巨蘭蘭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構成的重要部分,語文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創造的過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語文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而語文教學中文言文閱讀篇多為文學經典,沁人心脾,豁人耳目。通過對文言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關系的探求,來喚醒人們的文化意識,使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習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使文言文閱讀教學成為陶冶人性、促進生命個體總體生成的文化過程。
一、重視文言文閱讀中文化內涵的挖掘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古代優秀文化的載體,體現了我們漢語言的民族性。高中必修、選修教材中所選文言文大多為名篇,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篇目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文施教,尤其著重引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探索,加大對文化內涵的挖掘。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廣泛地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作品,把民族傳統文明,人類文明的成果滲透到學生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了一個有文化的人”。
二、讓文言文閱讀因“對話”而精彩
語文教學實際上是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激勵并促成學生與課文作者的對話、與自己及他人的對話。但是迫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更多困難。這也導致了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到處充斥著話語霸權、教師權威,師生之間缺乏平等對話,學生與文本之間缺乏平等對話的情況。長期以來我們經常徘徊在“霸主”與“保姆”之間,以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壓學生,剝奪了學生與文本自由對話的權利,學生也早已習慣“以逸待勞”,何必再進行各種對話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自由、尊重、平等、理解和寬容的對話環境,讓學生自由對話,大膽對話,進而隨時進行輔導、幫助和促進。”其次,關注學生的“原始對話”,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和個性化解讀,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價值判斷去解讀文本,與文本進行最直接的語言交流和情感交流。
三、創建文言文閱讀多元課堂模式。
語文是文化特征最為鮮明的學科,體現著工具性和人文性;文言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唯有將高中教育定位于培養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基本素養,才能確立高中教育的內在價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淖,這是課程改革的本真要求,也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因此,豐富課堂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建構,才能為學生的終極發展負責,提高學生素質。例如《燭之武退秦師》圍繞“為什么退、如何退、結局怎樣”,將課程問題化,使整篇文章思路明晰化;開展課堂辯論賽,對“《荊軻刺秦王》中你支持荊軻還是秦王?”展開討論;學習《蘭亭集序》時,引入大小篆、行書、草書等書法欣賞和學生作品展示;引入話劇表演,將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形象演繹。再如學習《荊軻刺秦王》一文時,播放電影《荊軻刺秦王》,讓學生思考影視作品是對歷史的再現還是篡改?通過二者的比對,逐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意識形態,提升鑒定品味,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銘記歷史,傳承傳統文化。除此之外,結合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言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靈活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效發揮助推作用;圍繞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如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等,積極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課題。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通過豐富多元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關注文言文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
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文化中的人,是時代中的人。聯系生活、回歸生活,實現教育本身的生活意義。只有這樣,教育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生活的主人。例如學習《荊軻刺秦王》一文時,緊密聯系時事——2004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讓學生對戰爭中的“斬首行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并據此引導學生開展一場“正義與非正義”的辯論。再如學習《論語》探求師生關系時,引入當下熱播劇《花千骨》,感受孔子和白子畫的各自千秋。
學生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古今社會的價值取向不同,評價標準不同,所以鑒賞傳統文化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環境,了解當時的時代元素。例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抒發的感情多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事件的感慨;《燭之武退秦師》塑造了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形象;《伶官傳序》抒發了對莊宗因崇信伶人而誤國的感慨。這些文章所寫的人和事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生活的時代有著很大的距離,這些文章抒發的感情令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古代女子(具體為唐代)以胖為美,現代社會以瘦為美。古今文化的差異,需結合當時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態去解構才會有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