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婷


“線段、直線、射線”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單元的起始課。學生曾在二年級直觀地接觸過線段,四年級的學習則更注重概念本質的理解。本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兩個難點,一是對于直線、射線的無限性抽象認知,二是對三種線的表示方法的理解。筆者個人認為,只有深刻感受無限性,才能理解概念符號表征的不同。因此,情境創設和學習載體選擇至關重要。
一、第一次教學:借助具象,發揮想象
【情境】外線發射器
1.觀察與想象
觀察第一條線:紅外線發射器。
師:如果把它想象地足夠細,把它看作是一條線段的話,那么它的兩個端點在那里?為了記寫方便,我們把它記作1號線。
觀察第二條線:紅外線發射器一端射出光。
師:現在老師打開按鈕,請大家仔細看,有一束光線從里面射出,如果這一束光線射出去,沒有阻擋,這條線又是從哪兒到哪兒?(從一端出發,到無限遠的地方)把這條線記作2號線。
觀察第三條線:紅外線發射器兩端射出光。
師:如果老師手中的這個教鞭,兩個方向都有光線射出去,且沒有阻擋,這條線又是從哪兒到哪兒?(這邊的無限遠到那邊的無限遠)我們把它記作3號線。(并板書③)
2.比較異同,發現特征
學生區分三條線的不同點。(從端點、延長、度量)
對學生而言,只要能看到軀體全貌,就是有限的,永遠無法看到全貌,就是無限的。筆者嘗試想象推理的過程,就需要借助對“實物”的判定來展開。借助紅外線教具,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初步表象,讓學生同時直觀地感悟線段、射線、直線三種線,體會到無限延長和無限遠的含義。可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兩場意想不到的風波:
【課堂風波1】點與端點的不理解
學習任務:與同桌討論一下,直線、射線、線段有什么不同?
師:說說直線的特征呢?
生1:直線沒有端點,可以無限延長,不可測量。
生2:我不同意,我覺得直線有兩個端點的,那延長出去的點,不是有兩個嗎?
生1:我說的是端點,它們不是端點。
師:其他同學認為呢?
生3:我也覺得是兩個,就是剛剛的教具的點。
師:那兩個是直線上的點,并非是端點。
(不少學生還是不理解)
由于受紅外線發射器兩個端點的影響,在歸納直線特征時,不少學生認為直線有兩個端點。實際上是直線上的點與直線的端點產生了混淆。在小學階段,教材里沒有對點的概念進行教學,以直觀感知為主,學生也很難理解直線上的到處都是點,直線是由點移動形成的。學生區分和理解直線上的點與直線上的端點存在一定的難度。
【課堂風波2】點有大小之分
學習任務:經過兩點呢,你能畫幾條直線呢?
學生動手操作,發現了不少孩子畫出了兩條直線,學生的解釋為只要碰到點的邊就可以了,可以畫很多條。(如右圖)
從這一教學片段來看,問題的關鍵是學生把“點”進行了放大,而在數學概念中,“點”是沒有大小之分,線也沒有粗細之分。如果學生能明白“點”,那么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
二、第二次教學:抓住本質,動態呈現
兩次風波,都是由“點”引起的。“點”是所有數學幾何的基礎,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點組成各種各樣的線,曲的線、直的線都是由點組成的。直的線,根據其端點的不同,分為直線、線段、射線。基于概念本質屬性,我重新創設了情境,并進行了教學實踐。
【情境】點動成線
1.感知點和線
師:(出示一個點)看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人、物等)
師:(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點)哪個點表示汽車合適?
小結:數學學習中,所有點是一樣的,點沒有大小。
師:(汽車行駛),點形成了線,線也沒有粗細。
2.感知線段的形成過程
用手指在桌面上確定一個點,點動起來,畫了一條線。(如右圖)
學生把這些線分類。(曲的線、直的線)
師:能找出我們學過的一條線?(線段)
演示點動成線段的過程,學生指出兩個端點。
師:如果點再往左邊動,還是線段嗎?現在的端點在哪里?
師:這個點(指著之前線段的端點)就不是端點了,只是線段上的一個點。線段上這樣的點還有嗎?(有,無數個)
小結:線段……有始有終。
3.感知射線和直線形成過程
師:點繼續動,一直沿著直線運動下去會到哪里?會怎么樣?(到無限遠的地方、沒有終點等等)
師:把線段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了一條射線。(演示了不同方向的射線)
小結:射線……有始無終。
如果點換個方向移動,一直直線運動下去,會怎么樣?(顯示不同方向的射線)
師:生活中哪些可以想象成射線?(學生自由答,教師給予適當補充)
師:如果線段向兩個方向延長,再延長,會怎么樣?(演示動畫)
小結:直線……無始無終。
首先,通過演示點運動形成線,理解線的形成過程,明確點無大小之分,線無粗細之分。其次,將點不同的運動曲線形成的線,進行分類,確定研究的重點為直的線。第三,突出線段“有限性”,理解“無限性”。理解直線和射線的“無限性”,不僅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作支撐,更需要對“有限性”形成真正的理解。點的移動形成線段,再由線段某一個端點的繼續無限移動,形成射線。這就是以有限性為基礎,利用想象推理,讓學生感知無限性。教師對于點與端點的追問,進一步有效深化了“無限性”的特征。
優質的情境創設,凸顯概念本質特性,尋找合適的表征方式尤為總要。重視幾何圖像形成的過程,點動成線,同時抓住“線段”這一邏輯起點,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經歷從線段的兩端向外無限延長、從有端點到沒有端點、從有限長度到無限長度的過程,經由模糊的自我感知到多元表征表達,深刻體會三線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為今后進一步認識三線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