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虹 關寧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每組30例,常規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加用康復護理干預方案,并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干預組患者恢復正常排尿總有效率及留置尿管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恢復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具有較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膀胱功能障礙,值得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康復護理干預;腦卒中;神經源性膀胱
引言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神經系統損傷或疾病導致神經功能異常,引起膀胱的儲存和排空機制發生障礙,是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并發癥。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約200萬人,神經源性膀胱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發生率為37%~58%,病人處于從尿潴留到完全性尿失禁之間,最常見的癥狀是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對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給予適當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促進其膀胱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60~72歲,平均年齡65.71±5.29歲,發病時間3~8周,平均4.88±1.78周;觀察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6.69±5.31歲,發病時間4~8周,平均5.91±1.74周。采用軟件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清潔尿道、會陰清洗、沖洗膀胱、防止感染等傳統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于以上護理基礎上行康復護理:(1)排尿意識訓練:患者排尿時指導其行有意識的正確排尿動作,并配合協同肌,若為臥床患者則應先為其翻身再開放導尿管,若患者可下床則指導其進行站立排尿訓練,促進沉淀物排除膀胱。(2)為患者制定飲水方案:患者若未靜脈補液則每天給予2100ml飲水量,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氣候變化做適宜調整,每間隔2小時給予1次水,晚上9點以后禁止飲水。選擇適宜排尿間隔,自30~60分鐘始直至每間隔2.5~3小時實施1次排尿,夜間排尿1~2次。指導患者排尿過程中中斷尿流3~5次或放慢尿速,并于排尿后緩慢有力的收縮、放松會陰及腹肌肌肉20~30次,每天2次。(3)盆底肌訓練:指在不收縮腿部、臀部及腹部肌肉的情況下,通過病人有意識地對盆底肌(會陰及肛門括約肌)進行自主收縮,每次收縮5~10s,每次重復10~20組,初次練習,每天2次,隨后逐漸增加至每天4次,以加強控尿能力,從而改善尿失禁,抑制膀胱過度活動。橋式運動能使盆底肌功能得到鍛煉,從而改善和提高盆底肌收縮功能,重建盆底肌功能,同時能降低神經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增加逼尿肌及尿道括約肌的協調性。有研究表明,橋式運動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尿失禁的失禁癥狀,減少膀胱殘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發生。盆底肌訓練已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無創的治療尿失禁的方法,尤其是治療壓力性尿失禁時。(4)膈肌、呼吸肌訓練。取半坐臥位、仰臥位、坐位,指導患者放松,左手放置于腹部,右手放置于胸部,感知呼吸時腹胸運動,呼氣時降低腹部,吸氣時隆起腹部,盡量保持最小胸廓運動,將1小重物放于腹部,實施抗阻呼吸訓練。2~3次/天,可根據患者訓練情況適當增加時間及次數。同時實施縮唇呼吸(以鼻吸氣,縮小口形為吹口哨狀將氣體緩緩吹出)。(5)心理護理。尿失禁病人每天都有數次漏尿發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病人易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如焦慮、壓抑、孤獨、沮喪及情緒低落。呼吸放松法是臨床上心理醫師常用的一種緩解焦慮的方法,迅速、有效,在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病人焦慮情緒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3觀察指標
①統計比較兩組膀胱功能恢復情況。膀胱功能恢復評定標準:護理前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膀胱充盈明顯,經B超檢測膀胱殘余尿量為150ml以上為無效;護理后小便前存在尿意感,可偶爾控制,膀胱殘余尿量為80~150ml為好轉;患者經護理后膀胱殘余尿量為50~80ml,小便前出現尿意感,小便基本可控,偶爾出現尿失禁為顯著好轉;護理后膀胱殘余尿量為50ml以下,小便前存在尿意感,排尿過程完全可控為治愈。總有效率=(好轉+顯著好轉+治愈)/總例數×100%。②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OL)評估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理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
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討論
綜上所述,腦卒中是一種致殘率、死亡率和復發率都較高的疾病,腦卒中后伴隨較多并發癥,神經源性膀胱是常見并發癥之一,不僅影響病人的生存率及預后,而且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適當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膀胱功能,減少殘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敏.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青海醫藥雜志,2015,45(2):28-29.
[2]陳忠.神經源性膀胱[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15-262.
[3]王燕,張立寧.腦卒中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康復治療進展[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5,36(12):1255-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