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媛 付曙光 李紅彩


摘要 目的:探討隔藥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青島市中醫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性痛經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施隔藥灸治療,觀察患者痛經緩解、相關臨床指標改善、不良反應發生等情況。結果:治療第1、2、3個月經期時,觀察組患者痛經程度、持續時間CMS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F=13.415、11.941,P<0.05),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CA125、IL-8及PGF2α、O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4.256、3.755、6.344、4.248,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盆腔包塊顯著小于對照組(t=22.912,P<0.05)。結論:給予內異癥痛經患者隔藥灸,有助于患者盆腔包塊縮小,提高痛經緩解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總體療效更為確切。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隔藥灸;不良反應;達那唑膠囊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rug separate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dysmenorrhea caused by endometriosis.Methods: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caused by endometriosis treated in Qingda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ded drug separated moxibustion.The relief of dysmenorrhea,improvement of related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Results:During the first,second,third month period of treatment,the dysmenorrhea and duration CMS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F=13.415,11.941,P Key Words Endometriosis; Dysmenorrhea; Drug separated moxibustion; Adverse reaction; Danazol Capsules
中圖分類號:R245.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10.046
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內異癥)屬于育齡女性常見病,患者臨床癥狀具有多樣性,痛經、急腹癥、非經期下腹痛、盆腔外痛等疼痛為主要癥狀,多數內異癥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痛經[1-2]。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選用口服藥物方式給予內異癥痛經患者治療,非甾體抗炎藥、解痙鎮痛藥物等均為常用藥物。既往研究顯示,口服藥物治療可使內異癥痛經患者經期下腹疼痛癥狀獲得一定程度緩解,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且易引發相關不良反應,預后效果欠佳[3-4]。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再給予內異癥痛經患者隔藥灸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青島市中醫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性痛經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30±11)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1.4)年。觀察組患者年齡21~44歲,平均年齡(31±1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1.0)年。2組在納入病例基線資料(年齡、病程等)比較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內異癥相關臨床診斷標準[5],且盆腔檢查顯示有內異癥病灶,可見直腸子宮凹陷、子宮固定后傾、子宮后壁或宮底韌帶捫及結節有明顯觸痛感,附件存在包塊;2)經期有明顯規律性小腹疼痛癥狀,為漸進性、繼發性痛經;3)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170108),自愿加入研究,簽署相關知情文件。
1.3 排除標準 1)子宮器質性病變引起痛經;2)伴有肝、腎等重要臟器其他原發性疾病;3)入組前1個月接受過其他治療;4)有精神性疾病或病史;5)有不適于接受艾灸的疾病。
1.4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藥物治療:患者口服達那唑膠囊(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116)治療,用藥方法:月經周期第1天開始口服藥物2次/d,0.2 g/次,共服藥3個月經周期。在對照組相同治療基礎上再給予觀察組患者隔藥灸治療。1)痛經散為我院經驗藥方,是在《婦產科學》上海中醫學院經驗方基礎上化裁而來。痛經散制作:藥物成分主要為干姜、肉桂、香附、細辛、五靈脂、延胡索、全蝎、蒲黃。將諸藥粉碎后使用黃酒制成藥餅。藥餅厚度、直徑約為1 cm、3 cm。2)艾炷制作:手工制作高約2 cm,底部直徑約2 cm的艾炷。3)治療操作:患者保持仰臥位,使下腹部、臍部充分暴露,選取關元穴、神闕穴,使用濃度為75%的乙醇行相關穴位、臍局部常規性消毒鋪巾;分別在關元穴、神闕穴放置藥餅,將艾炷點燃,再放置于2個藥餅上,艾炷6壯,時間為15 min左右。每穴施灸15 min/次,1次/d,連續治療7 d為1個療程。4)治療時機:于患者月經來潮前5 d開始行隔藥灸治療,在月經周期連續進行7 d治療,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
1.5 觀察指標 1)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標志物125(CA125)水平,同時檢測血清前列腺素(PGF2α)、催產素(OT)值;2)于治療第1、2、3個月經期結束時選用COX痛經癥狀量表(CMSS)[6]評估患者痛經持續時間、疼痛程度。2)采用美國生育協會修訂的腹腔鏡診斷內異癥的評分系統(rAFS)評分法[8],共分為4期:I期(微小病變,minimal):1~5分,II期(輕度,mild):6~15分,III期(中度,moderate):16~40分,IV期(重度,severe):>40分。持續時間>24 h記4分,持續時間為7~24 h記3分,時間為3~7 h記2分,時間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行數據資料分析。計量資料(臨床指標水平、CMSS評分等)使用(±s)形式描述,比較行t檢驗,多組數據比較行方差分析;計數數據(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效果比較 入組時,2組患者CA125、IL-8及PGF2α、O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3個月經周期治療后,2組患者4項指標水平均有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痛經緩解效果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痛經程度、持續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2組患者第1、2、3個月經期痛經程度均顯著輕于治療前,持續時間顯著短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痛經緩解、持續時間CM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盆腔包塊大小及不良反應比較 超聲檢查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盆腔包塊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盆腔包塊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2組均無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節育環、流產等手術量的不斷增加,近年來,內異癥發生率表現出明顯遞增趨勢。經期下腹疼痛為內異癥患者常見癥狀之一。臨床數據顯示,在內異癥患者中有87.7%存在不同程度痛經[9-10]。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內異癥引發痛經的具體機制,多數研究者一直認為異位內膜黏附和侵襲、內分泌環境紊亂均與該病癥發生存在密切相關性。內異癥痛經不僅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同時還有大大降低其生命質量,影響其身心整體健康狀況。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選用手術切除或服藥激素方式給予內異癥痛經患者治療,但既往研究顯示,患者停止用藥后復發、閉經率均相對較高,且激素類藥物在用藥過程中產生較大不良反應,易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總體康復效果,尤其不適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11]。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加強從中醫學角度探討內異癥痛經療效更確切、安全性更高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再給予內異癥痛經患者隔藥灸治療后,在癥狀改善、痛經緩解、安全性等方面均表現出良好效果。
在中醫學中,內異癥被歸納于“癥瘕”“經行腹痛”等范疇,病機特點主要體現為寒凝血瘀,因此從中醫學角度治療內異癥應堅持活血化瘀原則。中醫認為,痛經發生機制主要表現為正氣缺失、腎精耗損,引發經脈閉阻,進而導致瘀血內停,導致疼痛產生[12]。瘀血是痛經發生主要病因,且貫穿于始終。因此,從中醫學角度治療痛經應堅持活血化瘀、補腎益氣原則,加強補益腎氣、補養沖任。隔藥灸為目前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中醫療法,其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科學結合中藥、灸法行綜合治療。目前,該種療法在各證型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治療中已獲得較為廣泛應用,且表現出良好應用效果,但應用于內異癥引起痛經治療的研究還相對較少[13]。
灸法可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機體氣血。藥物使用、灸法實施可使經絡上穴位受到直接刺激,藥物、灸法、穴位3者同時發生作用,提高療效。張曉紅[14]等文獻指出,艾灸法的應用可使患者機體血液循環獲得有效改善。諸多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給予痛經患者艾灸治療后,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均明顯低于治療前。該結果表明灸法的實施可使痛經患者血瘀狀態明顯改善,進而改善血液流變性,使血液黏度減低,促進子宮微循環改善,最終實現緩解疼痛的目的[15-16]。本研究痛經散所用藥物中,五靈脂、延胡索、蒲黃均有良好止痛、化瘀效果;細辛、干姜、肉桂有散寒、溫陽、止痛效果;全蝎有疏通經絡、止痛功效;香附有行氣、止痛功效,上述藥物聯合使用共奏通經、活血、溫經、散寒、止痛功效。中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痛經的發生與沖任二脈存在密切聯系[17]。近年來,諸多研究者以“任主胞胎”理論為指導,不斷深入探討灸法應用于痛經治療的效果。選取任脈腧穴行灸法治療,可發揮祛邪、溫養胞宮、止痛作用;選取神闕穴行灸法治療,可發揮元氣調節、沖任調理及溫經散寒、溫補脾腎等作用[18]。現代藥理研究結果顯示,行神闕穴隔藥灸治療,能夠實現對子宮局部致痛物質、免疫系統相關因子、神經遞質、生殖內分泌激素進行有效調節,進而發揮痛經緩解作用[19]。關元穴是足三陰經、任脈二者的交會穴,位于臍下三寸位置,該穴位與女性蓄血、男性藏精之處距離較近。臨床研究顯示,選取關元穴行艾灸,主要是通過與疼痛相關腦區共同發生作用,發揮痛經緩解作用[20]。關元穴、子宮二者存在密切聯系的神經基礎,且該穴位解剖位置接近女性內生殖器官,因此在女性生理調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選取相應穴位行隔藥艾灸治療,可使穴位治療作用明顯增強,同時可使藥物沿著經絡循行,更好發揮疏通經氣作用,直達病所,提高藥效。OT水平升高是痛經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CA125為一種高分子糖蛋白,其含量與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大小有關。內異癥患者PGF2α水平顯著高于健康者。本研究中,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給予觀察組隔藥灸治療后,該組患者CA125、IL-8、PGF2α、OT幾項指標水平均有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盆腔包塊顯著小于對照組,痛經程度、持續時間CM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表明,隔藥灸治療可使內異癥痛經患者內異癥相關臨床癥狀有效改善,進而提高痛經緩解效果。雷海燕[20]等報道指出,艾灸可發揮良好鎮痛效果,使患者子宮腺體痙攣充血狀態獲得有效改善,控制炎性反應,有助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在安全性方面,2組治療期間均有部分患者出現輕度不良反應,但觀察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可知,隔藥灸療法地使用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更有助于患者總體康復效果提高。
綜上所述,給予內異癥痛經患者隔藥灸治療,可使患者內異癥臨床癥狀獲得更大程度改善,提高痛經緩解效果,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柴華,王嘉梅.理氣活血法治療氣滯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73例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9):89-92.
[2]莊夢斐,曹陽,趙莉,等.清瘀溫通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J].中醫學報,2015,30(2):289-291.
[3]Burnett M,Lemyre M.No.345-Primary Dysmenorrhea Consensus Guideline[J].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Canada:JOGC=Journal d′obstetrique et gynecologie du Canada:JOGC,2017,39(7):585.
[4]牛艷明,時燕萍.時燕萍教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經驗[J].中醫藥學報,2016,44(2):139-141.
[5]鄭娟,王祖龍.褚玉霞教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經驗[J].四川中醫,2015,33(2):12-14.
[6]Iacovides S,Avidon I,Baker F C.What we know about primary dysmenorrhea today:a critical review[J].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15,21(6):762-778.
[7]湯艷秋,吳燕虹.溫經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3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5,47(6):36-37.
[8]吳庚香,Nick Bersinger,Michael Mueller,Michaelvon Wolff.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自然周期卵泡液中細胞因子研究[J].生殖醫學雜志,2019,28(9):1066-1070.
[9]張曉紅,匡繼林.灸藥結合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45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7,23(10):106-107.
[10]Aljefout M,Seham A F,Jameel H,et al.Dysmenorrhea:Prevalence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among Young Adult Jordanian Females.[J].Journal of Pediatric&Adolescent Gynecology,2015,28(3):173-185.
[11]賈麗平,趙可寧.夏桂成論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J].吉林中醫藥,2016,36(12):1208-1210.
[12]李秀,陸琦,王玉東.輔助生殖技術后發生異位妊娠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9,20(5):479-480.
[13]封又榮,魏嘉,付方方,等.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其臨床治療策略對育齡期女性卵巢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9,20(5):471-473.
[14]馬迎萍,聶偉,王榮蘭,等.腹腔鏡手術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患者的妊娠結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17):99-103.
[15]杜薇,王小紅,孔令英,等.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組蛋白H3K27Me3及其修飾酶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9,35(9):1047-1052.
[16]王軍玲.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方治療熱郁瘀阻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6,34(4):111-113.
[17]劉照時,黃月娜,趙蘇萍,等.隔藥灸治療前后不同證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生殖激素水平檢測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4):779-781.
[18]張曉寧,杜冬青,馬海洋,等.隔藥灸臍法對原發性痛經患者下腹部疼痛及額外臥床時間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6):528-531.
[19]朱紅恩.少腹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39例[J].河南中醫,2016,36(2):331-332.
[20]雷海燕,史海霞,姜娜,等.隔藥餅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7):1074-1076.
(2018-12-21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