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入村一刻時光仿佛倒流
李家坑村面桃樹橫,背后龍山,連八穴坪,接百步街,深藏于秀麗山水之間,仿佛一處“天坑”。村里兩條溪坑清澈見底,大溪坑環村而流,是大自然對李家坑人的恩賜,也是李家坑人的生命之源、產業之源;小溪坑穿村而過,給村莊帶來靈氣,給村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同時也將一縷縷的鄉愁埋進了李家坑人的心靈深處。“溪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一同構成了李家坑村日常的山水風景底色。
走過一座古樸的大門,或是穿過一座精美的廊橋,就真正進入了李家坑村。李家坑村的美麗,一半在于它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另一半來自于規整院落簇擁出來的山居文化。
大門或是廊橋仿佛一座連著過去和現在的時光之門,不知不覺中你仿佛回到了兩三百年前。青石墻、木格窗欞、重檐門頭、馬頭墻……一座座帶著記憶、承載著歲月的清代民居鱗次櫛比,比肩疊跡,擠得卵石鋪成的弄堂僅剩一米來寬。這些民居的屋脊連綿起伏,如水漫流,密實得如同豐收的稻田,又如同無人涉足的樹林,看似有點亂,實則錯落有致,虛虛實實形成極富層次感的空間。

狹小的弄堂阡陌縱橫,如蛛網般的水鄉河道,又像大樹數不清的枝丫,神秘莫測,通達玲瓏。更妙在,無論你站在哪條巷道、哪個角落,一抬頭始終可以看到蒼翠欲滴的青山,“山色不離門”絕非一句虛言。
就連腳下的卵石似乎也有故事。李家坑村內的院落、道路清一色卵石鋪就,這些布滿斑斑苔痕的彩色鵝卵石大多來自村口的大溪坑,有的大如鴕鳥蛋,有的小如棋子;有的地方只是一顆挨一顆整齊地按序排列,有的地方卻細致地排成各種或方或圓的圖案。村干部說,大的鵝卵石多是在李家坑村建居早期使用,當時主要還是強調實用性。等到村里越來越繁榮,居住的人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富足,村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居住環境不僅要求實用還要兼顧美觀,因此鋪路的鵝卵石也越來越小,越來越精致。
慢悠悠走在卵石路上,冬天暖陽高照,夏日山風涼爽,走累了就在巷弄岔路口的石凳上稍作休憩,享受忙碌生活中的一份閑適和安逸。到了晚上,如豆般的燈光一盞接一盞灑滿整個村莊,雖微弱,卻稠密,讓人身處深山依然有一種踏實回歸的感覺。
古民居是一張“金名片”
李家坑是四明山中清代古民居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村落,大型、規整的民居院落是李家坑村最有特色的人文資源。
建在一塊平緩坡地上的李家坑村,從地形到整體建筑都呈方形,這體現出了“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全村有屋宇500多間,弄堂三橫四縱,分步有序,疏密有致。屋宇大多為三合院和四合院,由三幢或四幢兩層的房屋相連圍合組成,并加有廈廊,彼此連通,正面與兩側均有門洞出入,內外貫通,俗稱“通轉”或“通走”。
據介紹,380年前的明末清初,李家人遷到了當時還叫徐家暢的李家坑村,作為這塊土地的第三批客人,他們很快適應并定居下來。李家人從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出發,確立了“居安思危”的理念。“居安”就是希望一切順利,“思危”就是不驕傲,不自滿。他們推崇《易經?謙卦》的理論,“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意思是說,物質大有,精神大有,都不可以自滿,必須謙卑。對照《謙卦》的要求,李家人精心設計蓋起了形體龐大的房子。這種房子他們自稱為“通轉”,一個“通”字,既展現了李家人的文化底蘊,也展現了李家人的開闊心胸。而且屋如其人,居住在“通轉”里的人們,同“通轉”一樣純樸大方,鄰人從家門口走過,常會聽到“進來坐坐,茶喝一碗再走”的招呼。

李家坑村至今保存完好的“通轉”包括兩處四合院和三處三合院。“通轉”的名字都很雅致,比如“奠厥攸居”“鳳躍魚游”“鳳竹鶴松”“千祥云集”和“環溪樓”等,足見曾經的主人不僅富有且文化層次不低。細看這些歷經數百年的老房子,很多地方都做得十分考究。比如回廊屋檐與柱子交界處的木雕、鏤空窗花等,雕飾內容十分豐富,有牛馬、獅子、貔貅、麒麟、蟾蜍、蝙蝠、花卉等各式各樣的圖案,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通轉”大多有馬頭墻。與徽派的馬頭墻相比,李家坑村的馬頭墻樸素淡雅,但不失大氣。馬頭墻使古樸莊重的“通轉”靜中有動,打破了原本呆板的墻體帶來的沉悶、壓抑感,而使“通轉”顯示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通轉”是李家坑村的特色,它使村子變成一壇陳年佳釀,須細細品味,方知其醇香。
歌山畫水鄉愁醉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李家坑村的人口逐漸增加,最多的時候有2000多人。但改革開放后,李家坑村由于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尤其是交通不便,這個古村落仍舊按照原有的節奏,在傳統農業的道路上徐徐慢行,發展速度遠遠不及平原地區的鄉村,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村子,到外面謀求發展。到2003年,古村只剩下300多戶800多人,并一直維持這個規模。
在工業發展中慢下來的李家坑村保留了青山碧水、藍天白云,這也為它贏來了下一輪發展的機遇。2006年,李家坑人的生命溪——大溪坑的市場價值終于被人們發現,一處以漂流為中心的避暑休閑勝地——李家坑漂流被開發建設出來,招徠四方游客,為李家坑村發展經濟找到了突破口。李家坑村終于結束了只有單一農業產業的歷史,有了第三產業,村民的經濟收入也因此大幅增加。
2012年,李家坑村的另一個市場價值也被發掘出來。這些保存了數百年之久的古民居、巷道在游客眼中如同水墨畫中的江南,古樸而富有詩意。只是因為多年缺乏規劃和保護,一些房屋瀕臨倒塌,影響了整個村子的美感。因此,2012年李家坑村請了寧波理工規劃設計院的專家,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進行規劃設計,在保持古村原來風貌的大原則下,拆除了危房和部分生產用房,對舊房屋的立面進行整體改造,包括對卵石路、污水管網等相關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并按照村子的風格建造村民安置房和養老院。“幾年時間一共拆了9000多平方米房屋,新建5000多平方米房屋,投入資金近2800萬元,才有了今天這個以古村為核心的3A級景區村莊。”李家坑村黨支部書記李紅偉自豪地說。如今李家坑已獲評“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稱號。
隨著環境越來越好,景色越來越美,2012年10月,李家坑村舉辦了首屆吊紅旅游節,并將吊紅產業一步步做大做強,再通過吊紅節將古村的各個景點串成集采摘、觀賞、體驗為一體的經典游覽路線。近幾年,李家坑村的日游客量最高達5000余人,全年游客近8萬人次。人氣的增加還帶動了李家坑村民宿經濟的發展。目前李家坑村已先后發展了10多家民宿經營戶,從一兩百元的家庭客棧到2000多元的高檔民宿,覆蓋了旅游市場的各個消費層級。
如今,李家坑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從2010年的10萬元增長到了70多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增長40多萬元,村民年收入達到1.16萬元。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綠水青山一直在線,村里的長壽老人也越來越多。“我們村90歲以上的老人有20多個,年齡最大的為103歲,80歲以上的老人50多個,60歲以上的老人2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村。”李紅偉說。■
小貼士
怎么去:導航搜索“李家坑村”,自駕2小時即可到達;也可乘地鐵2號線在櫟社站下,轉661公交車,到章水桂家站下,再轉617-3路或是617-4路,在李家坑站下車,約3個半小時
吃什么:吊紅、野香榧、花旗芋艿、竹筍、六月霜茶、石斑魚、農家豆腐
玩什么:古民居、漂流、附近的茅鑊古樹群、四窗巖等
住哪兒:李家坑村民宿,從家庭客棧到高檔公寓,選擇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