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雅淳
摘 要:校園傳說是流傳在大學生群體中,以大學校園為主要背景或發生在校園中的傳說。校園傳說在封閉的環境內口耳相傳,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在校園內廣泛流傳,本文想要探究其流傳廣泛的原因。筆者對校園傳說的類型進行搜集、歸納、整理,并在此基礎上探究校園傳說流傳的原因:歷史因素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口頭和網絡傳播推動了校園傳說的發展,而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是校園傳說經久不息的源動力。
關鍵詞:校園傳說;類型化;傳播;經久不息
關于校園傳說的分類,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張敦福在《都市傳說研究初探》中提出了以真實性為標準的四級序列分類譜系,將都市傳說分為:完全真實,有一定真實性,可能是虛構的,完全是虛構的四類。魏泉更是第一位在本土都市傳說中實踐真實性劃分標準的學者,她將自己近十年來搜集到的校園傳說大致劃分為三種類型:確有其人其事的傳說,有其事無其人的傳說和憑空編造的鬼故事,這是中國學者對都市傳說劃分標準的初步嘗試。后來,還有張婷按照文類,將“校園恐怖傳說”劃分為“傳說”“故事”和“傳聞”,馬星宇按照內容,分為“風水傳說”“鬧鬼傳說”和“現實事件傳說”。
一、類型化:校園傳說的內容探析
由于校園傳說的劃分并無統一標準,本文按照布魯范德在《索引》中的分類,結合搜集到了校園傳說,對校園傳說進行劃分。
1.學生
學生是校園生活的主體,他們在有意無意之間,扮演著傳播各種校園傳說的角色。“那些能夠被接受,受他們喜愛的,或反映他們心態的便越傳越遠,可以超越校、市、甚至省的界限,演化出眾多的異文。”這些校園傳說在某種程度上真實而又客觀的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心態,人生觀和價值觀。
筆者在大學期間聽到過一則同學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恐怖事件。這位男生2013年暑假在三號宿舍樓整理新生物品,臨走時關掉了五樓的總閘,但是當他走到樓下時,發現五樓還有一個宿舍亮著燈。等他再次返回五樓關燈時,他好像看到了飄動的人影,頓時感覺到毛骨悚然,就關了燈拼命地往下跑。回到樓下后,他想起聽到的一則傳說:三號樓不久前有一位同學上吊自殺,她吊死的地點就是五樓,因為暑假后大批學生放假離校,尸體在宿舍懸掛一周之久。
這則傳說在學生群體中被廣泛傳播,可能和近年來校園中頻繁發生的自殺,故意傷害以及安全事故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恐慌有關。傳統意義上的民間傳說,其主要功能是試圖解釋自然界不尋常的,超自然的事件,都市傳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此功能。但它更主要的功能是,顯示當代生活中發生的令人震驚或有趣的事件,而這樣的事件通常不存在地理上的距離或代溝,因為它確實發生過,就在最近,而且就發生在講述者自己身上,或者至少發生在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身上,他們一方面希望這些傳說攝人心魄,另一方面又希望從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和結論。類似的傳說有很多,山東大學的成仿吾雕塑事件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
2.答題本及其他考試傳說
山東師范大學校園里流傳著幾則保研的傳說。
一位女生期末考試時在教學樓里復習功課,被突如其來的吊燈砸傷,因為學校想息事寧人,本想賠錢了事,但是女生家長不依不饒,最后學校許給這位女生保研到某校的承諾。
這個傳說還有其他異文,有的把當事人改成了男生,有的把發生的事故改成了在校園里被車撞傷或是在集體活動中受到傷害,最終的結局都是保研。另外,很多學校都有“保研路”,除了對校園可能存在的危險的擔憂,它也暗示了學生對于學習的逃避心理。隨著學習風氣的微妙轉變,很多高校要求的“求實”“嚴謹”“勤奮”“創新”在學生看來變得“假大空”,學生試圖在學習和考試中走捷徑。與此同時,當今社會是一個改革的社會,競爭機制產生了觀念和意識上的沖擊。青年人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學生變得迷茫,不知所措,這種逃避的暗示也反映出人們面對競爭意識的無奈。
3.依托地理環境產生的校園傳說
依托地域環境產生的校園傳說不僅僅是對“他者”的記錄,更是“己者”的表達。每個學校的地理位置是獨一無二的,它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學生作為“當地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能夠毫無代溝的理解這些或與歷史有關,或表現風水的校園傳說。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傳說是校園傳說的生命力所在。
山東師大位于濟南西南角,背靠雙龍山(又叫餓狼山),校園里至今仍有與之相關的傳說。校史館的老師在課堂上講過這樣一則傳說:雙龍山之所以又叫餓狼山,是因為山上曾經有狼的蹤跡。山上寺里的香火和尚有次出門忘記關寺門,餓狼趁人不注意藏身寺內。狼咬死了晚歸的和尚,同時也因為打不開寺門,被活活餓死。因為雙龍山是一座未被開發的野山,山上又有一座廢棄的土廟,這為傳說增添了可信性。以至于校園內有關餓狼山的傳說經久不衰,并逐步演變為山上有餓狼嚎叫,有逃犯藏身餓狼山后被吃掉,校園內消失的女學生是進了餓狼山等異文。
依托于雙龍山,還產生了與風水有關的校園傳說。傳說山師的校園建筑是八卦陣,秉承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陣型排列,其中雙龍山是重要一卦。左青龍是指位于校園東部的宿舍蜿蜒曲折,猶如一條神龍盤踞,右白虎則是指校園西面一排青灰色是教學樓,前朱雀指的是泰山石在學校前部分佇立,后玄武則是指校園南面的泰山余脈餓狼山,即雙龍山。這四類建筑交相輝映,構成八卦陣。而這些建筑如此安排的原因,有種說法是因為山師對面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整體的建筑造型像一只蝎子的尾巴,直接插進長清大學城,山師需要擺出應對的八卦陣破解這個格局可能帶來的災害。
由于校園傳說故事跌宕起伏,情節妙趣橫生,滿足了我們對可能發生的奇異的、恐懼的、有潛在危險的事件的求知欲,同時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導致了其在校園內被廣泛傳播。
二、經久不息:校園傳說流傳的原因
1.歷史因素是校園傳說產生的源頭
傳說總是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聯系,或者與一定的現實事物和一定的現實活動相關聯。現階段,很多高校選址在城市的邊緣地帶,被青山綠水環繞,那些和山與水相關的史實便自然而然的演變為校園傳說。且很多學校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淀,這同樣為校園傳說的產生提供滋養。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后面的開山是徐志摩飛機失事后墜落的地方,自建校起,學校中就流傳了很多與徐志摩相關的校園傳說,有人說現在開山上的某處隆起的小山丘就是徐志摩飛機墜落的地方,有人說夜晚的教學樓里有人吟詩,久而久之,就有學生自發地去開山上為紀念徐志摩設立木質牌位,以悼念先生。這則校園傳說之所以產生,是因為這所學校的后山曾經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學生因為身處相同的環境很容易產生代入感,在了解到這樣的歷史故事后,不自覺的會把它和校園生活直接聯系起來,進行加工改造,添加自己的想象,熔鑄進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從而創造出來校園傳說。
更多的校園傳說和學校內建筑的歷史有關。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的藝術樓、保安樓留下了“日軍殘忍屠殺”的相關印記,這為校園恐怖傳說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很多高校的校園傳說都與死亡,墳墓保持聯系,其實,很多校園都建在墳地之上,這與這些地方低廉的地價有很大的關系。
2.傳播方式的變遷是校園傳說的助推器
校園傳說具有口頭性的特點,在網絡還未普及之前,口頭講述是校園傳說流傳的最重要方式。在歷史環境、新聞恐慌、心理變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傳說的“母題”被不斷地被加工,增添各種細節,從而形成情節完整的校園傳說,學生在校園內的各種活動場所講述,從而獲得強大的生命力。這些傳說本身具有生動性、傳奇性、獨特性,能夠吸引聽眾。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通過網絡傳播校園傳說逐步成為和口頭傳播并重的途徑。根據對互聯網用戶年齡分布的調查,30歲以下的人群占網民群體的52.2%,這正好覆蓋了大學生群體。學生在網絡這樣一個由眾人參與的公共空間里,不斷傳播著校園傳說。以山師大的“泰山石”的傳說為例,這則校園傳說在“百度貼吧——山東師范大學貼吧”、人人網和QQ空間上都有詳細的記述和說明,回帖人數和轉載量有數百人之多。尤其是校園貼吧這樣一個開放性的論壇,是對具有相同學生身份認證的一個最好的平臺,因此它常常成為學生分享校園內發生的奇聞異事的地方。在貼吧中,一旦有人發布比較新奇有趣的校園傳說,就會引發大家的熱烈回帖,無論是贊同或是質疑,最終都會激起熱烈的討論。同時網絡具有匿名性,有人寫了一個故事,有人聽,聽的人有興高采烈的感覺,便會添油加醋的把故事傳播出去,傳的人進行再次創造,使故事更精彩,由此形成了流傳廣泛的校園傳說。
口頭傳播是校園傳說得以廣泛流傳的根本途徑,在講述校園傳說的過程中,講述發生的方式,講述時的環境氛圍,以及講述者的神態語氣,使傳說具有了鮮活感。這種傳播方式的優勢是及時,方便,生動。當然,網絡傳播也并不是死板僵硬的存在。無孔不入的大眾傳媒以其強大的傳播力量,迅速擴大民間文學的傳播空間,產生大量的當代異聞。網民們用評論、回帖的形式參與到校園傳說的討論當中,這就使校園傳說得以豐富和流傳,本文搜集到的校園傳說大多來源于此。
在校園傳說的傳播過程里,口頭傳播和網絡傳播是相互依存的。學生在聽到別人的講述后,把它編輯成文字發布在社交媒體之上,而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校園傳說的人又向朋友口頭轉述。口頭講述具有隨意性,人們在講述的過程中經常丟掉一些細節,比如在講述三號樓的靈異故事時,口頭講述者可能會說:“聽說有個人在那里自殺了,后來又發生一些奇怪的事,燈總是莫名其妙的亮。”但是這樣的講述缺乏細節,也容易喪失情景感,這種有恐怖意味的校園傳說很容易在流傳過程中慢慢消失。而網絡傳播屬于書面的記錄,它具有文學性和穩定性,校園傳說被詳細的記錄下來,形成了一個個情節完整,細節豐富的傳說,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比如有關山東大學的校園傳說被整理,編輯成了《山大詭事》,在微信,人人,微博等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
3.認同感使校園傳說經久不息
校園傳說產生于閉環下,會產生一種身份和文化的認同感。
對于一些校園傳說而言,有著共同身份背景的人在講述和傳播傳說的過程中,很容易就給自己貼上了“山大人”,“山師人”這樣的標簽,找到屬于自己的團體和話語領地。大學生對校園傳說充滿興趣,不僅是因為分享這些傳說能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更重要的是,在講述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一種只有“山師人”才能享有的“知識體系”,并在與他人分享時讓這種身份明確化,這種身份認同帶給校園傳說更深層次的價值。
同時,校園傳說也會帶來一種文化的認同感。一個學校的校園傳說往往發生在學校中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中,比如山東大學的八角樓,山東師范大學的圖書館等,這些地點集聚了一個學校最深厚的文化底蘊,代表這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內涵。同樣,只要曾經在同一個學校生活過的學生,無論年歲如何增長,社會經歷如何豐富,只要和有著同樣文化記憶的人交流,都會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對母校的文化認同,就像黃景春所說:“文化記憶不同于囿限于個體生命局限的交往記憶,它是一種可以對抗時間流逝的、在代際間延傳的長期記憶。”
總之,校園傳說具有類型化的特征,在各個高校中都大體有類似的傳說故事和情節。但是,因為每個高校的地理位置,歷史溯源存在差異,校園傳說也呈現出自身的特點。校園傳說之所以經久不息,其流傳過程具有獨特性。校園傳說因歷史積淀和地域文化而產生,依托口頭和網絡的形式傳播。學生在講述校園傳說時,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這使得校園傳說具有長足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美]布魯范德.消失的搭車客[M]李揚,王玨純,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2]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黃景春.都市傳說中的文化記憶及其意義建構——以上海龍柱傳說為例[J].民族藝術.2014年第6期.
[5]李揚,張建軍.都市傳說分類方法述論[J].文化遺產.2016年第3期.
[6]馬星宇.校園“驚魂”:校園恐怖傳說探析——以山東大學校園傳說為例[J].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7]魏泉.若有若無:中國大學校園傳說的個案與類型[J].民俗研究.2012年第2期.
[8]王娟.校園民俗[J].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
[9]王杰文.乘車出行的幽靈——關于“現代都市傳說”與“反傳說”[J].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