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瀟
摘 要:電影作為第七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證明了影像世界的本體魅力。電影藝術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鮮明個性特征,包括電影語言的應用、藝術形象的塑造、意義內涵的構成等元素,以此形成了多元化的電影藝術風格。中國第四代導演作為推動中國電影領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以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思想探索紀實主義手法,大膽揭露現實矛盾,兼顧詩意和浪漫,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推動著全新審美觀念的出現。
關鍵詞:藝術風格;第四代導演;紀實;電影美學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中,視聽語言的藝術表現是藝術家實現自身意識、情感、心靈的媒介,是審美的物象化。從電影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1945年至今,電影藝術臻于成熟,媒介視聽系統日益細化,形成不同的電影美學派流,其中以蒙太奇傳統與紀實性傳統兩大派流為主要,并由此建立起多元化的電影美學體系。電影風格能體現出導演及其創作團隊的審美理想,藝術追求以及對現實生活的審美發現,電影藝術家由于其生活經歷、立場觀點、藝術素養、個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在處理題材、駕馭題材、描繪形象以及在表現手法的和語言運用上、必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光彩,集中體現在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各要素上便形成各具特色的風格,包括紀實風格、融合風格、繪畫風格和電視風格等。本文以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的藝術風格為切入點對電影美學加以鑒賞分析。
中國“第四代導演”以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為主要創作群體,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以開放的視野,新鮮的電影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他們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1、以“零度情感狀態”再現社會現實,探索紀實主義手法,大膽揭露現實矛盾。文革結束后,人們從禁錮中解放出來,一時間出現某種程度不明方向的思想混亂,而這正是《鄰居》的故事背景。影片從樓道里大家一起做飯的中景鏡頭開始,用現實紀實的手法展現了在這樣的樓道里有多么的不方便,甚至存在著安全的問題,小女孩就因為沒人照看而被熱水燙傷。一個筒子樓里的幾戶人家,渴望擁有一個公共廚房,但眼見著領導搞特殊化、濫用職權,導致了人們質問到底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領導服務”。其實人民和領導本來就不應該對立,只是個別同志因溝通不暢和官僚主義作風使得人民怨聲載道。盡管影片后半部分儼然是歌頌人民公仆的主旋律電影,但整體來看它牽涉到了80年代最普遍的民生問題,揭示了很多客觀存在的不正之風,比如以權謀私、打擊報復、逢迎拍馬等,因此影片的現實主義揭示現實的深度得到發揮。受到新現實主義的影響,第四代導演在追問社會正義方面尤其突出。鄭洞天和徐谷明在本片中就表現出鮮明的紀實風格,樓道里鄰居們熱火朝天做飯的景象都是真實取景,現場收音,是純粹的真實。第二屆金雞獎把最佳故事片頒給《鄰居》時也評價道:“真實地展示了當前現實生活的生動圖像,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影片第一分鐘“滴、滴、滴”的報時聲之后播音員說:“剛才最后一響,是北京時間12點整”,這給觀眾一種是自己家的收音機沒關的錯覺,但隨后劉蘭芳的評書,以及樓道里鄰居們做飯的場面,讓觀眾明白原來是在觀看別人的生活。這種將電影和生活劃等號的做法,正是紀實電影所要追求的極致效果。
2、詩意化和浪漫化,"詩電影"特征。電影《巴山夜雨》沒有落入舊套,極具詩意,沒有俗套的去展現過多三峽的風光環境,使之成為一幅導游圖,而是從人物出發,把江霧、細雨、山影這些自然環境人格化,把環境典型化,與人物抑郁、悲憤情緒相統一,突出另一種意境。同時,它又是十年期間社會環境的生動寫照,壯麗河山被破壞得面目全非,祖國命運在這樣的“夜雨”中艱難的曲折前進。秋石獲得自由后東方顯露出來的一點晤色,報道了黎明的消息,給人以溫暖和希望。影片構思的新穎之處,還表現在講究含蓄雋永,迫求韻味余音,啟發觀眾的想象和思素。影片中大娘撒棗祭江和女孩吹散翻公英等細節,細膩含蓄,富有藝術魅力。它從電影的特點出發,把對話壓縮在十分簡練的范圍內,通過人物的動作、表情來傳情達意,就像是一幅淡墨點染的中國畫,畫面上留著不少空白,要由觀眾的想象去填補。
3、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第四代導演的作品雖然涉及題材廣泛,風格特征各異,但都是關心國家前途,關心民族命運,關心人民群眾生存狀態。也就是說,都是關心政治的,即使題材不涉及政治,內里也與政治有關。電影《孫中山》全面紀錄孫中山本人以及他的一些重要追隨者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奮斗的過程,并將他們置于那個不平靜的年代,連同相關的人物和事件,構成一部極具歷史感的人物傳記。影片反映了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自青年時代至逝世的革命活動,特別表現了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堅決改組國民黨、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促成國共兩黨合作的業績。這是一部傳記片,也是一部氣勢宏大的歷史片。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墨,藝術地再現了孫中山光輝的業績和中國近代歷史的風云。人物眾多,畫面壯觀,同時注重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寫,畫面和聲音的視聽造型獨具匠心。影片從史實出發,表現了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偉大光輝的革命生涯,將其救國救民的核心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影片將重要歷史事件與撞擊人物心靈的生活片段融合起來,表現出人物心理的發展脈絡,既有藝術加工又不違背歷史。影片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電影似乎天生就與美學的淵源極其深厚,即便用純粹客觀的角度來鑒賞電影,也無法避開美學的話題。第四代導演始終以詩化歷史的主體意識對待中國電影里的歷史及其歷史敘述,同時著力再現社會現實、敘說社會責任,這是第四代導演或執意堅守或欲罷不能的選擇,也是他們不同于任何一代中國電影人的獨特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