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勝
摘 要:本文首先從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示精神出發,為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我從教學實踐中來闡明實施“自我管理”,體現“以生為本”。文章首先論述小學生自我管理的含義,然后對培養小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談了四種方法: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自我,自定目標;要注意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要注意開展活動,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要注意評價總結,讓學生自我反思,重新認識這四個方面以及我的一些思考來闡述我對小學生自我管理的一點看法。從而論述對小學生實行自我管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對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生 自我 自我管理 主體
2017年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自頒布以來,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各中小學引起不小轟動。《指南》以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協同配合、堅持常態開展為基本原則,旨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指南》的小學中高年級學段目標指出: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了解家鄉發展變化和國家歷史常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光榮革命傳統,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具備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作為一名在農村中心小學當了18年班主任的教師,為了讓我班學生做一個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特別是在班級建設中積極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實施學生的“自我管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這種管理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謂“小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學生自己主動采取的用來控制和協調班集體、小組、個人以及各種環境、物質因素的行為。它對一個學校的管理和小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在班級管理中對小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要把學生的主體發展與班主任的作用與職責緊密聯系起來。班主任可以影響學生的發展,但不能決定學生的發展,更無法替代學生的發展。班主任影響學生發展的主要途徑是營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文化環境,是通過班級文化來影響學生。而學生的發展,是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主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自己主動選擇、體驗、嘗試、修正的變化過程;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走向成熟、走向自覺、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與自然的成長過程;也是其主體意識與主體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正確的班級輿論的形成是班集體形成的標志,這種輿論又叫班級文化,是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它受社會文化、社區文化與學校文化發展的影響與制約,又區別與上述文化,班主任是引領班級文化的責任人。營造民主、合作、自主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自主發展起著直接的作用,特別是小學生年紀尚小,知識經驗少,缺乏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班主任對他們進行有目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對小學生實行自我管理應注意一些問題,下面是我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得到的一點啟發,獲得的一些感悟。
(一)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自我,自定目標
認識自我是人對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認識。少年兒童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班主任要指導學生,讓他們懂得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正確的目標,找到自我教育的突破口。我們總能看到,在低年級中,很多學生都很會指出別人的錯誤和不足,但同樣的缺點在他自己身上,他是認識不到的。因此教師要根據班級的情況,整合各學科的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能主動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班主任教師,力量是十分有限的,然而班主任的重要責任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盡力去整合這諸多因素,才能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二)要注意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小學生自我管理就是小學生行為的自我約束,在“規矩”中去成就“方圓”。這一階段班主任要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努力創設民主的管理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樂于參與,敢于參與,善于參與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
1、學習規章制度,在學習中規范自我
每學期開學,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還有結合自身實際學習《李集小學班級量化考核細則》,使學生認識到規章制度是整個社會的需要,它是我們學習與工作的保障,遵守規章制度的過程是自我約束,自我規范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自己,找出不足,為自我管理打下基礎。
2、值日班長制與班委輪流值制相結合、全員崗位責任制與值日生負責制相結合
開學初我就和學生一起制定了細致的值日班長細則、值日生工作細則,并打印后張貼在教室的布告欄里。由于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尚屬起步階段,因此我們把各項工作的職責分得很細,便于學生操作。值日班長有專門的記錄本,封面上寫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班級自己管。”“我能行!”由值日班長每天記錄,負責班級各項事務。
全員崗位制與值日生負責制使班級里的各個崗位責任到人,實行“人人有權,人人有責”的原則。值日生負責制不僅賦予值日生義務,而且還讓其享有權力,如衛生、紀律的監督、反映不良現象等權力,在班委的領導與督促下,全面負責當天的具體班務。值日班委對值日生的值勤情況進行評比表彰,這樣使全班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責任感和工作能力。實行責任制,班主任不等于不管,班主任在執行責任制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定期進行檢查總結,進行表彰與批評,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實行值日生負責制,
(三)要注意開展活動,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是行為的內化過程,它把學生的自我目標變成持久的約束力,從被動實現目標轉變到主動實現目標。這一階段班主任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進行各種途徑的自我激勵。自我激勵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1、引進競爭機制,在競爭中體現自我
本學期首先進行的是班干部競選,活動前我覺得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競選班干部有一定的難度,不會有太多的學生來參與,但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公布了競選計劃,并說明可以有家長的支持。一周后的競選讓我出乎意外,參與競選的有將近50%學生,他們對競選作了充分的準備,他們想為班級服務的心情讓我這個做班主任的很受感動,我想全班學生也和我一樣受到了不小的振動。
2、開展各種班級活動,在活動中塑造自我
這學期班級舉行了三次大型的活動,首先是為九月份生日的小朋友過集體生日,旨在通過活動讓學生懂得關愛同伴,分享快樂。在實踐中培養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心,生日慶祝的形式并不奢華,但學生一句句祝福的話語,一首首抒情的歌都傳遞著一種心情,表達著一份心意。我想這次集體生日將會永遠留在每個學生的心里。第二個活動是慶祝祖國66歲華誕的聯歡會,一個個學生自排自演的節目,一張張可愛張揚的笑臉都被我用攝像鏡頭記錄了下來,一時間我突然發現班里每位學生都是那樣的多才多藝,小提琴、古箏、歌曲、舞蹈,好的活動真的可以塑造一個生動的班集體。第三個活動是小制作博覽會,學生用靈巧的小手,把廢舊的物品制作成精美有用的物品。平時默默無聞的孩子做出了讓人驚嘆的手工作品,孩子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孩子的自我在別人贊嘆聲中散發著自信的美。
3、配合學校各項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本學期學校結合實際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跳繩比賽、“戲曲操”比賽、“弟子規”朗讀比賽、藝術小人才競賽、“經典誦讀”比賽、師生趣味運動會等,這些活動都是學生展示自我以及培養學生榮譽感的機會。一個班級的理念與班主任的個性特征是息息相關的,班主任的價值觀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言行,對于班級的榮譽,我總是灌輸給學生這樣的理念,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首先要超越自己,不一定要做第一,但你必須做到最好。因此學生在班集體中的成長與發展是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學期來,學生的成就在我的眼中是很不錯的,他們得到了兩個團體第一名,兩個第二名和一個第三名。
(四)要注意評價總結,讓學生自我反思,重新認識
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重新認識自己。所以自我評價不是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終環節,它既是上一循環過程的總結,又是下一循環過程的開始。在我們的班級中,評價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及時評價,一種是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階段性評價,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及時評價采用模糊操作,沒有具體的細致的規定,一切優秀的東西都可以變成分值,包括認真的態度、優秀的作品、助人的行為、得來的榮譽等等。而學生的階段性評價則是采用自評、互評、家長評、老師評的方法,給學生一個準確的定位。要求學生對照評價標準,定期對照。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上學期,通過期終的評比,有25%的學生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通過學生與班主任的反思后,學生認識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不斷努力,到學期結束,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的數量達到了35%。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應該認真抓好班級管理工作,充分發揚民主,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管理,千方百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師管理向學生管理的過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協調者的角色,對學生實施自我管理,從而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只要班主任抓好了小學生自我管理工作,那么學校的日常管理就達到了一個新的臺階,學校的學習氛圍就處在一個舒適、和諧和快樂的環境中,所以在班級管理中加強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是小學生日常管理中最實用的管理方法。在任何一所學校,能對學生實施自我管理,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對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0A06-05-2017-0017-1 2017-08-22 教基〔2017〕8號 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