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舞蹈,是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像每一門藝術一樣,舞蹈藝術,同樣也是在描述客觀的生活現狀,在此基礎上又融合編創者個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加之表演者的舞臺表演發揮。將原本抽象的思想意識,直觀的呈現的人們的眼前。正因為有了舞蹈,生活中才又多了一種視覺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讓生活在忙碌節奏中的現代都市人群不被風馳電掣的社會發展和日益繁重的工作壓力累垮。所以,在經濟、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舞蹈教育已經不僅只是要求舞者有著一門精湛的技術技巧,更多的是對舞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蹈者也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跳舞而已了,還要能講能編能演。不僅能表演優秀的舞蹈作品,也能分析和評價舞蹈作品的缺陷和不足;不僅可以運用肢體展現自己的舞蹈能力,更有自己獨特的舞蹈創作思維,創作作品表現生活。
一、舞蹈的表演技能訓練
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教能入講臺,演能上舞臺”的綜合型舞蹈人才,需要培養學生自身的表演能力。通過舞蹈感覺訓練和大量的舞蹈劇目排練來實現學生舞蹈表演技能的飛躍,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舞蹈工作者。要進行表演技能的訓練,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舞蹈感覺的訓練。剛進入高校學習舞蹈專業的學生由于年紀偏小,社會閱歷不足等方面的局限,他們在舞蹈感覺上通常會稍微弱一些,而舞蹈感覺對一個舞蹈學習者而言就像士兵作戰的槍支彈藥,不可或缺。所以必須對他們進行舞蹈感覺訓練。這里所謂的舞蹈感覺,顧名思義就是指舞蹈表演者的感覺。這種感覺分為內心感覺和肢體表現兩種。既然是舞蹈表演者的感覺,那么表演者在舞臺上的所有感情和表現都屬于舞蹈感覺的內容和范疇。因此,除了主要包括舞蹈者的自我感覺和自我意識之外,還包括舞蹈者對舞臺環境和自我身心狀態的感覺與體驗。每個舞蹈教室里,都有一面鏡子,舞蹈練習者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看到鏡中的自我形象。通過鏡中的自我形象進行自我矯正、自我反饋和自我調整,以此來培養舞者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舞蹈感覺。舞者最初的身體形態和舞蹈感覺訓練就是需要借助于這面鏡子,在舞蹈教室里進行反復的矯正和自我調整,這也是舞蹈感覺訓練的第一步。在進入舞臺表演后,提供自我形象的鏡子消失了,但舞蹈感覺不能隨之消失,相反要有更強的舞臺感染力和表現力,控制整個舞臺,感染全場觀眾。舞臺的這種感覺需要對舞者心理素質和舞臺意識進行訓練。心理素質訓練,就是要使舞者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本領,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穩定發揮自己在舞蹈教室里的最佳狀態。
二、舞蹈二度創作的培養
舞蹈表演的過程,往往需要舞蹈演員對作品進行理解,在表演過程中實現二度創作。因為舞蹈編導的創作意圖,只有經過演員的表演才能得以實現。這個道理跟所有藝術又是類似的。比如繪畫藝術,作者如果只是在單純的描述一處景色或者某一個人物,那么那個作品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與其用畫筆描述,不如借助相機進行實地拍攝,更能顯示風景的秀麗或者更清楚的人物感覺。舞蹈演員由于生活閱歷、自我個性、情感表達方式與編導的創作意圖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演員的二度創作對于舞蹈表演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各門各類的舞蹈藝術都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前進的,其中,很大創新因素是來自舞蹈表演者在舞臺表演中積極主動的二度創作。演員只有將自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滲透到舞臺表演的實踐當中,做到“選學一家,博采眾長;熔于一爐,獨樹一幟。”牢記“藝無止境,常演常新”,才能給舞蹈表演藝術不斷注入新的生機,成為優秀的舞蹈表演人才。
有句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語道出了所有表演藝術中,基本功與舞臺表演的辨證關系。只有經過長年累月的舞臺表演實踐經驗的積累,才可能在舞臺表演中完全釋放自我,將自己的技與藝呈現自如。培養舞蹈演員的二度創作能力,也是一個能量積累的過程。舞者需要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對作品中各層次人物內心世界、性格特點甚至某種動物形象準確把握從而進行形象塑造,注入自己的情感進而刻畫一個具體的形象。
三、舞蹈創作思維的培養
對綜合高校舞蹈專業學生進行創作思維的培養,等同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多元化的社會要求培養多元化的人才,作為受高等教育的舞蹈人才,不僅要從舞蹈專業課和舞臺表演中掌握和駕馭舞蹈,更要培養他們的創作思維和能力。舞蹈創作思維不是一種獨立的思維形式,而是一種能夠產生出具有社會意義的新形象、新觀點、新理論或新思想的心理過程和思維方式。它是人類思維活動的最高形態,它一般是在強烈的創新意識推動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并借助想象、直覺或靈感,以漸進或突發的形式產生的。
要以豐富的肢體動作源和扎實的理論知識做基礎。任何舞蹈作品都是運用肢體來表現的,肢體越靈活表現力就越強。只有在平時的訓練中完全掌握了各個舞種的要領,通過多看、多跳、多想,自己的肢體語言豐富了,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肢體動作挖掘。在舞蹈創編的過程中對舞蹈動作的動機挖掘,也是開發創作思維的重要手段。舞蹈編導章東新就認為:“純學舞蹈的編導是通過舞蹈的動作思維進行舞蹈創作的,其遵循的是一種從動作到動作的思維模式,其思維的對象、過程和結果均是動作。”舞蹈創作不像電影先有一個劇本,舞蹈多從感覺沖動直接出發,比如聽音樂編舞和即興編舞等,但是,單純依靠情感沖動和動作靈感也不能適合舞蹈的發展,我們應對動作的動機加以重視,并要求理性思維的大膽介入,動機編舞相對于單純的音樂編舞和即興編舞來說無疑要科學得多,理智得多。除此之外,擁有全面的理論知識,也是創作思維不斷更新的源泉。如:舞蹈史論、舞蹈美學、舞蹈語言、舞蹈結構、舞蹈流派等,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可見豐富的肢體語言,扎實的理論是舞蹈創作的基石。
四、結語
舞蹈學習不是擁有了精湛的技術技巧、能獨立完成強有力的舞蹈高難度動作就能成為舞者,藝術是相通的,任何的藝術門類都需要相互借鑒與學習,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培養多元化的人才,舞蹈教育也不例外。只有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舞蹈人才,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適應社會的迅速發展而不被淘汰。因此,綜合高校要培養對社會有用之才,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時代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加強自己的修養,做到學為己用,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發揮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