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基超 倪澤強
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安徽起到承接東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凸顯,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吳越認為,安徽對于東西南北溝通都非常重要,在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安徽作為后臺支撐和橋梁,重要性不言而喻①。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安徽起到了推動長三角與中西部腹地互聯互通的關鍵作用,而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安徽是長三角的后花園和重要的生態屏障。
在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共通共享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強調“健全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統籌推進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而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依托江淮丘陵、大別山、黃山—天目山—武夷山、四明山—雁蕩山共筑西部和南部綠色生態屏障”,強調要“深化跨區域水污染聯防聯治,以改善水質、保護水系為目標,建立水污染防治倒逼機制,實施跨界河流斷面達標保障金制度”。
2018年《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了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具體包括:加快軌道交通網建設、全面提升省際公路運輸能力、持續推進區域港航協同發展、協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強化交通運輸聯合執法、完善公交服務一體化等;同時提議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包括:強化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保護、推進江河湖海水環境協同治理、深入推進大氣污染協同防治、強化區域環境協同監管、進一步完善區域環保合作機制等任務②。
安徽省也提出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皖政辦〔2016〕76號),提出要構建高等級、一體化、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在交通設施上,對外貫通擴容至滬蘇浙地區的東向交通大通道,完善多層次綜合交通通道體系;對內完善以合肥為中心、以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節點的內部綜合交通運輸網;在信息設施建設上,完善區域一體化網絡布局;在能源設施建設上,加快能源輸送節點和能源產業發展高地建設,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保障。可以說,長三角區域合作的大思路已經非常清晰,擺在眼前的是如何抓緊落實相關舉措以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上融入長三角發展。
區域經濟的整合和一體化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安徽要更好地融入長三角,首先需要在基礎設施上實現與長三角的互通互聯,這就需要在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港口、高速公路等方面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對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的主要標志就是打造與長三角無縫、快速、無堵的全方位水陸通道,使人、貨流動更加通暢。
高鐵是速度最快的大容量客運交通方式,安徽省高速鐵路里程較長③,目前安徽省高鐵主要是寧安,京滬,合武,合蚌,京福等路線,向東接入長三角地區的主要是寧安、京福、京滬等高鐵,隨著黃山至杭州的高速鐵路的建成,安徽省通向長三角地區的高速鐵路網已初步形成比較通達的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現有沿長江以北高速鐵路較少,同時,省內中心城市與周邊次一級城市間的城際鐵路網還不發達。下一步,安徽省應加快建設商丘至合肥至杭州的高鐵,盡快推動省內北沿江高鐵立項開工,并完善與南京、杭州等地的城市城際鐵路網④。同時,根據《安徽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推進馬鞍山—揚州、淮安—天長—南京、蚌埠—滁州、蕪湖—蕪宣機場—宣城、蕭縣—徐州等城際鐵路項目前期工作,構建長三角快速通道。
高速公路方面,應著手對比較擁堵的蕪合、蕪宣、宣廣、蕪馬等連接長三角的路段實施改造和提升,盡快實現“四車道改八車道”,拓寬道路,使高速公路更加通暢。同時加快推進皖南地區和皖中皖北地區的省際高速公路建設,打造安徽通向長三角的高速公路網,根據《安徽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結合沿江高速公路網建設連接齊云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四座名山的快速通道,構建安徽名山快速通道。
長江是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母親河,而且到目前為止也仍然是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從內河規模以上港口碼頭泊位數統計來看,根據《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安徽省長江沿岸內河碼頭長度為54270米,泊位656個,江蘇省相應數據為119041米和908個,上海市為88904米和1786個,對比可以看出,安徽省碼頭長度和泊位數都較少,差距較大。事實上,安徽省長江干線航道自然條件較好,根據《安徽省水運“十三五”發展規劃》,目前長江干線航道蕪湖至南京段維護水深提高至枯水期9米、洪水期10.5米,安慶至蕪湖段維護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⑤,下一步,根據《安徽省水運“十三五”發展規劃》,應打造蕪湖港、馬鞍山港成為江海聯運及近洋運輸的樞紐港⑥。同時,根據《安徽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全面整合港口資源,深化與長三角地區大型港口的交流與合作分工⑦。
從地理上看,安徽是滬蘇浙的腹地,皖南地區是新安江的源頭,生態環境的好壞對下游有著直接影響。《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提出強化環境聯防聯治,建立長江、淮河、巢湖等流域協同保護治理機制,加強皖江與江蘇沿江城市聯保共治,深化與滬蘇浙大氣污染聯防聯治。
從生態環境現狀來看,以森林資源為例,安徽森林面積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居第二位,僅次于浙江省,森林覆蓋率、活立木總蓄積量、森林蓄積量也居第二,僅次于浙江省。而且單位森林面積安徽省活立木蓄積量還要高于浙江省。
表1 森林資源情況
從濕地情況來看,安徽省濕地面積在三省一市中居第三位,但是河流和沼澤面積在三省一市中居第一位。
表2 分地區濕地面積
因此,對安徽省生態資源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安徽省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河網和沼澤分布較廣。而且根據安徽省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安徽省活立木資源有很多集中在大別山區和皖南地區,而皖南地區緊鄰浙江、江蘇等地,具備打造綠色生態屏障的基礎。
打造長三角綠色屏障應落實《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中強調的“兩屏兩廊”建設,打造皖西地區水資源保護綠色生態屏障和皖南山區綠色生態屏障、淮河綠色生態廊道和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同時落實《安徽省濕地保護規劃(2016-2030年)》,加強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推動升金湖、八里河和安慶沿江等水禽自然保護區建設。
黃山市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根據《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規劃》數據,黃山市森林覆蓋率82.9%,空氣質量優良率97.3%,地表水優質率保持100%,現有各類木本植物1104種,占全省木本植物總數的83.7%;各類脊椎動物490種,境內新安江上游是千島湖主源,入湖水量占千島湖總水量的60%以上⑧。為更好地推進皖南地區融入長三角,有必要做好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正如《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規劃》所指出的 “積極探索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態資產產權制度,深化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合理完成生態價值實現,將黃山市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探索建立基于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注釋:
①安徽如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家支招[EB/OL]csj.xinhuanet.com/2018-06/08/c_137238575.htm。
②圖解《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EB/OL] 東 方 新 華,www.sohu.com/a/250840504_100016936。
③安徽下半年新開工3條高鐵1條城鐵 未來五年將建更多城鐵[EB/OL]ah.people.com.cn/n2/2017/0724/c358428-30515480.html。
④全國人大代表、馬鞍山市市長左俊:馬鞍山軌道線與南京對接.[N]安徽商報,20180313。
⑤《安徽省水運“十三五”發展規劃》。
⑥《安徽省水運“十三五”發展規劃》。
⑦聶揚飛,汪國梁,吳林紅.內外聯動 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N]安徽日報,20180309。
⑧《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