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哲學理性視野下對“動物權利”的思考

2019-09-10 10:06:24王璐趙昆

王璐 趙昆

摘要:“動物權利論”是西方環境倫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主張動物與人類一樣享有不可被剝奪的權利,應該得到人類的尊重和道德關懷。在西方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有關“動物能否享有權利”的爭論,其中一部分哲學家認為動物不具有理性,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只具有工具價值而不能享有權利。另一部分哲學家則認為動物具有同人類一樣的“理性”能力,因此與人類一樣平等地享有權利。從哲學的角度出發,權利的獲得始終與理性密切相關,而通過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三個角度對“理性”概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動物并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理性”能力,因此動物不能夠享有權利。動物權利論的提出,雖然使動物保護獲得了更多關注,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動物保護面臨的困難,而且動物權利論自身的實現過程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因此“動物權利論”的提出更多的只是一種口號上的意義。

關鍵詞:理性;權利;動物權利;動物保護

一、問題的提出

“動物權利論”是西方環境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第三次環境保護運動之后。其基本觀點是:動物與人類一樣,享有不可被剝奪的權利,應該得到人類的尊重和保護,人與動物的關系也適用于原本只屬于人類之間的道德。在今天,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系進行了更加深人的思考,動物保護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動物進行人道主義的保護,實現人與動物和諧共處也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動物權利論”的提出雖然是以保護動物為出發點,但其合理性依舊引發了人們的深刻思考。

“動物能否享有權利”一直是西方哲學界思考的重要問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梳理思想史可以發現,西方哲學家以“理性”為出發點,認為理性能力是獲得權利的基本前提,由此形成了關于“動物能否享有權利”的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動物不能夠享有權利,因為動物不具有理性能力。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普遍支持這一觀點,亞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學派都將“理性”視為人類所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的一種本質,只有“理性”的人類才具有自身的價值,才能夠享有權利,而不具有理性的動物則沒有權利可言。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非理性的動物為人而存在的……大自然是為了人的緣故而創造了所有的動物。”[1]不具有理性的動物,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是成為人類的工具,這就為人類利用動物提供了理論支撐。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和近代唯理論哲學家笛卡爾繼承了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堅持動物不具有理性,且明確否定動物享有權利。他們認為動物只是供人類使用的工具,人類利用動物是正當的,動物沒有權利可言也無需得到人類的道德關懷。阿奎那直言利用動物是合法的,人類無需愛護動物——“動物是為人而存在的,它們沒有理性,與人不是同類;取用動物是合法的,博愛不涉及動物。”[2]笛卡爾把人的肉體和不具有理性能力的動物比喻成機械運動的機器,認為機器是沒有權利可言的,而人類之所以能夠獲得權利,則是因為人類實現了肉體與理性靈魂的結合。笛卡爾進一步指出,即使動物擁有權利,也只不過是被人類利用的權利,人類對動物不負有道德責任。理性主義是康德道德哲學最鮮明的特征,康德把理性視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作為理性存在物,能夠“為自己立法”——制定道德法則,人既是立法者也是守法者,既能制定道德法則又能自覺地遵守道德法則。然而動物并不具有理性,既不能制定又無法自覺地服從道德法則,因而不能被納入到道德體系之中并享有道德權利。同時康德認為動物只具有作為手段的價值,因此人對動物只有間接的道德義務。但是由于人類對動物的態度會影響到人類之間交往的態度,因此人類應該友善地對待動物。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他們都把理性視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與動物的關系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動物不具有理性,它們只是被人類利用的工具,并不能夠不享有權利。

另一種觀點認為動物具有與人類相同的理性基礎,因此動物與人類一樣平等地享有權利。早在古希臘時期,泰奧弗拉斯托斯就明確指出動物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柏拉圖也認為動物與人類一樣都有靈魂,因此動物也具有理性。后來,哲學家休漠更是直言:“最明顯的一條真理就是:畜類也和人類一樣賦有思想和理性。”[3]這些哲學家的觀點為“動物權利論”奠定了思想基礎,正因為動物具有理性能力,因此能夠與人類一樣享有權利。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科學研究表明動物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有記憶也有目標,為動物具有理性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部分現代西方“動物權利論”的倡導者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動物與人類一樣享有權利。亨利·薩爾特、湯姆·雷根和弗蘭西恩都堅持,動物與人類都具有理性能力而沒有質的區別,動物享有權利也應該得到人類的尊重,人與動物的關系同樣適用于人類的道德。薩爾特曾說:“認為動物生命沒有任何道德目的的思想……是同我們的本能常識、當今科學相違背的。我們必須擺脫那種古老過時的認為人和動物之間有著巨大鴻溝的觀念……”[4]同時薩爾特強調只有部分高級的動物才能獲得權利,因為科學證明只有高級的動物才具有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識。湯姆·雷根認為動物與人一樣,既能夠感知到快樂和痛苦,也具有記憶、思維和認知等能力,人與動物都是能夠獲得權利的“生命主體”。繼雷根之后弗蘭西恩提出,很多認知行為學家已經證明了某些動物也有認知能力和自主意識,其實并沒有某一種特征能夠被視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所謂人類特有的理性能力在動物身上也有所體現,而那些用來說明動物低于人類的缺陷,最后也都能在人類身上找到。

基于上述關于“動物能否享有權利”的兩種爭論,筆者發現在西方哲學史上,許多哲學家都把權利的獲得與理性能力聯系在一起,認為“理性”是獲得權利的基本前提,動物能否獲得權利的關鍵在于動物是否具有理性能力。因此,要想得出關于“動物能否享有權利”這個問題的科學結論,必須深入研究哲學中的“理性”概念,并結合實際情況考察動物是否具有理性能力,由此來判斷動物能否享有權利。

二、哲學中“理性”的內涵

從詞源上來看,“理性”(reason)最早起源于希臘語中“λoγoS”(邏各斯)這一詞語,在羅馬時期被翻譯為拉丁語“ra-tio”,原意是計算金錢。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理性”概念受到了哲學、政治學、文學、法學以及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思考和解讀。通過梳理思想史可以發現,“理性”是貫穿于西方哲學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家對“理性”做出的解釋各不相同,反映出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理性概念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思想史上對“理性”概念的不同解讀,給當今學術界對“理性”概念的研究帶來了不少難度。今天,許多學者認為對哲學理性概念的研究,應從多視角、多層次來進行,由此才能形成對“理性”這一概念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例如學者胡敏中[5]提出“理性”可以從意識論、認識論和人性論這三層意義上來解釋——意識論層面的“理性”是指包括人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的受人的意識支配的全部主觀心理活動;認識論層面的“理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夠認識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發展的科學規律的邏輯思維形式;人性論層面的“理性”是指人類在邏輯思維能力支配下理智自覺的、節制克制的存在屬性。學者張雄[6]則提出對哲學“理性”的理解應從認知理性、實踐理性和評價理性三個角度深入。他把認知理性解釋為一種人類所特有的能夠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運用概念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以及能夠運用規律來預見和規劃未來實踐活動的能力。把實踐理性解釋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夠規范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審時度勢并且能夠進行自我否定和變革的實踐意識和審慎精神。把評價理性解釋為人類運用理性邏輯來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并對自身行為的目的、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價值評價的能力。還有學者張瀾n隊本體論、認知論、倫理觀以及實用性四個方面來界定“理性”,本體理性產生于人類探索世界的始基和本源的活動中,并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合乎理性的,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所認識和發現的;認知論理性具有功能性和實體性兩個層面的含義,功能性是指理性是人類的一種認知能力.人憑借理性就可能認識世界.實體性是指這種能力是上天賦予人類的,是人的本質屬性;倫理理性則把理性的內容定義為包括真理、公平正義以及至善等在內的價值取向,倫理理性表現為對道德真理的全部占有;實用理性強調理性的特性是實現最有效的行為選擇的手段,理性只有在產生具體的實用效果和功利之時才具有價值。通過上述關于哲學理性的界定,筆者發現從多個角度對哲學理性的內涵進行分析是必要的,能夠對理性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在筆者看來,對哲學理性的理解可以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三個角度進行。

(一)本體論理性

作為本體論范疇的理性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時期的自然哲學家們展開了對世界的本源的思考,并提出了Logos(邏各斯)和Nons(奴斯)等概念。當時Logos(邏各斯)和Nons(奴斯)都有“理性”的含義,赫拉克利特把“邏各斯”解釋為宇宙萬物永恒的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他曾界定說:“理性不是別的,只是對于宇宙的安排(結構)的方式之闡明。”[8]阿那克薩戈拉把“努斯”解釋為一種與“種子”一起構成世界本源且獨立于事物之外的,能動而絕對的本質。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以及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都被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和事物運動的規律。斯多葛學派堅持自然哲學家們的觀點,把“理性”(邏各斯)解釋為萬物的始基、上帝和人的本質,并且強調從倫理角度來看人的美德就是“順應理性”、“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簡單來看,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大多都將“理性”視為世界的本源以及人的本質,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二)認識論理性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理性”是人類最高層級的認識能力,是能夠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本質以及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古希臘埃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是把“理性”概念從本體論引入到認識論的開創者,他曾說:“決不能證明非存在存在……要用你的理智(logos)去解決我告訴你的這些紛爭。”[9]在巴門尼德看來,感官和感覺是騙人的,只有通過理性才能分析和認識萬物的始基和事物的本原。由此可見理性是一種認識能力,是一種能夠認識萬物本原的能力。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將“理性”看作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夠認識世界本質的能力,是人的德性的表現。柏拉圖將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而只有人的理性才能企及和認識理念世界。同樣,柏拉圖也把理性定義為認識真理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只屬于人類靈魂的理性部分。亞里士多德將古希臘時期的“理性主義”發展到了頂峰,他把理性劃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所謂理論理性就是一種認識論理性,是對必然是的事物或者事物的本性進行思考的能力,是一種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古希臘時期的理性主義被后代西方哲學家繼承和發展,近代唯理論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提出“理性”是人的思想,是一種能夠辨別是非的能力,理性思考是人們發現真理的唯一途徑,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都必須用理性的標準和尺度來校正,因為只有理性才能確定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邏輯規律、才能指明事物存在必然性和科學性。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使人們對理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康德將認識論范疇劃分為“感性一知性一理性”三部分,明確指出“知性”和“理性嘟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能力,“理性”是最高環節的認識能力,是能夠認識“本體”的能力。康德還把理性看作是人的本質和道德價值之所在.正是基于理性人才能夠做到意志自律.才能既為自己立法的又能自覺遵守道德法則。與康德類似,黑格爾也將理性視為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和最高能力,是能夠把握事物內在的對立統一以及發現“絕對精神”的認識能力。

(三)實踐論理性

實踐論理性是把理性解釋為一種人類所特有的,能夠指導人類實踐活動的思辨精神。實踐論理性是馬克思在對西方理性主義哲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西方哲學史上,實踐論理性總是與道德哲學相聯系,人類只有運用理性才能實現道德上的自由,人的德性是一種理智和智慧的體現。最早,蘇格拉底就明確肯定“理性知識在人的道德行為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在古代希臘以至整個西方哲學中首次建立起一種理性主義的道德哲學”[10],這是實踐理性的一種體現。后來亞里士多德把理性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兩個部分,實踐理性是指人可以運用理性來處理生活和交往中的事務,實踐理性的德性就是明智,“明智是溝通倫理和理智的橋梁,它們的關系是明智以倫理德性為本原,倫理德性以明智為準繩。”[11]亞里士多德還強調人能夠理性的做出行為選擇,人類的理性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十八世紀,康德撰寫了《實踐理性批判》,并指出理性不僅是一種最高的認識能力,同時它也是一種實踐能力,正是因為這種實踐能力,人類才能夠實現意志的自由。也正是因人類具有理性,人才能夠為自己和全人類立法——確立行為準則,并且能夠自覺遵守準則,成為道德的人。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實踐理性觀是西方哲學史上“實踐理性”的思想源泉,不僅對西方實踐理性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為馬克思實踐理性的提出提供了借鑒。

馬克思所說的實踐理性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所謂現實的人是指具有社會性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的實踐理性具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理性是實踐的理性。所謂“理性”,它被視為一種人類所特有的能力,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主體性”的能力。“理性”能力的形成是漫長的,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變化和歷史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其次,實踐是理性的實踐。實踐是人類的“主體性”行為,人類的實踐活動總是在理性的指導之下、根據理性所認識的客觀規律和科學方法進行的實踐。人類實踐的目的是在理性的指導之下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馬克思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實踐理性,正如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12]由此看來,動物并不具有這種實踐理性。

三、不具有理性的動物不享有權利

通過對哲學“理性”概念的梳理,可以發現理性始終與人類相聯系,理性是人類的理性。從本體論理性來看,理性被視為世界的本源和人的本質,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從認識論理性來看,理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最高層級的認識能力,只有理性才能認識世界的本源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實踐論理性來看,實踐理性是人類所特有的,理性能力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只有人類才能夠運用實踐理性來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然而很多學者認為動物也具有理性能力,并指出許多科學實驗和真實案例都能夠證明。例如大猩猩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某些哺乳動物具有一定水平的智商,犬類經過訓練可以從事導盲工作,猴子、黑熊等能夠學會騎自行車;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敦·格朗通過鏡子實驗測試出黑猩猩能夠從鏡子中認出自己,說明黑猩猩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然而通過上文中對理性概念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動物具有理性能力”這種觀點并不科學。首先,從本體論理性的角度看,自“邏各斯”和“奴斯”這兩個概念提出以來,它們就被視為世界的本源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斯多葛學派開始,理性被視為上帝本質,而上帝只把理性賦予了人類,理性由此也成為了人類的本質。但是思想史上卻沒有思想家將“理性”視為動物的本質。其次,從認識論理性來看,理性被視為一種最高級的認識能力,是能夠認識世界的本源和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雖然有的學者和科學家能夠證明動物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但是動物所具有的認識能力是低水平的,它們并不能夠認識世界的本質,也不能夠歸納總結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們也許能夠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卻不能夠掌握鏡子反射影像的原理。最后,從實踐論理性來看,雖然有的動物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它們并不能夠運用掌握到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不能夠進行理性的實踐活動,他們通過訓練所獲得的技能實質上只是一種動物本能的條件反射,如果停止訓練這種反射也會隨之消失,而人類的實踐理性一旦建立起來是永遠不會消失的。綜上所述,動物并不具有真正的理性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權利”作為“善”與“正義”的代名詞頻繁地出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時間似乎任何能夠體現正義、公正和善的訴求都可以通過“權利”的獲得來實現。因此動物權利論的倡導者也將動物保護的實現寄希望于訴諸“動物權利”。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權利”的獲得是有前提條件的,即便是最基本的“人權”也不是生來就有的。而“理性”能力是正是獲得“權利”的必要條件,“權利”的獲得始終與理性密切聯系在一起。首先,自權利提出以來,理性就被視為權利的正當性基礎。正如霍布斯所強調的:必須取得理性的認同權利才具備正當性。其次,理性是權利實現的根本保證。道德規則不像法律條例那樣具有強制性,因此道德權利的實現需要依靠理性人的自覺。黑格爾也指出權利的實現需要三個條件:意愿的表達、對物的占有和他人的承認,他堅持理性對權利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理性才能實現這三個條件。最后,理性的至上性決定了權利的至上性。在道德哲學的發展中“自然法”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人生而就有的且寓于人的理性之中,凡是理性的人都自覺地受其支配,同時它也是永恒不變的,即使上帝也不能將其改變。人類的理性決定了自然法的至上性,正如格勞秀斯所言“由于這種性質的自然法不僅與人類法而且與成文的神法也不相同……自然法能禁止人們去做非法的行為,支配人們去做必須履行的行為。”[13]而至上的自然法正是為了維護人的自然權利,由此可以推導出道德上權利具有至上性,也就是說在人類生活中,權利是正義的、至高無上的,它既符合人的理性又受到自然法的保護,高于法律權利。“權利”的獲得是以理性能力為前提條件的,人類之所以能夠獲得道德和法律上的權利,是因為“理性”是人之為人的本性,人類天生就具有獲得“權利”的理性能力,而動物卻并不具有獲得權利的必要前提條件——真正意義的“理性”能力。

在這里,部分“動物權利論”的支持者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理性”并不是獲得權利的必要條件。因為現實中享有權利的人并不都是“理性人”,人類群體中存在著一部分如剛出生的嬰兒以及植物人、智力低下者等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理性能力的人。他們與動物一樣,并不能夠認識世界的本源和事物發展規律,也不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但是這部分不具有理性的人類群體卻同樣能夠獲得與“理性”人一樣的權利,由此我們同樣有理由賦予動物同樣的權利。事實上,“動物權利論”的支持者只是忽視了“理性”始終是人類的本質這一關鍵問題。盡管一個嬰兒暫時并不具備獲得權利和行使權利的理性能力,但是“理性萌芽”自其出生起就根植于他的內心之中,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其理性能力會不斷完善;而植物人、智力低下者只是因為各種不可抗力而導致其理性能力的喪失,其潛在的理性能力仍有恢復的可能性,“理性”始終是其作為人的本質。因此,我們無法因為嬰兒以及植物人、智力低下者等不具有理性能力而將其與動物等同起來,并由此賦予動物與人類一樣的權利。權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運用理性能力,在理性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確立起來的,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切入,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涉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這樣的觀點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但是近代的平等要求與此完全不同:這種平等要求更應當是從人的這種共同性特性中,從人就他們是人而言的這種貧乏等中引申出這樣的要求,一切入,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該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14]簡單來說,人——無論是“理性”的人還是不具有理性能力的人,都享有道德權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都屬于人類社會中的一員。

在筆者看來,“動物權利論”的提出是為了應對和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出現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虐待和殺害動物等問題,其目的符合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應該得到支持。但是筆者認為,動物保護的實現并不依賴于對動物權利的訴求,盲目地宣稱動物擁有與人類一樣的權利,并呼吁從道德和法律上確立其權利主體的地位,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動物權利要在社會生活中真正地付諸實踐也會面臨許多不可避免的困難。首先,因動物與人類具有同樣的理性基礎而賦予動物權利,這樣的觀點不僅降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也使得人類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尊嚴。達爾文的進化論說明人類是由動物進化而來,但是由于自然界充滿了優勝劣汰的競爭,自然界的生物由此劃分為不同的等級,而人類則處于生物鏈的最頂端,是萬物之靈,人類所特有的崇高的“理性”正是人類高于動物的根本原因,恩格斯也把理性的人類比喻成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15]正因如此,如果承認動物也有理性,就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從而降低了人在自然界生物種群中的地位。當人類與其他動物除了外形的不同而不再具有質的區別的時候,人也就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其次,如果要賦予動物權利,就必須解決“哪些動物具有權利”以及“動物具有哪些權利”的問題。然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動物權利論”的倡導者們各持己見,雷根認為一歲以上精神正常的哺乳動物能夠享有權利,而瑪麗沃倫則認為所有具有感知(感覺快樂與痛苦)能力的動物全部擁有權利。雷根將動物具有的權利限定為生命和身體不被傷害,自由不被干涉的權利;瑪麗沃倫則認為動物具有的權利是不受痛苦,享受快樂和生存的權利;而詹姆斯·理查爾則提出動物也擁有財產權這類復雜的權利。這些不同的回答,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讓動物權利的實現之路變得更加崎嶇。由此不難看出,這些爭議使得倡導動物權利并不能夠成為實現動物保護的最佳途徑。

四、反思與展望

由于動物并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理性能力,因此不能與人類一樣平等地享有權利。但是動物不享有權利并不意味著動物不需要人類的保護。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雖然動物不能夠成為道德權利的主體,但是這并不妨礙人類對動物進行道德關懷,并不妨礙人類尊重和保護動物,正如康德所言,由于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會影響到人類之間交往的態度,人類能否履行對動物的間接義務也直接影響到人類之間道德義務的履行,因此人類應該友善地對待并保護動物。圣雄甘地也曾說:“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及其道德是否偉大與崇高。”[16]當前,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和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構建生態文明,促進全人類的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使命,動物保護勢在必行。事實上,尊重和保護動物不僅僅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道德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從道德義務論和美德論范疇都可以為動物保護找到合理性支撐。

首先,從道德義務論中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來看,由于動物不能夠履行道德義務從而不能夠成為享有道德權利的主體,但是這并不妨礙動物獲得道德客體的地位,不妨礙動物成為人類進行道德關懷的對象。現代入類中心主義認為,從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關系來看,對動物進行道德關懷實際上是人類應該履行的一種間接的道德義務,其根本目的是尊重與保護人類自身的權利。其次,從美德論的范疇來看,善良、仁愛是人類的美德,人類的美德是出于人的善良意愿,它無需像權利一樣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人類的美德要求人們應該仁慈地對待和關愛弱勢群體以及生物圈內全部的生命個體。因此,對動物的尊重與保護來自于人類的美德,而并非是因為動物享有道德權利。

事實上,動物的命運掌握人類手中,動物保護的實現,并不依賴于動物能否獲得道德和法律上的權利,而在于人類對人與動物關系的科學認識,在于人類能否認識到動物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雖然“動物權利”不能成為人類保護動物的理由,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方面出發為“動物保護”進行辯護。筆者認為,麥金泰爾提出的——“人的脆弱性與依賴性”這一觀點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麥金泰爾在《依賴性的理性動物——為什么人需要德性》(DependentRational Animals--Why Human Beings Need Virtue)一書中提出,人類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為人的動物性的基本狀態——脆弱性與依賴性。正是由于人類生命的脆弱性以及人類生存的依賴性需要,使得人類只有在具有德性的狀態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共處。由此我們可以找到人類尊重和保護動物、對動物進行道德關懷的理由,那就是“人的脆弱性與依賴性”。人類的生命是脆弱的,人類的生存需要依賴他人、社會和自然界,自然界中的所有動物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正是因為這種依賴性,才需要人類對自然界和動物進行保護,需要人類對動物進行道德關懷。介于篇幅有限,在這里筆者不對“動物保護”的理由和實現展開詳細的論述,但是總而言之,動物保護的關鍵不在于“動物權利”的實現,而在于改變人類的觀念和規范人類的行為。我們要做的是加強宣傳和教育,讓人們對保護動物在保證自然界和人類永續發展以及促進入類社會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等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形成深刻的認識,呼吁人類主動承擔道德義務,切實加強動物保護。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3.

[2][澳]彼得·辛格,[美]湯姆·雷根一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M].曾建平,代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

[3][英]休謨.人性論(上冊)[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01.

[4]曹菡艾.動物非物——動物法在西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1-132.

[5]胡敏中.論非理性因素的個體發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3):89.

[6]張雄.哲學理性概念與經濟學理性概念辨析[J].江海學刊,1999,(6):84.

[7]張瀾.理性的界域[J].社會科學輯刊,1994,(2):24-29.

[8][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15.

[9]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32.

[10]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34.

[1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9.

[1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13][荷]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M]//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39.

[1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15][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

[16][美]彼得·辛格.動物解放[M].祖述憲譯,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封底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啪啪国产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久草视频|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影院|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www亚洲天堂|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日韩欧美91|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8超碰在线观看|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91在线高清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毛片视频网址| 免费在线a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午夜综合网| a级高清毛片|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亚洲综合狠狠| 一级不卡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91一级片|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久久| a毛片免费看|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区|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99re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精品视频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