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深靜脈導管非計劃拔管現象出現的具體原因,針對性地探討護理對策。方法: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進行中心靜脈置管的16例非計劃拔管患者,對其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重點研究事件產生的影響因素,以此為基礎提出預防和護理的相關措施。結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置管部位包括鎖骨下靜脈、股靜脈等,其中股靜脈是發生非計劃拔管頻率最高的置管方式,且部分患者的留置時間普遍較長,與留置時間延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發生非計劃拔管的原因來看,人員因素、健康教育、導管固定方式等是主要問題,也是今后問題解決的主要方向。結論:對于非計劃拔管而言,我們需要規范護理流程操作方式,強化人員培訓,按照要求執行各項工作,了解潛在的風險因素,以便于降低非計劃拔管的發生幾率,促進患者的預后和恢復。
關鍵詞:血液透析;深靜脈導管;非計劃拔管;原因與護理對策
血液透析治療是現代腎臟替代治療的主要方式,而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建立維持合理有效的血管通路也是保障其順利開展的基礎性條件。目前常見的血管通路包括動靜脈瘺管、中心靜脈導管等。非計劃拔管是指在未經醫護人員允許的情況下拔管,或是因為操作失誤、意外脫落等事件導致的拔管。一旦非計劃拔管出現,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過程,甚至還會增加患者受到感染的幾率,對于其影響因素和控制措施的研究也應該深入開展。本次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進行中心靜脈置管的16例非計劃拔管患者,對其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55-69歲,平均年齡(62.2±1.5)歲。所有患者在經過診斷后確診為腎功能不全,使用透析導管作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16例非計劃拔管的主要產生原因與產生方式,并從不同層面的條件展開分析,包括人員操作因素、設備使用因素、環境因素、操作方法等方面,然后針對性地制定護理對策。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2.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置管部位包括鎖骨下靜脈、股靜脈等,其中股靜脈是發生非計劃拔管頻率最高的置管方式,且部分患者的留置時間普遍較長,與留置時間延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發生非計劃拔管的原因來看,人員因素、健康教育、導管固定方式等是主要問題,也是今后問題解決的主要方向。
3.討論
從非計劃拔管的原因分析,人員因素是其中最典型的因素之一,包括具體操作、導管固定等。如導管固定方式與敷料選擇出現問題、患者體位變換時無法對導管進行有效保護等,這些都是產生問題的主要因素。另外,還包括健康教育的缺失情況。部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在家中會出現一些違規操作,或是因為過大的活動幅度導致管道脫出。針對于部分老年患者,自行脫出與拔除導管的現象也需要進行預防,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護理措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 人員培訓教育工作
人員培訓教育工作重點針對各項指南與操作流程來進行,包括對非計劃拔管的緊急預案,從而對患者的行為與個人操作進行有效約束。在置管前后還需要做好患者與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宣教內容包括置管的治療方式、治療結果與注意事項等,從而提升患者的整體治療依從性[1]。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宣傳、講座等方式讓患者主動配合各項操作流程。患者在多數時間下都是在非監護狀態下進行活動,此時患者對于自我防護知識掌握的程度是避免非計劃拔管的主要方案,護理人員可以告知患者在床上進行活動與翻身過程中的管道保護問題[2]。
3.2 個人護理
置管后的個人護理工作同樣至關重要,此時要讓患者具備自我管理的意識和水平,對導管進行自我護理,減少各類不良事件的出現與并發癥的產生。例如導管周圍保持清潔、干燥是基本要求,且當管道意外掉落、敷料出現污染時需及時到醫院進行更換,出血時立即按壓止血做好前期處理。對于頸內靜脈置管患者而言,一般建議著襯衫、開衫等,避免套頭衣服,減少對于導管的拖拽。另外,此類患者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或幅度較大的動作[3]。
3.3 置管工作的選擇控制
按照2006年的K/DOQI指南要求,對于置管部位與留置時間方面需要進行有效控制,需避免各類機械損傷并發癥的出現,包括氣胸、動脈靜脈裂傷、血栓風險等。且對于成年患者而言,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需避免選擇股靜脈作為穿刺點。在實際置管結束之后,護理人員將風險將導管進行固定,并根據臨床情況選擇敷料。對于某些肥胖患者、出汗較多的患者可以選擇紗布類敷料,但需要考慮到穿刺口的觀察需求與固定需求等。一般來說當患者置管區域無明顯滲液、滲血現象時,就可以使用半透性聚氨酯材料,只需要注意避免敷料潮濕、滑落等,通常紗布類敷料需每2d進行一次更換,透明敷料可以5-7d更換一次[4]。
在進行各項操作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也需要防止對患者的過度刺激,對比置管前后的刻度記錄,對比數值差異,避免出現管道滑脫現象。當然,如果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太低,則需要考慮采取一定的約束措施,包括安全背心、四肢約束帶等,在統計血運情況的同時做好記錄。而譫妄患者的清醒期與譫妄期交替出現,尤其是夜間譫妄情況較嚴重,護理人員應該注意該類患者的控制,防止其意外拔管的產生。
綜上所述,對于非計劃拔管而言,我們需要規范護理流程操作方式,強化人員培訓,按照要求執行各項工作,了解潛在的風險因素,以便于降低非計劃拔管的發生幾率,促進患者的預后和恢復。
參考文獻:
[1]李蕓,張海燕,戴寧軍,等.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20):2527-2529.
[2]金瑛,陳建英,章國英,等. 持續植物狀態患者PICC置管后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4):476-478.
[3]盧國彩,卓小英,白力竹,等. 神經外科ICU深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對策[J]. 西南國防醫藥,2013,23(11):1237-1238.
[4]何瑜,鐘冬勝,肖健,等. 品管圈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四川醫學,2015,36(8):119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