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 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紙幣首先出現在中國,而中國最早產生于北宋初年四川的紙幣交子,到南宋時在貨幣流通中已占據主要地位。紙幣出現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紙幣的發行和流通是宋代的一個重要特點。宋代的貨幣及制度,對我國經濟歷史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中宋代紙幣更是功不可沒。
關鍵詞:宋代;交子;經濟;四川
一、地理位置對交子產生的影響
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成都是重要的經濟重地,而且,蜀漢通往外界的道路又異常崎嶇難行,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并在各地設分鋪。由于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也越來越多的直接用交子來支付貨款。后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并不會危及交子信譽,于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正是這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真正成為了紙幣。
另外,紙幣的出現離不開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前代發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宋代有了很大發展,從兩漢到唐代,以草本植物韌皮纖維作為原料的紙占據統治地位,其中主要是麻紙。四川地區的氣候適合麻類植物生長,早在漢代,就已經以麻布聞名全國。由于蜀中麻的大量種植與優良的品質,為造紙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從唐代起,四川地區的造紙技術不斷提高,終于形成了全國聞名的益州麻紙。四川地區造紙技術的發展,從西漢至唐代的麻,到唐代后期的皮紙,經歷了重大的變化,這一變化直接為北宋時成都交子的產生奠定了技術條件。交子的大量發行,對造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防止偽造印制交子的褚紙,并且大量供應優質的紙幣用紙,宋神宗熙寧年間,宋政府在成都南郊創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抄紙院,專門制造印制交子的褚紙。
二、政治制度的變化與交子的發展
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并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陜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另外,宋代的商品經濟發達,同時又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使得錢荒問題比前代更加突出。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致使三冗局面的產生,三冗指冗官、冗軍、冗費,冗軍是導致冗費的直接原因,沉重的財政負擔,使貨幣的支付手段過于突出,進而阻礙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從而減少了流通中的貨幣量,形成“錢荒”。錢荒,顧名思義就是錢幣的匱乏,其中主要是銅錢的匱乏,是商品領域里由于銅錢的不足而引起的錢重物輕的局面。對于錢荒產生的原因,一直以來就有不同的說法,唐朝中期就有了錢荒,這種情況到宋朝更為嚴重,而錢荒恰恰是紙幣產生的誘因之一。
宋代政府強調本錢制度,何謂本錢?考索典籍,足知此“本錢”絕非相對“息錢”而言的本金.而是宋政府所行紙幣的發行準備金,宋人名曰“交子本錢”、“現錢”,其構成則為銅、鐵錢。依此而言、銅錢、鐵錢即為很本,交子則屬末消了。但宋人不這樣說,他們是用“實”,“虛”兩詞來表述。“實”即“實錢”、“現錢”(銅、鐵錢類鑄幣).“虛”即“虛券”、“虛褚”(交子、會子等紙幣)函、或如楊萬里所言是所謂錢母褚子。所以,宋代朝臣、學人中多有或明言、或意會的有關紙幣發行管理的“以實權虛”的主張、見解,而這類主張、見解在宋政府發行管理紙幣的實際操作中常被采納,形成政策措施,以詔令頒行天下。
宋代,政府所行紙幣,交子、會子抑或其他,嚴格言,其性質均屬代用貨幣,而非如某些學者所說的信用貨幣。緣此,作為代用貨幣的宋代紙幣當然只能代替銅、鐵錢而盡貨幣職守,謂“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于唐之飛錢”,“太祖時取唐飛錢故事,許民入錢京師,放諸州便換。”姑不論交子產生的源頭是否在飛錢或便換,但飛錢、便換同屬預交現錢后于異地獲取等額現錢的書面憑據卻是事實。交子、飛錢或便換,因此均與鑄幣有聯系,這是其相似處。
但若深究,卻可發現交子與飛錢或便換根本不同:交子是代用貨幣,飛錢或便換只是匯兌取現的憑據;即以其均與鑄幣存有聯系而論。作為代用貨幣的交子只在其降生之初才要求儲有十足兌現保證的鑄幣本錢,作為匯兌取現憑據的飛錢、便換卻一直要求備有十足付現保證的鑄幣。
宋代,政府設益州文子務,官營交子之前,民間即已時有行交子而傷本錢,“侵欺貧民”、“爭訟數起”的情事發生,宋政府當然會從中悟出欲穩行交子,須善儲本錢以為支撐的道理.客觀言,宋政府初營文子時尚無助益財政的動機,且縱想速以文子射利,因有“富商十六戶”之殷鑒高懸、自不得不有所忌諱。神宗朝,負責陜西財政事務的皮公弼曾謂“交子之法,以方寸之紙,飛錢致遠,然不積本錢,亦不得以空文行”,稽考史實,此觀點在宋代具有普遍性。且是宋政府行用紙幣時的一項重要原則。
三、外來因素對交子產生的影響
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歲幣,歲幣,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關于歲幣數量問題,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等資料,宋給遼、金的歲幣,給西夏的歲賜,都應該可以計算出。其中交戰、談判期間是否繳納,也可據史料考訂出。只不過宋史資料繁多,比較麻煩罷了。以遼為例,就大勢而言,澶淵之盟后歲幣給絹銀合計三十萬匹兩,仁宗時增加到五十萬匹兩,每年定期繳納。
總結
紙幣的出現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的表現,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來到中國后,發現了元代使用的紙幣,于1298年撰寫的《馬可 波羅記》中,詳細介紹了我國紙幣印制工藝和發行流通的情況。從此,歐洲人了解了紙幣。美國學者羅波特’坦普爾說:“最早的歐洲紙幣是受中國的影響,在1661年由瑞典發行”。“交子”作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貨幣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宋代紙幣的產生、發行及制度沿革》劉小蘭2004
[2]《宋代四川造紙印刷技術的發展與交子的產生》謝元魯1996
[3]《宋代交子的若干問題研究》徐琳琳2012
[4]《宋史·食貨志》
[5]《宋代紙幣政策初探》繆明揚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