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炯枚
摘 要:在信息日益廣泛傳播的背景下,新媒體也開始蓬勃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個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有效的借助互聯網,在新聞共享、新聞共論上取得了新的發展、突破和創新。但是,在網絡新聞評論日益興起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部分不足。本文從新媒體時代入手,就網絡新聞概念、網絡新聞評論的利與弊進行分析,最后就其不足提出建議,以期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新聞評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不斷革新,新媒體開始迅猛發展。微博、微信、博客、網絡論談、貼吧等新媒體均產自于這個時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新媒體正面臨著深刻變革,從事新聞傳播業的人員應更加適應行業規則和樹立責任意識,主動承擔更多的媒體責任,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一、網絡新聞評論的概念
二十一世紀的新型網絡評論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新聞發布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新型網絡新聞評論更加注重讓網民自己表達自己,滿足了網民的基本需求,也為網民們提供了一個公開的交流場所,各種不同的觀點在網絡媒介的傳播下互相交流和融合。同時,擁有參與感也是網民愈發青睞網絡新聞評論的重要原因之一。網民通過網絡評論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有效的實現了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在筆者看來,所謂網絡新聞評論就是個體或組織在一個龐大的交流平臺上自由的發表個人的意見,表達個人的觀點,提出個人的建議的行為。
二、網絡新聞評論的優勢分析
(一)傳播時效性
網絡信息資源之豐富,網絡信息傳播速度之迅速,自然造成公眾對網絡新聞評論的時效性的重視,體現為準確及時、快速反應。在這樣一個快速化信息時代,如果失去了時效性,也就等同于失去了新聞評論的影響力,如此一來,新聞評論也就失去了其引導輿論的能力。因此,各大新聞網站都將新聞的時效性看作最關鍵的領域,在這上面苦下功夫,幾乎在一篇報道發布的同時,與之相關的新聞評論就鋪天蓋地的襲來。
(二)關注熱點性
在現代社會里,新聞有著吸引大眾眼球,引發社會關注度的作用,不管是財經、科技、體育,還是娛樂、文化等,新聞類型總是豐富多樣。網絡新聞工作者和自媒體等群體對時事新聞更是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能在浩如煙海的新聞中抓重點,找關鍵,關注熱點問題,報道人民所關心的事情。這就能有效的引導社會公民關注熱點問題,營造一個人人關注時事,人人討論時事的良好社會風氣。
(三)討論廣泛性
新聞評論分析的一大特色就是大眾參與。微時代新聞評論方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不僅為評論員提供了新的信息傳播途徑,也為新生代新聞評論主體的增多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如此一來,媒體獨占新聞領域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使新聞的評論主體不再單一化,而是朝著多元化發展,具有廣泛性。
(四)信息交互性在網絡媒體矩陣中,每個個體和網絡機構不僅都是信息的接收點,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點。如此一來,每個人都能通過一個簡單的設備來實現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在新時代下,新網民對網絡的需求不僅表現在聽歌閱讀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對心靈溝通的追求,對參與的強烈渴望上。三、網絡新聞評論的不足之處
(一)對受眾留言的反饋及雙向互動不足
雖然網絡平臺的交互性和便捷性改變了以往新聞評論的單向模式,但新聞發布者對于受眾的跟貼或留言,反饋卻很少。所以,評論網站應該建立健全的互動機制,為受眾提供一個快捷高效的渠道以實現受眾與評議員的雙向互動。但就當前來看,大多網站都有留言功能,而并無實際的交流互動,及時與網友進行互動,積極解決網友的疑惑。
(二)為了引起社會關注而扭曲甚至捏造事實
新聞的時效性又要求網評文章必須快速對新聞事件作出回應,如此一來,新聞發布者不得不在可能還沒完全弄清事情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強行發出新聞評論。其中不乏部分新聞發布者為引起社會關注度而惡意扭曲甚至捏造事實,把事件報道的面目全非。待事件真相大白時,新聞網站又將重新發布文章,推翻之前的所有評論,而新聞的不斷自我否定會危害網絡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造成公民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影響其影響力。
(三)語言缺乏理性,主觀臆斷性話語引發網絡群體極化
太過偏執的評論會危害社會健康,甚至造成社會恐慌,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網絡新聞評論的主體是網民,網絡千變萬化,網民也魚龍混雜。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依仗著網絡評論的隱私設置,肆意發表欠理智思考的評論內容,主管臆斷、口無遮攔,都表明其已經失去了對事件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對新媒體網絡評論的環境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四、促進網絡新聞評論發展的建議
針對網絡新聞評論出現的問題,新聞傳播平臺應以問題導向,落到實處。
(一)暢通反饋渠道,實現受眾和評論作者的雙向互動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聞評論的反饋渠道也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新功能,尋找新方法,開拓新境界是每一個網絡新聞評論網站應努力追求的目標。只有實現了與受眾的雙向互動,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新聞評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二)提高網絡評論的監管力度
監察機構是每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網絡具有虛擬、隱匿的特點,網民在發表自己的評論時可以“暢所欲言”,導致了網民評論時口無遮攔,缺乏責任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加強引導,提高網民素質,倡導客觀評論、理性評論。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惡意評論,以致危害社會風氣的評論者予以追究民事責任,從而實現法治下的自由評論。
參考文獻:
[1]王振業,李舒.新聞評論與電子媒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23.
[2]馬少華,劉洪珍.新聞評論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