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新
一、研修背景
教育是立國之本,發展教育,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為我們描繪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必將為之而奮斗。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制度重組、經濟變軌的改革期和發展期。長期以來, 文化缺失、精神淪喪、道德滑坡、公平失衡、貧富懸殊、腐敗泛濫、心靈空虛等社會問題成了教師職業倦怠的產房和溫床。國內一項針對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表明: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的職業倦怠并不僅僅是身體勞累所致,更多的是來自心理的疲乏。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壓力而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典型癥狀是工作滿足度低、工作熱情和愛好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具體表現為:身體方面表現為沒有食欲,睡不好覺,反應降低,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等;心理方面表現為缺乏熱情,厭倦工作,易產生疲憊感,長期處于焦慮、沮喪狀態,情緒波動大,輕易急躁等;行為方面表現為工作得過且過,不關愛和理解學生,過程不投入,方法簡單粗暴死板,教育效果不關注,教育愿景灰暗。研究并解決農村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成了關涉當今中國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二、研修動因:
1、農村小學教師的普遍狀況是年齡偏大,專業水平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工作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與課程改革的要求不適應。
2、教師繼續學習提升的動力不強,不想學習,不愿學習的現象存在,甚至有等待退休混日子的現象。
3、學校評價體系挫傷了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方式方法與措施:
1、調查統計法:充分調研,摸清情況。選取研子,羅漢,花石,祝店四所學校為樣本,通過編制專門的調查問卷,分析教師現狀,問卷調查的內容設計主要包括教師的姓名,性別,年齡,職稱,教齡,學歷以及目前思想狀況,家庭背景,健康狀態,工作總量,職稱晉升,教師評價等方面的情況。
2、數據分析法:對通過調查取得的各類數據,利用百分比直觀的進行分析,了解農村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狀態及存在的問題,分析教師職業倦怠形成的原因,并對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
3、訪談法:在個案的研究中,運用訪談法對問題較為突出的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更深層次的了解研究對象對于訪談內容的具體看法。
4、文獻法:理論支撐,尋求對策。農村教育本身制約因素眾多,各種問題錯綜復雜,如不利用文獻,很難理清頭緒。分析與比較不同學者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界說,深入了解農村教育與教師的個性特征,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職業倦怠,尋求理論支持,充分運用現有的教師管理政策,因人因校施策,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四、農村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1、 職業熱情消失,消極應付工作。教師一出現職業倦怠后,就會沒有職業愿景,隨遇而安,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產生厭教心理,對于教學工作得過且過,上課經常遲到早退,不認真備課,寫教案,不帶教案上課,不仔細鉆研業務,教學方法簡單、落后,教學內容單一;對待學生漠不關心,常用諷刺、挖苦、譏笑的語言對待成績較差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虐待,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變得內向、孤僻、敏感、自卑,對學生的心靈造成終生不可磨滅的傷害 。
2、疏于教研,故步自封。教研是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很多教師不以為然,對此毫無熱情。例如, 學校教導處安排教師上公開課,示范課大都避之不出,被老師們推三阻四。中老年教師說“年齡大”而主動“退位讓賢”,青年教師稱“自己經驗不足,不敢擔此重任”。結果往往只好是教導主任做個別老師的工作,勉強完成任務。在各種課堂教學及觀摩、競賽中,來回就是那幾個熟悉的身影,且青年教師居多,而一些拿過證件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也都”船到碼頭車到站”不愿再登臺亮相。
3、漠視學習,興趣轉移,生活庸俗。隨著教育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和新課改的實行,教師必須做到善于學習,終身學習。對此,教師們心里都很清楚。但由于對于教學工作的倦怠,很多教師往往會漠視, 將興趣轉移到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職業,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將,上網聊天,出入歌廳舞會,吃吃喝喝等,從中獲得滿足感,喪失職業自豪感。
4、紀律渙散,私利膨脹。為了蠅頭小利,斤斤計較,不惜與領導反目,與同事成仇。工作上拈輕怕重,挑肥揀瘦,甚至不服從安排,工作中不注重過程,不講究方法,不關心結果,按部就班,人云亦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評職稱、晉級、評優、評先、績效考核的時候,這些人爭先恐后,對最基本的教學常規工作卻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對領導吹毛求疵,雞蛋里面挑骨頭;對比自己水平高,成績好的同事心存妒忌怨恨,對比自己差一點的同事趾高氣揚,不屑一顧;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對紀律和制度,置若罔聞,形同虛設。
5 、人際關系緊張、冷淡、疏遠。首先表現為同事之間的關系緊張,因學科教師間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使得教師之間溝通難,易誤解,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得一些教師產生了孤獨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有發生,個別品德不端、學業不良的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持對抗情緒,有的甚至懷有敵意,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和工作壓力。
有的學校領導對人不能 “一碗水端平導致許多腳踏實地、勤奮進取的人不受重視。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也是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一些學校在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如職稱晉升、評優評先、考核與評聘等方面搞暗箱操作,事情的過程缺乏透明度,人為化因素多,存在許多不公平現象,由此造成教師的不滿和無奈,工作熱情衰減。
6、情緒低落, 身心健康受損。由于長期處于一種壓力與不和諧的工作環境中,教師會經常覺得內心壓抑, 焦慮, 空虛、郁悶、出現煩躁不安,失眠、緊張、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憊不堪等癥狀,并且覺得工作沒有意義,枯燥無味,前途渺茫,沒有希望,情緒波動很大,產生壓抑感,嚴重者會產生自卑、絕望心理,導致身心健康收到很大的傷害。
五、農村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應對策略:
導致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樣而復雜的,但就其共性方面仔細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學校、社會、教師自身三個方面的原因。
1、過重的社會輿論壓力。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教育,全部的壓力都在學校和老師的肩膀上,一種“教育萬能”的錯誤思想和觀念正在像瘟疫一樣蔓延,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太高了,普遍認為,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一旦出現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問題增多,人們就會將責任歸咎于教師,認為是教師教育不當造成的。
2、教育公平失衡,城鄉教育差別巨大。國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每一所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準,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可是,實際情況與理想境界是兩重天。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發展嚴重不夠均衡。城市與農村、城市中心與郊區之間教育發展差距越來越大了。農村小學的教師數量、質量和結構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目前農村教師隊伍狀況是中老年教師把守學校,青年教師下不來,留不住。優秀教師大量流失,使得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更加薄弱,無疑雪上加霜。
近年來,農村學校的生源數量嚴重不足,大量的優秀生源流向城市,而城市學校生源既有數量,又有質量;城市學生留守兒童少,管理難度小,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多,管理困難;城市學生家庭投入的教育資金和精力是農村學生永遠無法比的。城鄉差別導致農村小學教師心灰意冷, 情緒低落。
六、應對教師工作倦怠的有效策略:
1、社會應該通過輿論導向、政策傾斜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地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社會要對教師建立一種合理的期望,教師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賢,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無所不能的。因此,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應對教師抱以合理的期望,對教師工作中存在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能以平常心對待,多一分寬容和理解,給教師一個適當寬松的環境,以減少教師的心理壓力,為教師行業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人文環境。
2、提高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是解決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問題的有效途徑。最強有力的干預杠桿就是國家政策,各級政府要把尊師重教落在實處,現行法律應對教師身份作出明確規定,應通過修改《教師法》,首先明確中小學教師的公務員身份,將教師納進公務員序列,以切實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水平。要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確保農村教師工資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確保農村教師工資高于當地城市教師工資水平。脫離了 “錢”的一切空談,不管多么花哨,都是蒼白無力的。農村教師工作辛苦,農村教育條件艱苦,可建立農村教齡和工資掛鉤的政策, 對教師的經濟收進水平加以調整,相關部門要通過調整相關政策幫助教師解決住房、醫療等實際問題。
3、高級職稱向農村小學傾斜。農村教師因為業績不容易受關注,社會關系簡單,信息閉塞等原因,評高級職稱非常困難。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建立高級職稱向農村學校傾斜的機制,要把農村教齡作為高級職稱評定的重要量標。
4、嚴格控制農村學校教師的調動。特別是向城市的流動,政策面前一律平等。那些活動能量大的教師都找關系調動了,對其余留守教師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要杜絕這種流動也許非常困難,那么也要建立一種機制進行調控,如教學業績,農村學校教齡,考查考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