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媛
摘要:目的:調查承德市區的產婦產后護理需求,分析其影響因素,全面了解不同產婦的產后護理需求特點,為進一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利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承德市區3家醫院住院產婦進行調查,并對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t檢驗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提煉各維度需求的影響因素。結果:產婦產后護理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睡眠質量、產婦是否為獨生子女、年齡和社會支持等。
懷孕、分娩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的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一過程對一個家庭的生活質量甚至整個社會的人口素質都會產生影響。有過分娩經歷的產婦都會將分娩的記憶印在腦海里,長久保存,甚至于終身難忘[1]。
當前母嬰保健的形勢并不樂觀。201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開放二胎政策, 隨之而來的是我國育齡婦女的分娩量和高齡、高危孕產婦人數均明顯增加,這些孕產婦除了要面臨高齡生育風險及擔憂寶寶生長發育和自身產后恢復外,父母年齡較大,家庭主要照顧者缺乏新生兒護理的相關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看護新生兒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照顧不周,加上產后婆媳矛盾、育兒理念不同、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引起的孕產婦情緒和生理的問題往往被社會、家庭忽視。現存的這些問題,對從事產科護理服務的人員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2]。
1、研究目的
通過對承德市區產婦產后護理需求的現狀進行調查,找出其影響因素,并進行統計與分析,深入了解不同產婦的產后護理需求特點,為進一步推廣“以產婦為中心”的人性化、個性化優質護理服務提供參考依據。并為進一步探討承德市區產后護理服務機構的構建、提高產后延續期護理水平及加強產后護理服務人員的相關培訓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2、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以2018年5月至10月在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承德市中心醫院和承德市婦幼保健院3家醫院住院的居住地為市區的產婦為研究對象。
入組標準:孕37周以上,年齡20周歲以上,單胎,體重2.5~4kg,孕期無妊娠合并癥或妊娠并發癥,產婦及家屬有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自愿參加調查研究。
排除標準:多胎妊娠;嚴重心腎疾病;精神疾病。
2.2 研究方法
2.2.1抽樣方法及收集資料方法
(1)抽樣方法: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
(2)樣本量:多因素分析認為[3],樣本量應至少是變量數的5~10倍。本研究樣本量至少應為84~168例。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20份,剔除無效問卷,最終獲得有效樣本量為317例,問卷有效率為97.54%。
(3)收集資料方法:對符合入選標準的產婦,在其產后3~5天身體逐漸恢復后,出院之前,向產婦本人或家屬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和操作流程,當面填寫調查問卷。產婦填寫完畢之后,由調查員負責核對無漏項后回收。
2.2.2研究工具
主要調查工具為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與經典量表相結合,通過文獻回顧,查找與產婦產后護理需求相關的調查內容,組成問卷。
問卷主要內容包括:
(1)人口學特征資料:即人口社會學資料,主要包括年齡(周歲)、居住地、職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為獨生子女等。
(2)本次生育情況:主要包括本次住院的付款方式、分娩次數、分娩方式及新生兒體重等。
(3)產婦產后護理需求調查問卷:使用自行設計的《承德市區產婦產后護理需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的信效度及評分標準詳見第一章內容。
(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4]:該量表是由肖水源等心理衛生領域專家,在充分研究國外量表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編制的[5]。該量表以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作為理論指導,可以根據被測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對形成被測者心理障礙的社會環境及原因做出可能性推測[6]。
2.2.3統計分析方法
將回收的調查資料進行再次檢查、核對之后,將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分析方法主要為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t檢驗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產婦的產后護理需求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
以產婦產后護理需求總分作為因變量,分別選取單因素分析中對需求總分產生影響的10個因素(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產婦是否為獨生子女、分娩次數、分娩方式、社會支持水平、產后主要照顧者、孕期培訓情況及產后睡眠質量自評)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最終產后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睡眠質量、產婦是否為獨生子女、年齡和社會支持水平這6個因素進入了方程。經方差分析,該方程F=28.907,P=0.000,擬合的回歸方程有統計學意義,這6個因素均與需求總分呈負相關,即受母親輩照顧者、文化程度低者、睡眠質量較差者、產婦為獨生子女者、年齡小者、支持低者,其需求較高。(賦值說明:主要照顧者:1=母親輩照顧,2=丈夫照顧,3=聘請月嫂/保姆照顧;文化程度:1=初中及以下,2=高中/中專,3=大專,4=本科及以上;睡眠質量:1=較差,2=一般,3=較好;產婦是否為獨生子女:1=是,2=否;年齡:1=25歲以下,2=26~30歲,3=31~35歲,4=36歲以上;社會支持水平:1=低,2=一般,3=高)。
4、討論
4.1 人口學特征因素對護理需求的影響
1)年齡
年齡因素與需求總分呈負相關,即年齡越低,需求總分越高,其需求越大。與田紅蘭, 張瑞霞的研究相符[7],產婦年齡低、不成熟、經驗少、對于孕產和育兒知識了解和掌握也較少。
2)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與需求總分呈負相關,即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者,需求總分越高,其需求也越大。產婦文化程度越低,其對于孕產和育兒知識掌握一般也較少,所以對于孕產期的生理方面的需求知識與信息了解的就少,對于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也少,所以對于產后的恢復有更多的擔憂與焦慮,其生理、心理和知識需求均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產婦,因為獲得過更多與產后護理有關的信息,其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文化程度越低,其對于孕產和育兒知識掌握一般也較少,所以對于育兒知識需求也較大[8]。
3)家庭人均月收入
家庭人均月收入與需求總分并無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其對產婦產后知識需求和環境護理需求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越高,能為孩子提供的護理方面的條件也越好,可以更多、更系統地學習育兒知識,可以為孩子獲得沐浴、游泳甚至早教等一系列的服務[9],故收入水平較低者,其相關知識的需求較大。收入水平越高者,引起經濟承受能力比較好,其對環境護理的需求也相對較高。
4)產婦是否為獨生子女
產婦為獨生子女者其護理需求總分相對較高,其需求越大。產婦為獨生子女者,多數成長環境較為優越,其生理需求和心理都比非獨生子女高。獨生子女產婦,其知識需求比非獨生子女者要高,多因非獨生子女產婦曾參與陪伴家中親屬照顧母嬰。獨生子女產婦,多因自幼成長環境比較優越,故其對環境的需求較高[10]。
4.2 分娩因素對護理需求的影響
1)分娩次數
分娩次數與需求總分并無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其對產婦產后知識需求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產婦相關知識還是新生兒相關知識,初產婦的需求的分均較經產婦高,即初產婦對知識的需求更大[11]。分析與經產婦有過懷孕、分娩和育兒的經歷,當再次懷孕、分娩時,對于知識的需求不如初產婦強烈有關。
2)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與需求總分并無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其對產婦產后生理和心理需求有一定的影響。因刀口恢復比自然順產恢復慢,刀口疼痛、宮縮疼痛、乳房脹痛等多種疼痛使得剖宮產的產婦生理需求會更高,同時她們會更加脆弱,心理需求也更高,表現為對家人陪伴與呵護更多的渴望[12、13]。
4.3 社會支持因素對護理需求的影響
1)社會支持水平
社會支持水平與需求總分呈負相關,即社會支持水平越低,其需求總分越高,需求也越大。產婦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少,因不能從自己的家人、朋友等社會支持力量中獲得生理上的照顧和安慰,所以其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更加強烈[14]。產婦獲得的社會支持越高,其對產婦護理相關知識需求較低,主要因為身邊的親人朋友給予很多的支持,把產婦和新生兒都捧在手心里,能夠為母嬰提供更多的促進產婦恢復的知識,故其知識需求不那么強烈。產婦獲得的社會支持越高,身邊的親人朋友給予很多的支持,希望母嬰能夠得到更好、更舒適的環境以利于產婦恢復和新生兒成長[15],故其對環境需求也相應的增高。
2)主要照顧者
產婦產后主要照顧者與需求總分呈負相關,即主要照顧者為母親輩親屬者,其需求總分偏高,需求也越大。產后主要照顧者是母親輩親屬的產婦,其依賴性更強,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也比其他照顧者的高[16]。主要照顧者為母親輩親屬的產婦其知識需求相對稍高,經了解,多是因為現代新的育兒觀念與傳統育兒觀念之間產生一定的“碰撞”,產婦會渴望獲得更多當前較新的科學育兒理念。
4.4 孕期培訓因素對護理需求的影響
孕期是否參加過培訓與需求總分并無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其對產婦產后生理、心理和知識需求均有一定的影響。孕期未接受過培訓者,因接觸孕產知識不足,導致其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知識需求均比接受過培訓的產婦明顯偏高。
4.5 睡眠因素對護理需求的影響
睡眠質量與需求總分呈負相關,即睡眠質量較差者,其需求總分越高,需求也越大。睡眠質量自評分數較低,即睡眠質量較差的產婦,產后恢復不佳,身體健康狀況也會下降,故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分均相對較高。睡眠質量較差的產婦,其產后對環境的需求較高,更希望可以擁有更加安靜、溫馨、舒適的環境,以改善睡眠質量[17]。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鑒于本研究主要是對于承德市區的產婦進行了調查分析,且調查時間較短、樣本例數也不多,在地域、時間和人數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進一步擴大范圍和樣本例數,更進一步了解產婦需求,為今后的產婦產后服務方面提供更多更加科學、有效的參考資料。
5、結論
產婦產后護理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睡眠質量、產婦是否為獨生子女、年齡和社會支持等。
參考文獻:
[1]Beverley Beech. Birth cxperiences [J]. The practicing midwife, 2004, 7(6):19.
[2]孫迪.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產后母嬰及其主要照顧者的影響[D]. 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7.
[3]倪平, 陳京立, 劉娜. 護理研究中量性研究的樣本量估計[J]. 中華護理雜志, 2010, 45(4):378-380.
[4]肖水源.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1994(2):98-100.
[5]史靜掙, 莫顯昆, 孫振球. 量表編制中內容效度指數的應用[J].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1, 37(2):152-155.
[6]羅小杏,高延,張印蘭. 深圳地區產婦產后社會支持相關因素調查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13):1837- 1838.
[7]田紅蘭, 張瑞霞. 產婦產后健康知識的需求調查及護理對策[J]. 基層醫學論壇, 2010, 14:134-135.
[8]蔡明英. 134例低齡產婦現狀分析及護理對策[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4):203-203.
[9]陳蕾. 都市80后雙獨子女家庭的孕產消費[D].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 2014.
[10]瓦靜雪. "80后"初產婦圍生期護理體會[J] .醫藥前沿, 2011, 01(22):339-340.
[11]湯敏, 孫俊波, 郭翠琴. 十堰市初產婦與經產婦對營養知識的認知情況及獲知途徑[J]. 職業與健康, 2014, 30(6):802-804.
[12]駱蘇婷, 華鈺文, 陶雨禾. 家庭經濟能力對生育二胎意愿的影響分析[J]. 時代金融, 2017(11):238-239.
[13]袁迎九, 后建麗, 丁文清. 剖宮產與順產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及產后盆底肌電刺激康復治療效果對比研究[J]. 中國醫藥科學,2016, 6(16):77-80.
[14]朱霖竑. 一體化護理在改善剖宮產產婦產后心理狀態及角色轉換中的效果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 2014, 21(5):593-594.
[15]郭艷麗. 80后剖宮產婦的心理護理體會[J]. 家庭心理醫生, 2014(9):168-168.
[16]何春霞, 王慶碧. 護士對剖宮產術后家庭照顧者支持情況的調查[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5(1):26-28.
[17]陳光萍. 人性化護理干預在改善產婦睡眠質量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 2011, 08(4):104-105.
2018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82072一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