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楠楠
摘 要:戲曲行當的程式動作是共性和塑造人物的手段,但演員如果只演行當,不演人物,必然是千人一面,一道湯,一個味。要演好人物,必須深刻把握人物的內涵,結合具體人物形象進行靈活運用。
關鍵詞:行當;人物;共性;個性
表演行當化是表演藝術中最顯著的審美特征之一,規范嚴謹,且有“隔行如隔山”之戲諺??墒?,行當再嚴格,也蓋不住演人物。一般來說,行當是類型、是共性,人物是個性,演員是在共性的基礎上創造個性(人物)來。藝人歷來要求“演人不演行”,就是要求創造有個性的人物,而不是賣行當的動作。就是說,演戲莫演“行”,演“人”方為高。演員在創造劇中角色時,行當必須服從于人物。這就叫“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中得異,方顯風采?!?/p>
戲曲行當歷來講究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行當既是對同類人物的高度概括,又在戲曲表演中起著人物定型和同類區分的作用。但是,如果演員如果只演行當,不演人物,必然是千人一面,一道湯,一個味。就不能創造出豐滿的、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因此,行當在賦予角色獨特的個性上要有鮮明的區別。有個從類型(行當)到個性(具體人物)的過程,也就是從“這一類”到“這一個”的過程。例如《張飛祭馬》中的張飛,《李奎探母》中的李奎,兩人同屬凈行架子花臉,人物類型上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張飛是叱咤風云,統帥三軍的五虎上將;二李逵則是殺富濟貧,揭竿起義的草莽英雄。兩者的風度氣質必然有很大的差異。可謂“一行百態,性格萬千?!?/p>
“裝龍象龍,裝虎像虎”。戲曲的人物刻畫比其他形式的藝術,表現的更鮮明、更想象、更夸張。因為演員要達到演“活”角色的妙境,不是求真、拘泥于形似,去追求對生活中人物外部形象的單純模仿,而是著力追求神似,側重于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現人物的思想品質、氣質、意志、襟懷等內在特質。而要在表演中突出藝術的真實感,關鍵重在一個“像”字;用戲曲前輩藝人的比喻的話說,“像不像,三分樣”,“裝的像,勝似唱”,裝什么人,像什么人,扮演哪個角色就像哪個角色,這是戲曲前輩們從無數正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精辟警句。所謂“演戲就是演人物”,是指演員不論扮演什么角色,既要在唱念、動作、神態、服飾、化妝、道具、造型等方面符合一定的藝術規范,又要符合人物個性特征所決定的外部形象。因為戲曲舞臺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屬于造型藝術,人物的視覺形象是觀眾整體審美感受的重要部分。戲曲有據諺語:“扮戲不像,不如不唱”。比如舞臺上“紅臉”關公絕不可視同“白臉”曹操;《掛帥》中的穆桂英也不能形如《西廂記》里的紅娘。因此,演員如果扮戲后的人物造型“不像”,必然會影響演出效果。然而,演員若是僅僅模仿生活的真實,舞臺上完全變成角色,演來真像生活一般了,也就意味著取消了藝術。如戲諺云:“不像不成藝,真像不算藝;悟得情和理,是戲又是藝。”演員與角色之間的關系,不是“裝”什么人,就等于像什么人,而是指演員塑造人物時要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深刻把握角色的內心情感,并通過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段,充分體現出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做到“飾其衣冠,假其口吻,傳其神情,肖其肌膚,仍其全質。”從而使表演達到神行逼似,難辨真假的藝術境界。
戲曲界多年來流傳著一副楹聯,上聯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下聯是:“裝誰像誰,誰演誰,誰就像誰”。這幅對聯精辟的概括了戲曲表演藝術“演誰像誰”,貴乎真實的創作原則和方法。如明王驥德《曲律·論詠物》中所說,:“佛家所謂不即不離,是相非相,只于牝(pin)牡驪黃之外,約略寫其風韻,令人仿佛中如燈鏡佳影,了然目中,卻捉摸不得,方是妙手?!彼^“不即不離”是指表演藝術和生活原貌應是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就是演員創造角色時所要追求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效果和形神兼備的最高藝術境界。
“動心化形,形神合一。”戲曲的表演雖然主張“演什么像什么”,但更注重以生活真實為依據,深刻理解和認識角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把人物演“深”演“活”。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設身處地,酷肖神情?!睋堕單⒉萏霉P記》中記載:乾隆年間有一位卓有成就的旦角演員,扮演各種類型的女性角色,言談舉止形容逼真,裝誰像誰,宛若其人。他根據自己演戲的體會,在人物個性的刻畫上,總結出的創作經驗即是:“若夫登場演劇,為貞女則正其心,雖笑謔而不失其貞;為淫女則蕩其心,雖端坐而不掩其淫;為貴女則尊重其心,雖微服而貴氣存;為賤女則歙抑其心,雖盛裝而賤態在;為賢女則柔婉其心,雖怒甚二無遽(ju)色;為悍女則拗戾其心,雖理拙而無巽詞,其他喜怒哀樂,恩怨愛憎……設身處地,不以為戲而以為真,人視之竟如真矣!”又如明末江南才子侯方域寫的《馬伶傳》中,記述了一次由徽商出資演“對臺戲”而發生的一個生動演藝事例。據記載當年一位叫馬伶的演員,在南京與另一個戲班演員李伶打對臺。他們同在《鳳鳴記》中扮演嚴嵩一角,因李伶藝高一籌,引得觀眾紛紛倒向李伶臺口喝彩叫好。馬伶又羞又愧,戲末終場,便憤而離去。三年后馬伶重返戲班,仍以嚴嵩一角再次與李伶對臺比試,結果馬伶以其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一鳴驚人,大獲成功,贏得觀眾拍手叫好。李伶頓感自愧弗如,只好“匍匐前稱弟子”,甘拜下風。原來在這三年期間,馬伶去到京城,設法到了一個和“嚴嵩”品形象類的大官府上做了一名仆人,每日仔細“察其舉止,聆其語氣”,體驗生活。因此對嚴嵩這個角色內心有了深刻的認識及痛苦的磨練。因此,當他為仆三年后重返舞臺再演此一人物時,自然在表演上得心應手,能臻于化境。正如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所說:“必唱著先設身處地模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后其形容逼真?!?/p>
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這是衡量演員與角色之間能否達成一個默契的藝術標準;裝何等人,暨當何等人自居,則是演員創造角色,演“活”角色的成功關鍵。
總之,行當的程式動作只是共性和塑造人物的手段,要演好人物,必須結合具體人物形象進行靈活運用,才能真正塑造出有個性的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幢卑鹱討蛑阅軌蛄鱾鲙装倌?,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前輩們以高超的技藝、精彩的表演,在舞臺上塑造出一系列富有神韻的藝術形象,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