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云
(廣西賀州市黃田英石小學 廣西 賀州 542807)
每次考試后,總能聽到學生感慨,某題我錯了,我把題意理解錯了,就那個詞我沒有理解清楚,接著是一聲懊悔的嘆息。那學生做錯題的原因就是沒有理解題意,閱讀理解能力不行。別以為閱讀理解是語文教學的任務,數學科你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行,成績照樣上不去。不是常有老師說,語文學好了,數學不會差去哪。可現實并非如此。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教師原因。教師總是以為學生年齡小,自主學習能力差,不刻意去培養,甚至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題目。總是包辦代替,造成數學課上總是學生聽的多,讀的少,久而久之,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受到束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是教師在總結規律或理解題意時要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讓學生自己來總結。比如六年級的下學期中的圓柱 與圓錐高的關系,如果學生閱讀后能總結出:如果體積一樣,底面積大小一樣,圓柱高是圓錐高的1/3,反之,圓錐高是圓柱高的3倍。那老師這個時候就要大力表揚學生的表現,鼓勵他們繼續用這種方法總結如果圓柱與圓錐體積一樣,高一樣,底面積又會有什么關系呢?相信這時候很多同學就能知道圓柱底面積是圓錐的1/3了,圓錐底面積是圓柱的3倍了。我們要懂得放手,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手腳去總結規律,自己去感受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
教師的第二個原因,以為數學不像語文那樣要多讀,多記,多背。所以沒有要求學生像背語文的詞句段那樣要求學生去背誦。其實,我們也應該向語文老師學習,要求學生熟記和熟背數學公式,概念,總結出來的規律。這樣在解題時就會迅速,準確。通常來說,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我通常在上新課的前一晚會布置學生進行預習,農村的學生學習主動性還是不能和城鎮的孩子相比的,但有部分自覺的學生還是會去做的。到第二天上課時我也會留5-8分鐘給學生自己先看,不明白的說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還要能找出我們這節課必須掌握的內容。如果題目是解決問題的,要能找出題中的關鍵詞,教師再結合出現的狀況進行講解。很多時候我上課不會按照課本的安排來講,我覺得今天學的知識點,只要學生掌握了就行,沒必要按部就班。但前提是學生事先要做好預習,這樣才會達到目的。然后在早晚讀課上要求學生一個個的把今天學的概念,公式,總結的規律背出來。特別是規律的總結上,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去完成,或者說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教師加以完善和補充,這樣學生更加會有成就感。還是舉圓柱與圓錐的例子,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講述它們的體積關系時需要的是老師的演示,可以完全不按書上的安排來講,學生也是比較好掌握的。
學生方面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個調查問卷結果。

選項自然科學數學智力趣題故事書其他人數421423410比例14%4.7%78%3.3%
從網上對300人的調查結果知道,學生對數學閱讀理解既不理解其含義,也沒有數學閱讀的習慣。家長也認為閱讀與數學無關,為孩子購買的也是一些解題方面技巧的書,學生真正做到數學課外閱讀的幾乎為零。大多是為了做題而看書,看書是為了做題。沒辦法接觸到生動有趣的數學讀物。可能與此類書出版比較少也有關系吧。社會對數學學習缺乏要求和引導。如果孩子們從小閱讀此類書籍,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學習起數學來會輕松很多。因為數學需要嚴謹的思維,題目中的每個關鍵詞都影響到解題結果。比如我在講解這個題目時,就深有體會。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底面內直徑是100cm,高是8cm的圓柱形容器中裝了一些水,把一個石塊完全浸入水中后,容器溢出了100ml的水,取出石塊后,水面距容器頂端2cm,求石塊的體積?這道題學生把題目反復閱讀幾遍后,還是很難抓住關鍵詞。于是我又利用實物進行演示,使他們明白溢出水后,石頭和這時容器中的水的總體積就是整個容器的容積。取出石頭后那2cm的圓柱容積也就是石頭的體積。那個溢出的100ml水其實是煙霧彈,影響你對題目的理解。關鍵要理解“一些水”并沒有說裝滿。這時,我把條件“一些水”換成“裝滿水”,題目又如何解答呢?同學們仔細思考后不約而同的說,石頭的體積就是溢出那100ml水的體積,因為石頭剛好占了它的位置。這時同學們就完全理解了。所以說對詞語的準確理解與把握,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教師準確的引導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閱讀的密切關系,是我們學好數學的重要要件。
我們經常聽到有數學科任老師說,數學沒有什么好讀的。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許多公式,概念,總結的規律不熟透于心的話,數學是學不好的。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本身知識面窄,獲取數學知識的渠道也窄,如果再不把教材讀懂吃透,數學成績要提高是很難的。引用一句古語,“熟背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這么說,好好閱讀和理解好我們的數學教材,有條件的多閱讀數學方面的課外書。讓我們更好的運用數學這個基礎和工具,改造我們的生活,完善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