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永清
剖宮產是目前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外科分娩方式之一,是通過手術將孕婦的腹部與子宮切開,從而娩出嬰兒。通常情況下,剖宮產主要是用于避免陰道分娩可能引起的對母體或是嬰兒健康造成損傷。但近年來,剖宮產已逐漸被用來替代自然分娩的一種,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剖宮產分娩,從而增加產后并發癥發生幾率,特別以剖宮產產后出血最為常見也最為嚴重,其對產婦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如在治療過程中,稍有不慎,會導致產婦死亡。故如何有效消除剖宮產產婦生命安全,促使產婦產后盡快恢復健康至關重要。因此,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時,需要及時對其發生因素進行觀察與控制,對提高安全系數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次就針對剖宮產產后出血如何觀察進行分析,為大家解開心里疑慮。
1.剖宮產產后出血定義
產后出血是指產后24小時出血500ml,在此過程中,產后的失血量對生命體征影響較少,此階段,有足夠的時間可實施有效的處理措施。當產婦產后出血量超過1000ml時,即顯嚴重的產后出血;產后出血量超過1500ml時,即為產后出血顯著嚴重;如產后出血量超過2500ml者,即為產后大量出血。
2.引起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因素及特點觀察
剖宮產產后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產后出血風險,如子癇前期、巨大兒、第一產程停滯而實施剖宮產、雙胎妊娠、胎盤粘連、高齡產婦、產后出血史等。特別是前置胎盤患者在行剖宮產時,產后出血的風險會增加6-7倍。而引起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子宮下斷撕裂。而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防治中,首先對其進行觀察,做好預防措施;如發現產后出血,應爭分奪秒,在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的同時盡快找到出血原因,并針對出血原因實施止血。現針對產后出血的因素及特點,為大家做以下普及。
子宮收縮乏力:子宮收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其中胎盤因素也會引起子宮收縮乏力。巨大兒、妊娠高血壓、宮腔感染、嚴重貧血、滯產、雙胎、有既往剖宮史者均易引起子宮收縮乏力,從而增加產后出血。包括全身因素,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緊張、恐懼等,特別是缺乏陰道分娩信心,從而引起宮縮不協調。產程過長會引起產婦極度疲勞、全身衰弱等,而以上會引起子宮收縮乏力;子宮肌纖維發育不良,也會引起子宮收縮乏力。此時產婦會出現以下特點,即胎盤未剝離前陰道不流血或是少許流血,胎盤剝離后,子宮出血不止。如出現失血性休克者,會出現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
胎盤因素:剖宮產產后出血原因還包括胎盤剝離不全及剝離后胎盤滯留于宮腔內,臨床可見于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沒有娩出而出血量較多。
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還有妊娠期或是孕前有出血傾向者,胎盤剝離或是產道有損傷時,即表現出血不凝,不易止血。
軟產道裂傷:軟產道裂傷也是引起剖宮產產后出血的主要特點,其是指出血發生于胎兒娩出后,其與子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有所不同,軟產道裂傷流出的血液不能自凝時,如裂傷對小動脈產生損傷,此時血液較為鮮紅。
3.剖宮產產后出血處理措施
剖宮產易引起產后大出血:產后出血是指產后難以控制的大量出血情況,其為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以胎兒娩出后陰道大量流血與失血性休克等為主。宮產手術本身易引起產后大出血。因此,對于有剖宮產史的產婦,需提高警惕,及時發現早期癥狀,特別是對產程延長者、巨大兒、多胎妊娠者,需要在術中觀察出血量及出血原則,對陰道出血量進行正確測定,觀察產婦的面色與生命體征。
對可以出現宮縮乏力的出血者來講,在胎兒娩出后,靜脈滴注低濃度的縮宮素,在胎兒娩出后,常規靜脈滴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20u縮宮素,并在宮壁處注射10u的縮宮素。如發現宮縮乏力后產后出血,如有必要再次在宮壁處注射10u縮宮素。并在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在宮腔、直腸處塞入止血紅藥,也可以采用垂體葉素,或是實施止血治療。
對于因胎盤因素引起的剖宮產產后出血者,在胎盤娩出后,先行胎盤與胎膜進行檢查。如出現胎盤線體面出現缺損或是胎膜出現缺損,并有邊緣血管出現斷裂者,則說明胎盤組織出現遺留。
如剖宮產產婦因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產后出血,需要于產前完善各類檢查,特別是凝血功能的檢查,做好血型配型工作,以便于及時搶救。此外,密切觀察產婦早期病情變化情況,積極去除病因,糾正休克,應用藥物改善凝血功能。
軟產道裂傷包括陰道、會陰、宮頸、子宮下段裂傷等,以上裂傷均是因外陰組織彈性較差、陰道及外陰炎癥改變、產力過強或是急產、巨大兒等引起的,而以上因素的出現,均會導致剖宮產產后出血。因此,于術前做好軟產道檢查,如發現有出血點,及時做好止血與縫合處理。
4.剖宮產產后出血護理
術后盡快幫助產婦脫離風險,立即開展子宮按摩。產婦產后出現出血時,盡快做好護理救助,上推子宮,做腹中部均勻子宮按摩,將宮腔內的積血壓出,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配合醫生做好出血原因查明,采取相應的止血措施,做好救治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