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系統藥理學:TCMSP解析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進展

2019-09-10 22:13:03解晶李豐石彬彬
世界中醫藥 2019年10期
關鍵詞:中醫藥中藥機制

解晶 李豐 石彬彬

摘要 中醫基礎理論源遠流長,在中醫學中尤其重要,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對其進行全面、證據性的詮釋顯得尤其重要。系統藥理學方法(TCMSP)用于分析中醫基礎理論,旨在了解中醫基礎理論的內涵和TCMSP的應用,是一個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研究中醫分子機制的方法,可以解釋復雜中醫的現代醫學基礎理論。通過針對TCMSP與其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旨在為該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的詮釋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TCMSP;中醫基礎理論;系統水平;中藥性能,歸經理論;氣血理論;病機制論;文章匯總

Abstract Objective:Systematic pharmacology(TCMSP)is used to analyze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CMSP.Methods:The research on TCMS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arried out,and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cases were cited for analysis.Results: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d a long history and wa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wa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and evidentiary interpretation.Conclusion:The theory of TCM and its system as a whole cannot be studied from a certain point or a certain aspect.TCMSP is a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studying TCM from a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perspective,which can explain the basic theories of modern medicine in complex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CMSP;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level; Chinese medicine performance; Channel tropism theory; Qi and blood theory; Pathogenesis theory; Summary of the articles

中圖分類號:R22;R28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10.018

在醫學領域中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不斷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然而中藥尚不明確的作用機制限制了中藥在國內外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探討系統藥理學在中藥作用機制解析上的研究進展,可以消除人們對中藥使用的顧慮。同時,中醫理論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其研究不能簡單地從某一點或某一方面入手。TCMSP是一個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研究中醫的分子機制,可以解釋復雜中醫的現代醫學基礎理論。

1 系統藥理學

1.1 系統藥理學的概念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物網絡系統,該系統包括代謝網絡、信號網絡、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和基因調控網絡。如果認為疾病已經改變了身體的原始網絡平衡,那么使用藥物的目的就是使身體恢復到其原始平衡狀態。特別是對于復雜的疾病,例如癌癥和心血管疾病這些多由于生活習慣或遺傳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由于生物網絡的復雜性和穩定性,通常同時調整網絡系統中的多個節點以實現期望的治療效果”。單藥-單靶點-單疾病”的治療方式往往出現局限性。藥物傾向于與靶標相互作用以形成富集的網絡而不是孤立的一對一對應。針對多靶標/器官相互作用尋找新型療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成為人們治療復雜疾病正在努力的方向[1]。有趣的是,中藥就是這樣一個滿足以上要求的多組分,多靶點的協同系統。

中醫強調人體的完整性。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種成分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方面,它們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在病理學上也相互影響。自2000年以來,已有大量有效的中藥復方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如丹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復方丹參等;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也已有20余年的時間。中醫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而且在人民健康事業中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黨和國家已經逐漸開始將中醫藥事業發展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戰略性地位。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西醫學的重要性,不斷推動中醫藥的振興和發展。

中醫是具有獨特整體特色的民族醫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藥成藥過程缺少西藥中的系統藥物發現過程,針對中藥的深入研究過程往往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中藥基礎理論的現代醫學解釋。對于中醫藥學整體性以及中藥重要概念缺乏證據性詮釋使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和走向世界受到了挑戰。為了更加新進,合理且符合中醫藥的特點,中醫藥的基礎理論和化合物的研究需要進一步研究。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學科整合分析成為了可能,將中醫學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的系統藥理學(Systems Pharmacology)有望克服傳統中藥研究的弊端。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系統藥理學整合了系統生物學和藥理學的方法來促進新藥發現發展和對中藥治療機制的理解,從系統層面研究藥物和身體功能的規律和機制,包括計算機科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結構生物學、基因組學和病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同時也與實驗相聯系[2]。系統藥理學認為藥物產生的藥理學效應是通過誘導生物體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網絡發生改變所產生的,不僅僅是由于特定的藥物—靶標相互作用。藥物發揮藥理學效應過程中所產生的相互作用網絡包括成分-靶點、靶點—代謝通路網絡等,這些網絡可以在細胞,組織,器官甚至整個生物體的水平上發生。系統藥理學是使用生物信息學和統計學技術整合,并解釋這些網絡從而達到從系統水平上闡釋藥物產生藥理學效應的過程。

1.2 系統藥理學的發展 如前所述,中藥是一個宏大的、整體的系統,人們對中草藥的作用機制知之甚少,為了全面地分析中藥的組成成分、作用靶點、作用機制,也為了促進現代醫學與中醫學的融合,加速中藥藥物的發現,迫切需要一個代表藥物化學、ADME特性、藥物相似性、藥物靶點、相關疾病和相互作用網絡的理想信息融合的高效的系統藥理學平臺。因此,為開展中藥整體研究提供新工具、新思路,西北大學開發了中藥系統藥理學一體化分析平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該平臺的獨特之處在于:1)TCMSP數據平臺首次提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部記載的全部藥材的活性成分。2)它提供了每個化合物的12個關鍵ADME性質、類藥性及其作用的靶點、參與的通路及相關的疾病。3)TCMSP數據庫可以建立化合物-靶點的網絡圖、靶點-疾病網絡圖,便于深入研究中醫理論以及作用機制。

近年來,系統藥理學相關研究論文已經開始出現在系統生物學等領域的學術期刊中,并呈逐年增長趨勢。為了填補關于這一研究領域缺少系統而又全面的綜合性著作的空白,系統藥理學著作——《系統藥理學原理、方法及應用》于2016年應運而生。該書側重于如何整合藥效學、藥代動力學、網絡和組學,以及系統分析,以形成統一的用于藥效學預測和驗證研究的完整系統模型。同時對中藥基礎理論、復方解析、注射液的研究以及如何利用系統藥理學方法進行新藥開發和老藥優化的研究做出了解釋,為推動國內外中藥系統藥理學在中藥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 中醫基礎理論在詮釋上所面臨的困難

中醫基礎理論歷史悠久,其形成源于古代醫學家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總結和升華。使得中醫基礎理論有著鮮明的古代東方色彩和十分濃郁的人文科學色彩和古代哲學的特征;再加上年代久遠,描述多來自于古籍,使得中醫基礎理論中使用了一些難以用于今天的語言理解的詞匯。這都使得不同文化修養的人對中醫基礎理論所闡述的人體生理功能、病理現象及診療疾病的規則與規律產生不同的認知。精、氣、陰陽與五行的概念直接從中國古代哲學中移植出來,引導中醫理論的思想。其中一些重要且廣泛使用的概念保留了強烈的哲學特征,缺乏自然科學對概念屬性的準確性和證據性的要求。無法為中藥研究提供直接的研究思想和策略,因而常常使中藥研究陷入研究方法上的問題,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科學解釋的困難。

3 系統藥理學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應用

中藥理論及其作為有機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簡單地從某一點或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果你只研究它的一面,那么研究結果不僅不完整,而且可能是錯誤的,而且很難解釋其重要性的基本理論。

系統藥理學是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研究中藥和藥物分子的作用機制,即以“系統的方法”研究“系統”。系統藥理學方法將難以解釋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為核心的復方分解為中藥藥材庫、組分庫、候選組分數據庫、靶點數據庫和通路數據庫等幾個子系統,分別由前一個系統推演到后一個系統,將這些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及藥理學作用相整合,即為這個復方的整體作用機制,建立基于系統水平的中醫基礎理論,將這些機制與疾病和中醫基礎理論相結合,在現代醫學下進行新的解釋。

自系統藥理學創立迄今,在古老中醫藥理論的詮釋上,科學家們已經做出了許多努力,也有許多優秀的文章涌現出來。迄今,共有52篇文章已被報道,根據年份整理,可以看到近幾年使用系統藥理學方法詮釋中醫基礎理論的文章發表的趨勢呈現上升狀態。見圖1。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藥性和配伍理論、氣血、歸經和病機這4個方面上。

3.1 中醫基礎理論—中藥的性能與配伍理論 中藥的性能是指與中醫療效相關的性質和功能,是所有的藥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3]。中醫的性能理論也稱為藥物性質理論。各種中藥因其性能不同,所治療的疾病亦不相同。中藥性能實際上代表著其所含的化學物質所表現出來的性質和功能。該理論主要包含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有毒無毒等方面。

中藥具有寒、熱、溫、涼不同的性質即四性,古時也稱為四氣。一般來講,寒涼藥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水、清化熱痰等作用;而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源等作用[4]。五味是指藥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種不同的味道,古人發現不同味道的藥對疾病產生不同的作用,其實質也是其所含物質的一種體現。歸經是指藥物對機體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著選擇性的治療作用。毒性則是指藥物對機體所造成的損害性。

為了更好地利用中藥不同的性能,避免毒性的產生,中藥復方運用的主要形式——配伍就出現了,其中運用較為廣泛的有“君臣佐使”和“七情”。在中醫臨床遣藥組方過程中,除了復雜藥方常常使用“君臣佐使”原則外,常常兩味中藥一起配伍使用,二者在一起形成較好的協調關系或者較好的制約關系,二者長期固定組合從而形成“藥物對”。

目前,采用系統/網絡藥理學方法研究中藥性味與配伍的文章大量涌現。見表1。將結果繪制成圖后,發現使用系統/網絡藥理學方法對中藥性能方面的研究大致分為藥對、配伍禁忌、君臣佐使和性味理論研究這4方面,具體來說的例子有“三棱-莪術”藥對作用機制分析,甘遂與甘草反藥相互作用的網絡藥理學分析,芪參益氣方的君臣佐使組成,關于中藥寒熱藥性的研究等等。見圖2。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藥藥性與配伍原則,對中藥基礎理論中藥性味理論的現代化研究有一定的意義。

君臣佐使是方劑組方理論的方論之一,一個中藥配方中的每一種藥草在組合物中都有特定的功能,以產生不同的效果[6]。李伯會[5]等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套系統藥理學分析方法,綜合了中藥成分的ADME篩選、作用靶標預測、疾病分析和網絡分析,用于揭示中藥活性成分組以及研究其作用機制,分析了經典名方——郁金方復方構成及組成草藥的不同功能。

文章通過分子靶標網絡得出“君”藥郁金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點上所占比例最大,并通過作用于心腦血管疾病主要靶點來治療疾病;“臣”藥梔子所含活性成分和作用靶標都少于郁金,與“君”藥郁金擁有最多的共同靶標(15個),能夠增強郁金的藥理作用;“佐、使”藥則通過減少君藥的毒性,引導藥物進入靶器官,達到輔助效果。此外姚瑤等人、Leihong Wu等人也對該理論進行了類似的研究,這些文章中提出的系統藥理學方法為理解中醫藥配伍機制以及中藥基礎理論提供了新的策略,揭示了君臣佐使理論的本質。

3.2 中醫基礎理論—“氣血”理論 氣既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也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而“血”是運行于脈道中富有營養的紅色物質。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5個方面[7]:1)可以激發人體的生理功能,如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器官的生理活動。2)溫暖身體的組織和器官,如器官和經絡。3)保護人體,防止外邪的侵襲。4)能夠防止血、津液等異常流失。5)通過氣體運動產生各種變化。血的生理功能主要為:首先,它可以滋養和滋潤器官,其次它與人的精神活動相關,心神活動的正常與否依賴于血液的濡養。

氣血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總綱。當血和氣正常運行時,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就可以正常進行;如果血和氣異常運行,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將無法正常運作,人們就會生病。因此,深入研究氣血理論,科學闡釋氣血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表2中整理的數據可以看到,關于氣血這一古老的中醫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補氣或者補血藥方的藥理學分析上。見表2。

舉例來說,裴夢婕[8]等根據對2種滋補性中草藥,即補氣中藥和補血中藥的研究,發現了與氣虛有關的主要有效成分,如人參,甘草,黃芩,西洋參,黨參,山藥,太子參和白術,主要活性成分是異甘草皂苷,黨參,罌粟堿,麥角甾醇和白術內酯II。同時分析了當歸,白芍,熟地黃等有效成分的補血作用。建立了氣血補血的分子模型,血和氣的分子鑒定公式(QBMR)。基于ADME虛擬篩選開放,采用數學建模等方法,結合了網絡藥理學方法,從而揭示了氣血的本質,也揭示了天然中草藥人參當歸等植物的分子基礎和機制。此外,熊凌鋅、吳佳妮、崔露、丁凡、周榮榮等人也就不同復方,對補氣補血理論進行了相關的解釋。這些研究使用藥理學方法通過對不同復方的研究,為深入地理解中醫氣血理論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中藥的研發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3.3 中醫基礎理論——歸經理論 經絡理論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環、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以用于指導臨床治療。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在觀察長期臨床辨證分型的療效中,中醫是在總結陰陽,五味,冷熱等藥物特點的基礎上,分析藥物和辨證的作用。結果發現,藥物的作用部位總是存在一定范圍,并且它們通常作用于某些經絡[9]。“歸經”是中醫在人體中作用的定位。“歸”是指藥物的歸屬,“經”是人體的經絡,歸經就是指該藥的應用范圍,即藥物產生效果的位置[15-16]。隨著臟腑辨證理論與中醫歸經學理論逐漸形成,歸經成為中醫指導的關鍵理論。

經絡理論作為中醫學中指導用藥的重要理論,已經有一些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系統/網絡藥理學方法解釋復方或者單藥的歸經特征。見表3。

張文娟[10]等人通過對中醫藥治療胃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應用研究,發現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草藥,往往也可以用來治療胃病,同時,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復方,也可以用來治療胃病。而用來治療胃病的草藥和復方往往也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二者雖然是2種不同的疾病,但它們在臨床上往往同時發生,具有很高的共發性,可用歸經理論進行解釋。通過選取治療慢性胃炎的經典方—三合湯,開展了系統藥理學研究,探討了心經草藥與胃經草藥之間的關系,并評估了它們在中成藥中的組合應用。在三合湯含有的七種草藥中,丹參和百合屬于心臟經絡;高良姜和砂仁屬于胃經;檀香屬于心經和胃經;香附和烏藥被分配到其他經絡。此外,陳曉琳等人也對歸經理論進行了類似的詮釋,對單味草藥決明子的歸經進行了研究。黃超等人則研究了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預測及在中藥歸經研究上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歸經理論,為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化研究做出了貢獻。

3.4 中醫基礎理論——病機制論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本質,也稱病理,包括病因、病理、氣血兩虛的變化及其機制。它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律。

中醫病機是基于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象學說,將局部病變與身體的一般狀況聯系起來,從內臟和經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約束來探索疾病的發展和轉化,從而形成了注重整體聯系的病理觀。中醫的病機制論認為,人體與內臟之間存在著一種關系,不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也是如此。五臟相通,移皆有次[11]。疾病發生時,內臟病變根據某些規則相互影響。中醫治病的法則,不只看病的相同與否,而要看病機的差異。

中醫以辨證的方式對待疾病與證之間的關系,重視同一種疾病包括幾種不同的癥候,同時也重視同一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采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來處理不同的情況。

同病異治,是指由于病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患者身體的反應情況不同,或是人體處于的不同發展階段時,同一種疾病所表現的證候不同,因此對其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而異病同治,是說在疾病的發展中,出現了相同的證候,因此即使不同的疾病,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療[12]。

自系統藥理學創立至今,在病機制論的詮釋上,已經有科學家對此做過相關的研究。如表4,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理論上。將研究成果繪制成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關于對異病同治方面的研究,有茵陳蒿湯、交泰丸、一貫煎、心腦欣丸、三合湯這幾個復方,單藥則有柴胡。見圖3。關于同病異治方面的研究則有關于逍遙散和開心散治療抑郁癥的同病異治研究。

汪紀楠[13]等人發現心血管疾病和胃病是2種不同的疾病,但它們在臨床上往往同時發生,具有很高的共發性,因此以心腦欣丸作為例子,借助系統藥理學方法,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關聯的潛在分子生物學機制;此外,趙振宇、張文娟、蔡菲菲、楊夢蝶、朱虹宇等人分別就不同復方或中藥也同病異治理論進行了相關研究。與之對應的是高耀等人就逍遙散和開心散對抑郁癥的療效,解釋了中藥基礎理論中的同病異治。通過對中藥復方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基礎理論中的病機制論,闡明了中藥異病同治理論的潛在科學內涵,為探索人類復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解釋。

4 系統藥理學在其他領域的發展

除了能夠解釋復雜難以用現代醫學知識說明的中醫基礎理論外,系統藥理學作為一個新興的,整合了系統生物學和藥理學的方法,在其他許多領域應用也很廣泛。比如在新藥的發現和開發方面,系統藥理學是以“人類的健康和疾病”作為思考的立足點和觀察的著眼點,把研究重點放在系統的整體水平上,有助于發現藥效分子和分子組合,也有助于新復方的開發。系統藥理學方法克服了“單一藥物、單一靶點”下藥物開發的困難,促進藥物發現的過程。另外系統藥理學方法可作為中藥在現代研究中科學的技術方法,尋找中藥復雜體系中的藥效物質,闡明藥效物質基礎及其作用本質,成為了中藥研究中重要的新方法,推動了中藥作用機制的研究。

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是廣大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2018年中國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這意味著中醫的影響力與接受度正在不斷提高。但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巨大瓶頸仍然體現在物質基礎不明確,作用機制不明確等核心問題上。這嚴重阻礙了中醫藥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的推廣。系統藥理學方法的引入將為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巨大的契機,將極大地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Ventegodt S,Andersen NJ,Merrick J.Holistic medicine III:the holistic process theory of healing[J].ScientificWorldJournal,2003,3:1138-1146.

[2]王永華,楊凌.基于系統藥理學的現代中藥研究體系[J].世界中醫藥,2013,8(7):801-808.

[3]劉杰書.中藥傳統性能與現代藥效的關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24(3):43-46.

[4]戴逸飛,霍海如,王朋倩,等.基于系統藥理模式挖掘中藥寒熱藥性的關鍵靶標和疾病網絡[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2):521-526.

[5]李伯會.大小柴胡湯“加減味”和郁金方“君臣佐使”的系統藥理學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6]宮健偉,葉蕾.試論方劑組成原則中的“君藥”[J].中醫研究,2004,17(1):11-12.

[7]郝麗莉,傅南琳.中醫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0-25.

[8]Liu J,Pei M,Zheng C,et al.A systems-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herbal medicines used in health improvement treatment:predicting potential new drugs and target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938764.

[9]賁長恩,郭順根.中藥歸經理論研究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2):2-7.

[10]Zhang W,Tao Q,Guo Z,et al.Systems Pharmacology Dissection of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for Cardiovascular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Sci Rep,2016,6:32400.

[11]梁茂新,鄭曙琴.《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內涵的嬗變[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2):170-173.

[12]王新陸,周永紅.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及其運用[J].光明中醫,2004,19(1):6-7.

[13]汪紀楠.基于系統藥理學的中藥心腦同治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14]戴逸飛,霍海如,王朋倩,等.基于系統藥理模式挖掘中藥寒熱藥性的關鍵靶標和疾病網絡[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2):521-526.

[15]嚴謹,王芙蓉,賀豐杰,等.基于網絡藥理學的祛膜止崩乳膏中“三棱-莪術”藥對作用機制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2):489-491.

[16]宋福江,范斌,孫健.基于網絡藥理學的醒腦靜注射液治療腦梗死配伍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8,43(7):1366-1372.

[17]Chen Z,Cao Y,He S,et al.Development of models for classification of action between heat-clearing herbs and blood-activating stasis-resolving herbs based 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hin Med,2018,13:12.

[18]Yang M,Chen J,Xu L,et al.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erbal Formula Ban-Xia-Xie-Xin-Tang[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8,2018:4050714.

[19]Chen C,Zhou S,Meng Q.A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of Rhizoma Atractylodis and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herbal pair with respect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8,5(2):185-188.

[20]師帥,胡元會,吳華芹,等.“丹參-三七”藥對作用機制的網絡藥理學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8):192-197.

[21]孟子琦,吳嘉瑞,楊艷平,等.基于網絡藥理學的“白鮮皮-地膚子”藥對治療濕疹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18(6):725-728.

[22]宗陽,孫明明,樂音子,等.基于網絡藥理學探討白術-枳實藥對治療慢性傳輸型便秘的作用機制[J].中國藥房,2018,29(13):1798-1802.

[23]劉敏,吳東雪,李晶,等.基于藥性組合的活血化瘀中藥的辛苦味性效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2):218-223.

[24]吳東雪,候寧,李晶,等.基于藥性組合的姜黃、郁金、莪術的性效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2):229-234.

[25]Li Y,Wang J,Lin F,et al.A Methodology for Cancer Therapeutics by Systems Pharmacology-Based Analysis:A Case Study on Breast Cancer-Rel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PLoS One,2017,12(1):e0169363.

[26]張建永,王嵐,梁日欣,等.基于網絡藥理學分析丹參山楂組分配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23):4408-4415.

[27]白辰,劉鐵鋼,鄭子安,等.基于數據挖掘和網絡藥理學的兒童食積胃腸積熱證組方用藥規律及作用機制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5):1966-1973.

[28]吳嘉瑞,金燕萍,段笑嬌,等.基于網絡藥理學的“桔梗-甘草”藥對作用機制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5):184-188.

[29]李冀,李慶偉,郝峰.木瓜白芍配伍的現代臨床應用及藥理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7,45(1):93-95.

[30]徐文.基于網絡藥理學方法的延胡索止痛滴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配伍合理性分析[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7,15(7):18-21.

[31]吳嘉瑞,藺夢娟,劉鑫馗.基于網絡藥理學的“金銀花-板藍根”藥對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18(1):12-17.

[32]Yue SJ,Xin LT,Fan YC,et al.Herb pair Danggui-Honghua:mechanisms underlying blood stasis syndrome by system pharmacology approach[J].Sci Rep,2017,7:40318.

[33]Yu JG,Guo J,Zhu KY,et al.How impaired efficacy happened between Gancao and Yuanhua:Compounds,targets and pathways[J].Sci Rep,2017,7(1):3828.

[34]Wang Y,Guo G,Yang B,et al.Synergistic effects of Chuanxiong-Chishao herb-pair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at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and pharmacodynamic levels[J].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2017,32(z1):319.

[35]徐婷,麥葭沂,向俊,等.“黃芪-當歸”藥對主要活性成分的網絡藥理學研究[J].中藥材,2017,40(9):2195-2201.

[36]鄭子安,劉鐵鋼,萬宇翔,等.基于網絡藥理學方法對2組對藥作用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10):4386-4389.

[37]金燕萍.基于數據挖掘和網絡藥理學的清熱類中成藥組方規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38]張建永,王嵐,梁日欣,等.基于網絡藥理學分析丹參山楂組分配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23):4408-4415.

[39]劉洪,范欣生.甘遂與甘草反藥相互作用的網絡藥理學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9):186-192.

[40]程仕萍,周平生,趙寧,等.白芍-甘草藥對治療骨關節炎的療效機制預測[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22):180-185.

[41]姚瑤.基于系統藥理學的中藥復方配伍及作用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42]Wu L,Wang Y,Li Z,et al.Identifying roles of “Jun-Chen-Zuo-Shi” component herbs of QiShenYiQi formula in treat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network pharmacology[J].Chin Med,2014,9:24.

[43]Wang X,Zhang H,Chen L,et al.Liquorice,a unique “guide dru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review of its role in drug interactions[J].J Ethnopharmacol,2013,150(3):781-90.

[44]Shang E,Ye L,Fan X,et al.Discovery of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TCM Properties in Drug Pairs by Association Mining between Datasets and Probability Tests[J].World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2(3):377-382.

[45]周榮榮,李志勇,郭非非,等.補氣藥人參、黃芪防治心腦疾病的網絡藥理學研究[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18,15(1):18-23.

[46]Jadoon SS,丁莉,張舜波,等.補虛藥的藥理學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10):114-117.

[47]熊凌鋅.基于“血脈雙治”理論的中藥復方XXT分子藥理學和代謝組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48]吳佳妮,郭書文,陳曦,等.益氣活血方分子作用于心肌缺血疾病靶點的網絡藥理學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2):467-471.

[49]崔露.基于數據挖掘發現加味補中益氣湯中AChE抑制劑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6.

[50]丁凡,張倩茹,胡元佳,等.基于網絡分析的補陽還五湯防治氣虛血瘀型疾病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22):4418-4425.

[51]Liu J,Pei M,Zheng C,et al.A systems-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herbal medicines used in health improvement treatment:predicting potential new drugs and target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938764.

[52]范詩琪,李森,劉金玲,等.基于分子連接性指數探歸肝經中藥成分“印跡模板”的特征[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2):390-395.

[53]張文娟.基于系統藥理學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54]黃超.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預測及在中藥歸經研究上的應用[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55]賀福元,賀紅,鄧凱文,等.超分子“印跡模板”(藥素)特征的中藥藥理學研究方法探索[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1):4313-4318.

[56]陳曉琳.決明子性味歸經與現代藥理學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1,7(4):147-148.

[57]高耀,吳丹,田俊生,等.逍遙散和開心散“同病異治”抑郁癥的網絡藥理學作用機制研究[J].中草藥,2018,49(15):3483-3492.

[58]朱虹宇,李紅品,高興,等.交泰丸對糖尿病、抑郁和失眠癥“異病同治”的網絡藥理學機制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8,20(3):460-467.

[59]楊夢蝶,蔡菲菲,武容,等.一貫煎“異病同治”的網絡藥理學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9(12):1912-1919.

[60]蔡菲菲,李曉燕,董姝,等.基于網絡藥理學的茵陳蒿湯“異病同治”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6,18(9):1507-1514.

[61]Zhang W,Tao Q,Guo Z,et al.Systems Pharmacology Dissection of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for Cardiovascular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Sci Rep,2016,6:32400.

[62]趙振宇,沈霞,胡本祥,等.基于系統藥理學研究柴胡治療情志疾病異病同治的機制[J].中國藥學雜志,2016,51(13):1131-1136.

(2018-11-27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

猜你喜歡
中醫藥中藥機制
中藥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您知道嗎,沉香也是一味中藥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32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中醫,不僅僅有中藥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7:00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中藥貼敷治療足跟痛
基層中醫藥(2018年6期)2018-08-29 01:20:20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中國衛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97在线国产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成年人国产视频| 在线a网站|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任我操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中文字幕色在线|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伊人色天堂|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亚洲青涩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97在线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成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9966国产精品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成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午夜影院|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欲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午夜网站|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五月婷婷丁香色|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不卡无码网| 69av在线| 综合色天天| 四虎成人精品|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www亚洲精品|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2014| 在线免费a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a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