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 葛鑫
摘 要:在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引起了人們的討論:青年人和中老年人對于健康信息的感知有著較大差異,對疫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在認知上也十分不同,以至于落實在行為上青年人與中老年人有截然不同的表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害嚴重,不但影響我們的健康,還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本文從發展傳播學分析突發事件中存在代際差異和信息壁壘的原因,以期日后對個人及家人、社區應對突發事件以啟示。
關鍵詞:發展傳播學;突發事件;代際差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簡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害嚴重,不但影響我們的健康,還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本文從發展傳播學分析突發事件中存在代際差異和信息壁壘的原因,以期日后對個人及家人、社區應對突發事件以啟示。
一、發展傳播學概述
發展傳播學肇始于二戰結束后的冷戰時期,在世界分為南北貧富兩極的歷史格局下,研究第三世界傳播與社會發展問題,是傳播學的主要分支領域之一,以現代化理論為基礎。[2]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認為,開放的傳播渠道是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社會成員需要民主的傳播論壇來解決社會沖突、產生共識。
在全球化的今天,疾病的流動和傳播相對于過去來說便捷了許多,借助于快速且多樣的現代交通工具,小小的病毒就可以實現跨國的流動,而病毒一旦傳播開來,就會成為全球性的傳播。重大的衛生事件不但對人的健康有影響,而且對環境、經濟乃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比如2003年的SARS流行,盡管患病的人數不是最多,但對我們國家造成的經濟的損失確實很大。
二、突發事件中代際差異和信息壁壘具體表現
代際差異理論是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由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提出的,是指因出生年代與成長背景的不同而導致的各代群之間在價值觀、偏好、態度與行為等方面呈現出的具有差異性的群體特征。
根據曼海姆的代際差異理論,當社會環境出現較大變動時,就會出現明顯的代際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在面對這種社會環境時,就會出現截然相反的行為。在此次疫情中,關于代際差異的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口罩成為了當下最重要的預防工具,青年群體也迅速做出了反應。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平時以“喪”自持的青年群體反而成為了購買口罩的主力軍,而平時熱衷在家庭微信群中分享各種養生文章的長輩們在疫情前期對戴口罩嗤之以鼻。更有網友吐槽,“現在勸爸媽戴口罩的我,像極了當年逼我穿秋褲的媽媽”。
在疫情迅速爆發的情況下,年輕人面臨著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而過去從父輩那里學來的經驗又不足以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他們就不得不在同輩中尋找經驗和認同,從而獲取了與祖輩完全不同的知識和經驗,由此形成了關于口罩的“代差”或“代溝”。
二是春節拜節的問題。相比于互聯網媒體,中老年群體對于傳統媒介,例如報紙、電視、廣播等有著更天然的信任,傳統媒介仍然是他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在此次疫情前期,政府和官媒的缺位導致了中老年群體對其嚴重性的低谷和輕視,仍然堅持要拜年、聚會。而青年群體由于接觸新媒體更多,對于疫情信息了解更加豐富,并不堅持要拜年。青年群體與中老年群體由此形成了關于拜年的“代差”或“代溝”。
三、從發展傳播學視角分析原因
1.歷史類比降低了警惕性
歷史經驗是公眾認識新事物最有效的方式,人們可以依托于過去的行事法則作出相應的歸因和行動。歷史經驗為當下現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指導。此次疫情的性質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03年的非典有著相似之處,媒體上也有著大量將兩者進行類比的文章出現。
但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倘若媒介話語中過多地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非典進行類比,當下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便容易被中老年群體所忽略,出現“03年不也那樣過來了”“舞照跳、毛照跑、年照過”的僥幸心理。此種僥幸心理的產生往往會導致這類“經驗持有者”對于全新疾病產生輕視,防護的缺乏便可能進一步促進疫情的擴散。
2.中老年群體健康信息回避行為
中老年群體在多年的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健康習慣,這些習慣有時會與健康信息相沖突。從費斯廷格的理論來看,可以明白,當某些健康信息與自己多年來在生活中形成的習慣相沖突時,人們在主觀上更傾向于自己的行為習慣是正確的,不愿意或無法即時改正自己的習慣,從而會自動屏蔽相關的健康信息,即出現中老年群體的健康信息回避行為。
3.專業術語加深了知識壁壘
對于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媒體在進行報道與傳播時,多為醫學相關內容的知識性發布,這些專業術語不同于中老年群體平時所接觸的日常養生信息。并且和青年人相比,中老年群體媒介素養處于劣勢,在獲取信息和理解信息方面遠不及青年人,導致知識壁壘的出現與加深。而這種知識壁壘的存在極易導致行為大意,將可能會進一步導致疫情的惡化。
4.媒介接觸差異下的低估
社交媒體接觸少的老年群體在科普知識獲取上有著天然的壁壘。相比于互聯網媒體,中老年群體對于傳統媒介更親近,有著天然式的信任,傳統媒介仍然是他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但此次疫情初期,中老年人的信息通道——政府和官媒,他們的缺位導致了中老年人對疫情嚴重性的低估和輕視。
四、結語
青年群體在謠言識別、信息傳達方面有著必要的責任。中老年人存在對健康信息的回避與拒斥并非是個體性問題,而可能是信息焦慮所導致的。創新傳播形式,例如:按照中老年群體喜好推送關于疫情嚴重性的文章,讓他們主動轉發,參與到傳播中來;制作中老年表情包,讓健康信息突破壁壘,傳播進中老年群體。在災難和疾病面前,請少一些指責,幫助他們清晰正確地認識到危險的存在。唯有積極耐心地進行信息反哺,才能實現代際間的良性溝通。唯有青年群體與中老年群體互相幫助,才能在一個社區、一個地區甚至全國達成健康共識,將疾病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小,使得民族、國家才能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平.參與式發展理念下的扛鼎之作--電影《土地志》的發展傳播學解讀[J].電影文學,2018.
[2]陳玉明 崔勛,代際差異理論與代際價值觀差異的研究評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07.08:43-44.
作者簡介:
楊可,1996年9月出生,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
葛鑫,1996年5月出生,女,漢族,河北省邢臺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