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標 藍曉霞
在秦振華家的客廳里,掛著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手書條幅:“昔日荒涼人稀一沙洲,今朝路闊港深聳高樓。鄉鎮富埒市,企業起家十有九。人人稱道秦大哥,感君改革開放敢當先。”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83歲的秦振華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100位改革先鋒之一。筆者回憶起6年前的一幕:2012年2月27日,江蘇省檔案局口述歷史征集小組曾有幸邀請到秦振華談“張家港精神”。雖然已過6年,但那場訪談的場景依然清晰。今天筆者截取部分口述片段,與讀者一起回望秦振華那段敢為天下先的澎湃歲月……
(一)
1978年1月1日我到楊舍鎮主持工作,當時是鎮黨委副書記,1979年當書記。當時楊舍這個鎮范圍很小。1962年沙洲建縣時,楊舍鎮是縣城鎮。楊舍鎮原屬楊舍鄉,屬江陰縣管轄。沙洲縣由江陰9個鄉鎮(注:當時稱公社)、常熟14個鄉鎮組成。
當時沙洲縣很窮,全是農村,特別是楊舍往北更窮,叫沙上,是由長江泥沙堆積而成的,才100多年的歷史。當時這個縣是個移民縣,由三個省18個縣的移民過來組成。我的祖籍是海門。建縣前楊舍鎮是楊舍鄉管理的一個集鎮,不是縣屬鎮,范圍大約1公里長,2公里寬。楊舍鎮有3個村,分別是城東、城西、城南這3個村,從城西經過青龍橋到城東,原梁豐中學地界,一根香煙沒抽完人就走到頭了。1962年楊舍鎮人口5000人,其中三個村的農民2500人,城鎮居民2500人。到1978年時,楊舍鎮人口才有1萬,包括縣直機關干部、國營公司、國營企業在內。當時說說是縣城鎮,在蘇南的縣城中,包括與蘇中、蘇北有歷史的縣城相比,環境很臟,三個村的露天茅坑到處有,道路沒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別是下雨天,要穿高統套鞋出去,當時沒有哪個縣城鎮有這種情況。這說明當時我們的經濟條件是很差的,手里無錢。關鍵一條,就是老人家講的,窮則思變,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我認為要靠自己的雙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要靠自己艱苦的努力改變面貌,這才是根本。
當時,我們到蘇州的縣城鎮去看,說句心里話,他們的書記、鎮長都不出來見我們。當時他們覺得我們這個鎮又窮又臟又差,城區范圍又很小,所以看不起我們。看到人家這樣對我,我有一股氣,這是我的內心話了。沒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是搞不起來的。我們本身的經濟條件就很差。從這種情況來看,現狀一定要改變,不改變,這個地方就沒有生氣,老百姓生活就肯定得不到改善。經濟上不去,環境得不到整治,人的精神狀態也就不行。
還有一點很重要,核心問題是要解決我們的工作班子。原來的班子都安于現狀,手里又沒有錢,僅做點現成事情。我認為,要改變根本是要靠我們自己,上級也沒有錢支持我們。我覺得我來楊舍鎮當書記就有我的責任,否則叫我來干啥。因此,第一要把經濟搞上去;第二要把環境整治好,環境整治最突出的是要把衛生工作先搞好,要把衛生工作作為突破口;第三,經濟要上去,要靠知識,因此要把教育質量搞好;第四,這是個核心問題,一個地方面貌的改變要靠這一級黨委,因此要把黨委這一級班子抓好,基本作風要改變。
手里沒錢,勢必要搞經濟。搞經濟的核心是要搞好的項目,沒有好的項目、好的產業,肯定不行。在我手里,楊舍鎮辦了不少企業。楊舍鎮得以發展,根本問題不是眼睛向上望,而是靠自己。當時發展經濟走的是負債經營之路,借錢辦企業。不這樣干,僅靠積累肯定不行,有好的機遇也會失去,因此不能按部就班。經過這樣干,楊舍經濟真的起來了。煤球廠搞了絲絨廠,石灰廠搞了化工機械廠,牛奶場搞了個乳品廠,這個廠的乳制品在江蘇很有名,在全國也很有影響,它與比利時合資生產的朱古力很暢銷。
還有一點是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引進設備。到日本引進設備,搞了高塑仿,競爭力很強。這個企業的產品搞差別化,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尖,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像這種企業,楊舍鎮較多。如塑料地磚廠,也是引進的,產品大多數供出口。當時,我們的產品是通過上海出口的,他們賺得多,我們賺得少。還有像包裝廠、噴線織機廠等企業規模也是很大的。這樣呢,楊舍經濟就起來了,經濟一下子超過了虞山鎮、澄江鎮、松林鎮、玉山鎮。縣城鎮中原來最窮最差,一下子就異軍突起了。
走負債經營之路,風險很大。特別是搞滌綸長絲廠,風險就很大,純粹是白手起家。出了問題,鎮黨委對廠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就搞起來了。這充分說明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沒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就不行。另外一個,信息要暢通,要把行情吃準,這是個大事情。楊舍通過五六年努力,逐步上去了。到1986年,在蘇州166個鄉鎮八顆星的評比中,產生了8個明星鄉鎮,楊舍鎮排名第一,是冠軍。后來我經常在蘇州千人大會(市縣鄉三級干部大會)上發言。這說明人是要有志氣的。老話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鐵杵可以磨成針。這是我的親身體會。
(二)
“張家港精神”不是偶然出現的,我在鄉鎮就是這樣做的。當時,楊舍鎮在省內第一個提出來要創衛生鎮。楊舍鎮創建衛生鎮是向滸浦鎮學習的,后來超過了滸浦鎮。省衛生局局長帶浙江省衛生局局長來看我,說明楊舍鎮有影響了。我的思路就是學人家,超人家。后來我向省委宣傳部部長王霞林提出,“衛生鎮”前面要加兩個字,要創“文明衛生鎮”。單單衛生還不行,人的素質要文明。我第一個提出來,省里很贊成,所以就領先了。我也不是說領跑,就是樣樣要爭先。所以后來在楊舍鎮每個家庭搞起了新風戶評選。楊舍鎮的新風戶評選,就是要在每家每戶門上掛牌子。那個時候楊舍鄉、楊舍鎮已合并,有三四萬人了。當時新風戶評選是很頂真的,如果哪個家庭評不到新風戶,家里的子女找對象都很困難。
王敏生當蘇州市委書記的時候,搞“五只杯”競賽,后來搞“七只杯”競賽,每一只杯都有金杯、銀杯、銅杯。在蘇州166個鄉鎮中,評上是不簡單的事,而且這個競賽是蘇州直接考核的,大家都很頂真。開始時有農業豐收杯、副業致富杯、外匯創匯杯、計劃生育優生杯、治安平安杯共五只杯,后來增加了水利大禹杯等,共七只杯。我在楊舍鎮干了14年,得的五只杯都是“金杯”。第二年又是五只金杯。后來“七杯”競賽連續四年都是金杯。所以,楊舍就成為了蘇州市、全省的典型。當時,楊舍在蘇州166個鄉鎮中是冠軍,在全國鄉鎮中位列第七名,在全省的億元鎮名單上也榜上有名。
當時張家港市委先提出來要學習“振華精神”。那時,市委認為我確實有股精神,所以精神名稱里用了我的名字。比如,當時農業確實很難搞,真正要把農業搞起來是不簡單的事情。我小學畢業,年紀輕時種過兩年田,吃過苦頭。在常熟,我參加1959年基本路線工作隊,在任陽也就是現在的蔣巷村任黨支部書記,帶頭勞動,在那兒得了肝病。雖然當時我對農業管理不懂,但我很好學,所以后來我對農村還是很熟悉的。雖然我當時對農業如何進行科學管理還不是很入門,但從實踐看,只要有一個好的班子在地方上起決定作用,都能干好。作為一個好的領導,只要專心致志,不懂就會慢慢變懂。如果自己不太懂,還可以用別人的智力,變成自己的資本,這是完全可以的。所以說,一個地方不管大小,不管是一個村,還是一個鎮,只要領導班子精神狀態好,主要領導精神狀態好,在一個地方就能起決定作用。
記得有一次,市里要求搶時間插秧。當時正值雨季,天正下著傾盆大雨,無法插秧。為搶時間,市里就開了廣播大會,發出了號令。當時,楊舍鎮、楊舍鄉已合并,有十七八個村。為抓落實,我帶張岳保、常士明等幾個人騎自行車冒雨在楊舍農田里兜了一圈。我看到農民們戴著斗笠都在冒雨插秧,挑秧的挑秧,扔秧的扔秧,我很感動。我們再到周邊鄉鎮看看,田中沒有一個人。我感到只要人心齊,什么事情都能干好。重要的是,一個領導要有一股氣質,要起表率作用,才能將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否則,任何事情都是搞不起來的。有時候,說說都是理由,實質上都是借口。從這件事情看,我體會很深。
后來一次抗旱,下面都說很困難,連買個水泵也困難。為此,我帶了村支部書記在全鎮田頭走了三天,走到哪里,抗旱工作就促進到哪里。三天下來,村支部書記身體都吃不消了。我這個人一向很務實,我不聽你說得有多少好,如何花言巧語,我喜歡到現場看,關鍵看你干得如何。所以,我在下邊的時間多,在辦公室里的時間很少,這樣,下面什么事情都能解決好。
我認為基層干部主要要務實,要不怕困難,要出于公心,這樣呢,什么事情才都能干好。因此,我在楊舍鎮有深切的體會,唯有這樣做,楊舍各項工作才能領先。過去,楊舍鎮的農業工作不行,后來上去了。副省長凌啟鴻是農業專家,到楊舍鎮來看,說這真不簡單。因此,任何事都是事在人為。當時總結的是“振華精神”,這是“張家港精神”的來歷。
(三)
后來,蘇州總結“振華精神”,蘇州市委書記高德正開始大力宣傳“振華精神”。說實話,我是帶頭干的,開會時是領導,干事時就不是領導,同大家一樣干,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憑業績,就站得牢,現在我仍然這樣看。江蘇省委副書記孫家正也派了省紀委、省委組織部的同志來總結“振華精神”。錢協寅(原《新華日報》總編輯)在楊舍調查了一個星期,《新華日報》頭版作了報道,還刊發了短評《共產黨員應該怎么樣》。當時我認為這是大家干的,包括創衛生鎮等這些很難的事。要改變面貌、要把經濟搞上去都是不容易的事。所以,這個精神當時我就認為是“楊舍精神”,不是我一個人的精神,是楊舍集體三萬四千人的精神。“楊舍精神”有6句話、48個字(顧全大局、樂于奉獻、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厲風行、腳踏實地、自加壓力、永不滿足)。其核心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富民強鎮。楊舍為什么發展這么快,就是靠“楊舍精神”,雷厲風行,快速利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大家來看了楊舍鎮以后都說好,不是我自己說好。當時我說,成績歸大家,越是這樣,頭腦要越冷靜,領導看問題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們許多事情還沒有做好,功勞要歸大家,功勞歸自己是沒有出息的,作為領導胸懷一定要放寬。我經常說的,有本領的人就是那些能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的人。
還有一點,楊舍得以成功,就是楊舍鎮最早辦了夜黨校。辦夜黨校這件事也很不容易。從1979年開始辦,大力整頓人們的思想,這個夜黨校一直辦了五六年。從那時至今,楊舍歷任領導都說,這支隊伍,即“老楊舍干部”的整體素質最高。這些人很規范、很認真、很實在,除個別人外,總體素質較好。所以,干部還是要用黨的宗旨、黨的理想信念來教育、來熏陶。將先進的例子樹起來,還要現場講,請大家來講,請專家來講,請基層的先進典型來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不是創新,這是楊舍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全鎮上下形成了為人民服務、出于公心、心想事業的氛圍。這就是我在楊舍的經歷。
(四)
“張家港精神”來源于“振華精神”,來源于“楊舍精神”。1991年底,省委叫我出任張家港市委書記,當時我虛齡已56歲。這時,張家港迎來了重要的轉折時期。剛才,我講我一生中遇到了兩次機遇,一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另一次就是鄧小平視察南方講話。一次在楊舍鎮,一次在張家港市。1992年1月7日我出任市委書記,在市委常委會與大家第一次見面。按道理,這純粹是一種見面會,大家可以談笑風生,說幾句話,表表態,這是一種情理,而且大家是比較客氣的。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時間不能耽誤。我本著火熱的心,當著上級領導講,要我當書記,我就兩句話,一句話是“三超一爭”,另一句話是“張家港精神”。
“三超一爭”大家都沒想到,大家也可能認為我是隨便說說的。但班子里主要成員都了解我這個人,知道我在楊舍鎮的情況,要大干一場了。我是本地人,本身就有一股精神氣質,上級對我很信任,大家對我也很信任,我認為我的機會來了,接下來我要好好干點事業。立志為民、報效祖國,這是當時我的內心話,所以提出了“三超一爭”和“張家港精神”。
“三超一爭”響亮提出了“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建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的目標,確實有一股氣,有一股精神,有一種敢超敢冒的思想。當時我們工業根本不能同常熟比,外貿更加不能與吳江比。

常熟是由常熟縣與常熟市合并起來的,有2500年的歷史。常熟在江蘇一直是老大,僅次于無錫縣。當時華夏第一縣是無錫縣,現在分成了錫山區和惠山區。江陰市當時也不能與常熟市比。常熟在解放前就是市,它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常熟市與常熟縣合并后,有山有水,風景秀麗,尚湖、虞山天下有名,后又開發了昆承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況且,常熟建國后就是城市,這些都是事實。江陰雖當時不能與常熟比,但江陰本身基礎也很好,他們有差不多的歷史。1962年,從常熟、江陰劃出邊角料成立了沙洲縣,當時真是窮鄉僻壤,地處偏遠,一片農村,這是事實。
吳江鄰近上海,開放條件較好,外貿在江蘇“九連冠”,是“王牌軍”。我想我們要干就要超過他們,但當時,事實上基礎不行,按照當時的數據也不能和他們比。吳江在解放前就是“絲綢之鄉”,有長久的歷史。
還有一個城建超昆山。昆山有3000年歷史,玉山鎮歷史也很悠久,且靠近上海,上海與昆山的聯系較緊密。當時我們這個地方比較偏,沒有高速公路,虹橋機場到張家港要4小時(現在有了高速公路只要1.5小時了),當時到南京要6.5小時,要發展起來很不容易。確實,“三超一爭”“各項工作爭第一”這個口號很響亮。
當時我反復考慮怎么提出“張家港精神”,這個時候我從過去工作的理念上已經形成概念了。從我在楊舍的經歷看,根本問題是要靠大家,立意要高遠,胸懷要寬闊,不是靠哪一個人,不是靠幾個人,要把工作班子選好、培育好,這是關鍵。另外一個,就是要爭取調動82萬張家港人民的積極性,這是發展的根本。因此我提出來,要把“楊舍精神”提煉成“張家港精神”,將6句話48個字提煉成4句話16個字。這話沒跟人商量,當時我自己已深思熟慮。聽說我要當市委書記了,我要考慮我的目標,還要考慮自己的思路。張家港的現狀肯定要改變,很重要一條,當時我感到要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不會跟著人家的道路走。當時提煉的4句話是:“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包括來參觀的、上級領導都認為這4句話很有力量,非常有銳氣,這實際上也符合一個時代的期望。
從現在看,單一靠團結,不拼搏不行。現在往往只講團結,沒有明辨是非,這不行,而且不用一個好的精神狀態來干。團結就是要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好好干事業,團結拼搏一下。我自己也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除了睡覺外,整天想著拼搏的方向。我想人生哪有幾回搏,我在楊舍鎮已拼搏了一回去,這一次我要好好努力一下。我并不認為我是一個英雄,這是我的想法。我純粹是以身作則,一切從簡,自身從嚴,艱苦地工作。
第二句話呢,就是“負重奮進”。負重不是一般的干,干事情沒有好的精神狀態,不負重什么都干不好。當時我認為我要干,我肯定帶領人家一起干,不是我一個人負重,大家身上都要負重,而且人家想不到的我要想到,人家想到做不到的我肯定要做到,當時我就是這樣的思想。所以過去公開講,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要挑一百二十斤。全身心、奮不顧身地將全部精力撲在工作上、撲在事業上。至于個人的事,家里的事,根本談不上。我所想到的是要把張家港的事情好好干好,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的期望。
第三句,要干事業就要“自加壓力”。事情不是上面要你做,我是要自己干,我是要把事情干好。不管領導在不在,不管上面檢查不檢查,我出于公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當時我不僅是這樣說的,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作家寫了一本傳記,我叫他先采訪別人,最后再來找我。這本書沒有套話,沒有空話,沒有官話,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反映過去跟黨堅定不移地創業。我很坦蕩,我沒有任何得失心。
第四句話是“敢于爭先”。敢于爭先,說透了,就是敢爭第一,并不是逢場作戲。我們趕先進、學先進,我的目標就是爭第一。我在大會上公開講,市、鎮領導班子很齊心,認為這樣做是對的。當時引起很多爭論,許多人說樣樣爭第一是不可能的。現在中央講統籌協調,就是樣樣爭第一,樣樣爭第一才是統籌協調。只要心里無畏,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干好的,所以人的精神力量是重要的。當時我認為,現在在蘇州排第六、第五,如果今年爭不到第一,爭個第二、第三也好嘛,最后才能爭到第一嘛。這是我在大會上公開講的。關鍵是認準目標干,無私無畏,大膽向前,不東張西望,不聽議論。我只認準中央怎么講,省委怎么講。我關鍵是聯系實際,這是最有中國特色的。現在看,這是立得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