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全 于世光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航空應急救援具有其他應急救援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當前需要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實行政企互補,整合社會資源,科學建設配置航空救援力量,綜合調度管理,高效溝通,相互配合,形成強有力的航空救援網,發揮重大事故和自然災害中的空中應急救援新優勢。
關鍵詞:應急救援;航空力量;建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曾強調,要加強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完善應急救援空域保障機制,航空救援能力建設受到了高度重視。自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以來,在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的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就目前來看,整個體系在頂層設計、運作模式、軟硬件設施、實戰能力等方面較之發達國家都還有差距,需要下更大氣力去規劃發展。
一、強化頂層設計,健全救援體系
一是出臺政策對航空器購置、維護、空管協同等要素從法規層面上加以規范,明確各層級、各部門在救援過程中的風險規避、實施主體、經費保障等具體問題。二是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設置航空應急救援領域專項基金,對通用航空發展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三是建立低空領域的柔性使用機制。修訂完善《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規定》,簡化民間力量參與救援時的申請流程,提升通航應急救援時的響應效率。四是制定綜合災害管理基本法及部分配套法規,完善各類型災害應急預案,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有效指揮和協調救援機構運作,充分整合災害救援物資,提高行政和救援效率。
二、加強配套設施,推進規劃落地
一是加強航空救援站點布局,以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為中心,建成多中心輻射、多觸角通達的救援網,同步發展支撐該網絡體系發展的通航機場、緊急救援臨時起降點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確保與之配套的空管服務、降落點平時維護檢查到位。二是明確滅火救援調度體系和火場指揮程序,規范值班備勤、日常訓練機制,加強空勤人員管理和后期維保等工作,確保工作科學合理、規范高效。編制一套成熟的救援預案,從報警受理與真偽核實,到險情報告與等級評估,再到救援方案的擬訂、修正和實施,并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對處置過程進行全方位監控,最后行動終止并進行效果評估和歸檔存儲。三是構建救援信息平臺,加快地面機場和通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低空試點工作,并有效整合空域和航路結構,確保低空飛行的安全性,真正做到全候救援。
三、完善裝備體系,加快形成戰斗力
一是消防直升機采購要與實戰需要相匹配,按需配備救援機型,補足救援機型短板,提升應急救援大型運輸機、重型直升機的裝備數量,針對特殊地區的極端環境為當地航空應急救援隊伍按需配備特色機型。借助“互聯網+”平臺,構建的“空、地、互聯網三位一體”緊急救援體系,使救援網絡更密集、更完善、更迅捷。二是聯合相關高校、企業開展航空應急救援指揮調度、通信保障、偵查偵測、專用救援等設備設施研發,加大對大、中型新型救援直升機預研的投資力度,解決機載設備與救援裝備的整合配套與自主保障問題,進一步突破高原、低溫等環境壁壘,減少對國外航空器的過度依賴。將AG600飛機納入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發揮其海上支援和搜救速度快、可達性和機動性好等特點,填補我國海上救援特別是中遠海救援力量的不足。三是開展針對水陸兩棲飛機特點的海上搜索設備和救援裝備的研發,水陸兩棲飛機配備高性能的先進設備,利用其多用途平臺,達到遠海救助的目的。開發高抗浪水上飛機的技術,為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提供更為廣泛的使用平臺。四是充分挖掘無人機功效,通過多點布控,配合衛星、直升機等各種先進手段,逐步建立城市、森林防災系統。利用無人機集成偵檢模塊,對轄區危險化學品企業進行遠程檢測,收集危險部位信息,對各類事故現場核心區進行充分掌控,為基層中隊的轄區“六熟悉”、預案修訂、聯合演練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五是在裝備配備上兼顧政府配置、購買服務、專業托管、法定征用(適當補償)等形式,有效整合政府與社會兩個方面的資源。在裝備費用方面積極鼓勵航空救援商業保險的開發與推廣,著眼于政府、個人、商業保險共同分擔費用,使商業化航空救援有較好的發展環境,同時維護其一定程度的“公益屬性”。
四、注重人才培養,培養專業力量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的航空消防救援的專業培訓、考核、選拔等機制,精心選拔消防救援骨干力量組建專業空勤隊伍,認真研究空勤崗位職責和操作流程,編制先易后難的各項滅火救援科目,重點攻關應急救援、快速救人戰術戰法。二是出臺職業標準和規范,提升人員準入門檻,逐步實施資格鑒定考核,確保航空消防救援行動的安全和質量。如在飛行員方面,除了要求掌握山區、林區、城市等不同地形的飛行技術飛外,還應了解火災與搶險救援知識,具備低能見度飛行、外載荷飛行、懸停上下人員裝卸貨物、開辟隔離帶、受限區域操作等技術能力,了解與之有關的航空生理、心理,具備相關判斷和決策的能力等。三是提前搞好知識儲備,各地消防救援隊伍在借鑒北京、上海等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可以就近派員至當前配備直升機的護林站、通用航空公司交等單位交流、學習直升機、動力傘等航空器相關原理與技術,分析航空器應用于城市高層建筑火災、石油化工火災、大跨度廠房火災撲救及自然災害救援的響應能力,整體推進空中應急救援建設。
五、強化合成訓練,打造救援尖刀
一是預設救援直升機年執勤訓練時長,立足實戰細化訓練科目,加強消防巡查、應急救援指揮、搶險救災、人員輸送、物資轉運、傷員轉運、緊急任務,以及日常訓練和演練。二是在理論培訓的基礎上開展空管、飛行、地勤、救援協同訓練,并逐步實施山地、水域、高層建筑等復雜條件下的合成訓練,在訓練中著重培養各組人員的默契配合程度,提升精準布兵、精準空中施救能力。開展直升機救援專業術語和手語專訓,確保行動安全、科學、專業、高效。三是注重學習直升機在空中火情監控和輔助指揮、應急救援、人員投送等應用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國內外直升機救援典型案例,掌握城市空中消防戰斗力的構成要素要件,通過訓練逐步完善立體消防救援作業飛行方法、統一指揮組織形式和相關保障機制,為實戰帶下良好基礎。
作者簡介:
周國全(1973.09-),男,河南固始人,中國消防援救學院 教授,從事救援訓練與教育研究工作。
注:本文系應急管理部規劃財務司“十四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規劃財務司-2019-17號)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