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艷
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的發展和豐富;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完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動力支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根植人心里。打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在新時代,加強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根本;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良好氛圍;重視實踐教學,積極建造學生互動溝通的平臺。
關鍵詞:大學生;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培育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所提及道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關系到祖國統一、民族和諧和社會安寧。因此增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的共同體,對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等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大意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面臨多元化、差異化的社會狀況,大學生必須凝集共同認識,共同謀求協調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育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一個主要的概念是共同體,即人的類存在的根本形式。在不同的階段馬克思提出過“自由人聯合體共同體”和“虛幻的共同體”等不一樣的表述方式,這可以看出他概括的認識到人類發展到不同歷史時期,對共同體的形態與本質的基本要求。馬克思認為,在等級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的共同體形式是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其目的在于對付被統治的生產者階級[1]。馬克思親自考察了當時那個社會中資本主義的社會,提出了“虛假的共同體”是不合乎情理的,進而提及人類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立場是發展和維護整個人類全體利益,表現了一種推動整個人類一同向前發展的共同體理念,表現了顯明的時代特征,是對他關于“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的發展和豐富。
(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兄弟姐妹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互交流并持續交融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在中國5000多年的傳統文明發展的浩瀚長河中,創造了有深厚底蘊的中華文化,為整個人類文明的向前跨越貢獻了中國智慧。歷經幾千年歲月的發展.我們一同經歷的超凡奮斗把我國各民族中華兒女緊緊凝結在一起,在我們一同創造美麗家園和一同培養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居于特殊地位的是我們一起守護的夢想和理念。中華民族擁有超凡創造力是它的重要優點,不僅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被我們創造了,我們還可以持續開發和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各民族同胞必須得加強中華民族在文化、道路、制度、理論四方面的自信,矢志不移按照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向前行進。
(三)有助于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奮勇前進提供精神動力
物質和精神世界一起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物質世界是指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質方面的資料,而人們的精神世界則是指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文化。精神家園主要是指人們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是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總和[2]。一個民族在社會生活中可以生存發展和安居樂業,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保持這個民族共有生機最基本的生命力。56族兄弟姐妹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是創造力和源泉、民族團結是動力、凝集力是紐帶。
(四)有助于推動各民族團結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中國56個民族一起組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不同民族間能夠聚合為一體,就是因為擁有強大而堅毅的中華民族凝聚力,這種力量是由全體中華民族成員協同聚合而成。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的國家。國家領土完整,祖國統一和人民互助協作的基礎是不同民族彼此間的互相團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于發展好、實現好和擁護好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將能夠動員整個民族的創造性、積極性,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動力支持。
(五)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開啟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生態環境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中可持續向前發展。近幾年來,隨著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生產中日益突出的問題是在發展之初只注重經濟的增長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受到毀壞,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伴隨著“美麗中國”號角的全面吹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部局中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其中。將人和自然作為一個共同體是不可分隔的。這就為人和自然可持續發展、諧和發展的理念提供理論前提,將生態文明這個理念深深植人每個人的內心,并有利于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二、打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
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擁有相同的文化價值理念和歷史命運,增進不同民族間形成緊密相連的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社會方面、生態文明方面的命運共同體,使每一個民族同胞真正實現共同呼吸、共同命運、相互離不開。這一目標任務的完成,要從以下這些方面人手:
(一)打造政治方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中國各民族的使命是建立一個有現代化特點的社會主義國家,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56個民族的群眾一同努力的方向。首先要使不同民族群眾認識充分,有中國特色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得來是不容易的,既要從歷史角度來看有濃厚淵源和從現實角度來看有普遍的基礎,而且與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相關聯。然后站在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角度,總結過去前人在民族關系問題方面處理的相關教訓和經驗,學習國外在不同民族整合方面的經典做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民族的法律法規、具體的規章制度和實施辦法,使其真正負擔起促進各民族彼此間和諧的關系、完成不同民族群眾彼此間一同進步的歷史使命。最后是以戰略的認識、長遠的眼光深入鉆研在新形勢背景下關系民族問題相關政策的完善與發展。
(二)打造經濟方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經過對經濟方面現代民族形成的原因進行論證,著重講到經濟因素是重點,在現代民族形成和發展中起關鍵影響力的是在經濟方面有共同的生活和聯系。適合中國實際國情的由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體系是擁有我國特色的,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就是經濟生活要有共同性。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華民族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文化等全部要素系統“賴以旋轉的軸心”,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3]。存在決定著意識。加大力度發展我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既有助于培養中華民族的經濟意識,形成關于經濟方面體制和意識的良好交流;另有助于增強不同民族地區內在發展的動力,增進各民族相互共同開發與發展,確保各民族地區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三)打造文化方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世界上存在很多有幾千年古代文明歷史的民族和國家,但其中卻很少有國家把自身傳統的古代文明完全傳承下來。中國是有著文化淵源的古老文明國家而且距今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在政治方面的歷史文化傳統,不但從來沒有中斷過,并且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關于政治方面的歷史文化傳統.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維護、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在文化方面顯現出多出樣性和統一性共同存在的特點,是因為中華文化善于學習其他不同文化的優點而且能夠容納其他不同的文化。這像黏合劑似的可以構成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是使中華民族具備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在我們向著決勝全面小康目標的進軍中,更需要各民族共同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人民,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4]。要啟發各族人民充分意識到,不同民族群眾共同創立了中華文化,文化認同作為一個媒介,不斷加強個人的意識、國家的意識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
(四)打造社會方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社會是一個由共同的價值觀、目標和利益聯合起來的群體。首先是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潮流,激勵不同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群眾加強包容和開放意識,能夠主動積極地與外界交往,在保持不同民族具有多樣性特點的基礎上,持續加強不同民族的一致性和共同性的發展。然后是把城市看作是各民族交往的平臺,盡力做好城市的民族工作,把政策作為指導,把典范示例作為推動力量,通過城市的影響和輻射,能夠帶動不同民族地區的各族人民群眾彼此相處和睦及和諧發展。最后是抓好民族政策的貫徹執行,努力消除在基層和一些領域存在的“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錯誤觀念,以及在一些群眾中存在的誤解和隔閡,妥善處理不同民族群眾、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關系,創造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良好社會氛圍[5]。
(五)打造生態文明方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生態文明被看作是一種人類文明的形態,不僅指人和自然彼此間和諧相處,還包含人與人彼此間的友好相處,而且已經提高到人類意識形態的領域,深深標上了精神文明的印記。建設生態文明是有我國本土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重要構成部分,從小處來講,生態文明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日常的吃穿住行、身體的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往大處來說,這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發展的美好愿望,與“中國夢”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共同居住在地球這個大家庭中,彼此間早已構成一個緊密聯系的“命運共同體”,擔負著共同的管理、開發和消費的責任都是不可回避的。因而,人們只有彼此和諧共處,文明成果才會真正的被創造出來,好好守護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只有尊敬大自然,同時大自然也會包容我們,因而精神文明家園才會更美好。
三、大學生強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幾點思考
大學生是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先進集體,不僅表現在他們自身能力和知識儲備上,而且表現在他們的思想道德和身體素質上,他們擔負著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只有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社會和諧發展才會有根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根本
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當代中國要構建共同的思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以“中國夢”引導中華民族和睦融洽的發展。任意一個國家和歷史時期,都有人民群眾廣泛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凝練,同時也是在精神層面聯系全體人民形成共同奮斗目標和道德規范的紐帶。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一個強盛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為我們的需要提供動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6]。在數千年的中華文化演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自身就是“宏大的歷史敘事”。特別是在近代社會以來,西方列強在打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國門的時候,也帶來了西力.關于民族主義的思想,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中華民族關于主體的意識。自“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到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整個民族奮血抗戰中得到了升華,在中華兒女的抗日行為中得到顯現,各民族間命運共同體關系進一步牢固,在抗日戰爭期間民族統一戰線的確立為最終奪取抗日勝利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民族團結的基礎、精神力量的靈魂、國家統一的根本。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強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根基,就是在大學生中舉辦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活動,竭力全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與大學生內心深處。
(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創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良好氛圍
要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強烈意識,大學就要把精心謀劃,著力研究,選擇有用方法,讓大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培育大學生對自己母校的校園文化價值認同。所謂大學文化價值認同,就是大學生群體在學習與實踐中通過交往、互動,不斷調適自身的文化價值結構以順應大學文化價值規范的過程[7]。大學生是靠他們自己對所處的氛圍和環境來主動地學習和思考,也是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所傳達出的政治觀點、理想信念和思想觀念進行思考和解惑的尋求真理的過程。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中完成偉大復興不僅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一起的夢,也是我們每個民族自己本身的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是讓我是中國人的這種觀念使每個中國公民都能自覺地意識到。認識到我國的各民族同胞都是一家人,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成員共同組成的,我們每個個體不僅是自己本民族中的成員,更是整個中華民族中的成員。我們不可以自私的只考慮到自己本民族自身的利益,而忽略其他民族同胞切身的利益,更加不能狹隘的為了自己本民族的一些蠅頭小利而損害全體中華民族的利益。所以,高校的校園必須要有一種濃厚的氣氛,彌漫在校園的每一寸土地上,無所不在,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感觸中華命運共同體的無窮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之植根于內心深處,內化為社會責任,成為自覺的意識,這對大學生素養的養成是悄無聲息的、循序漸進的,更是長遠的、深厚的。
(三)重視實踐教學,積極建造學生互動溝通的平臺
首先,課堂是著重教授專業理論知識的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華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一定要依托課堂才可以全面而系統地向同學介紹其具體內容。早在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已經初步形成[8]。在我國大陸上居住著多個民族,不同民族之間雖有多樣性但卻是一個整體,這是先人給后輩留下的精神財產,也是我們中華文化能夠屹立不倒的優勢。中華民族是由不同民族同胞一同創建的,各民族兄弟姐妹都為中華民族的創建與發展奉獻了智慧和力量。根據歷史發展的這個特征,使得56個民族在經濟上彼此依附、文化彼此交融、分布上交織混居、情感上日益親密,形成了相互交融,彼此之間離不開的格局。有了這個關系維持,中華民族在閱歷苦難而能矗立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其次,課堂要與實踐相結合,在書面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讓學生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過程和脈絡的形成,用歷實踐作為支撐、加強課堂傳授知識的效果。中華兒女是指各族人民群眾,他們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眾志成城一同構筑中國夢,這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的愿望。要實現這個大家共同的目標和愿望,離不開各民族群眾一起的努力,更離不開每一位中華兒女團結一致的力量。我國各族中華兒女在中國這個大家庭當中都是平等的成員,一起組成了相互離不開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我們56個兄弟民族一同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們國家的大利益,更是高于其他一切的利益。這應是大家該形成的思想共鳴。必須充分借助各類校園資源構建多形式的溝通平臺,開展互動交流活動,使學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理解和包容,推進中華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培育。
習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進一步發展與豐富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加強高校大學生中華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有利于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各民族團結統一,實現生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的協調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韓振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N].光明日報.2012-12-31.
[3]崔成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路徑思考[N].中國民族報.2015-06-19.
[4]邱明紅.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齊魯網http://www.iqilu.com/,2016-03-25.
[5]劉立軍.打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提升中華民族認同感[N].中華民族報.2014-10-24.
[6]習近平.在中央民族作會議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0.
[7]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90.
[8]李繼興.從平衡論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N].中華民族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