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琦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財富水平和可支配收入隨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財務管理意識也逐漸增強。從單純依靠銀行存款到積極尋找增加財富價值的渠道,推動了個人理財業務的多元化發展。盡管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但其發展迅速,經濟效果顯著。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個人理財業務的迅猛發展對商業銀行來說具有較高的收益性,能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前景,但其中的潛在問題也逐漸顯露。近幾年尤為嚴重,出現了一系列“零回報”和“負收益”金融產品,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造成金融產品違約事故;2017年民生銀行于2017年發生“飛盤案”等重大事件已經引起市場對金融產品存在的風險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公眾也開始質疑銀行的金融產品的安全性。此外,由于現有的監管體系相對薄弱、個人理財業務的業務屬性較為復雜等因素,都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買下隱患。因此,筆者認為通過分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提出相關建議,以加強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對商業銀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個人理財;風險;控制措施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概述
根據我國銀監會201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督管理暫行辦法》[1],“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顧名思義,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咨詢、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由于其服務的內容廣泛且普遍適用于各個非金融部門經濟主體,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一個重要業務組成部分。從業務實施過程來看,個人理財業務基于商業銀行對目標客戶群的準確定位和深入分析,根據各種因素設計理財方案,基于金融產品的綜合銷售業績實施方案,例如財務狀況、風險偏好和特定客戶的投資經驗等,目的是通過使用不同的理財方案,幫助客戶實現資產流動性和盈利能力的統一,通過利率的變動獲取利差收益。對銀行而言,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銀行的業務范圍,促進了銀行利潤的增長,另一方面推動了其他業務的共同發展;對于客戶而言,商業銀行的個人銀行業務為客戶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資方式,使客戶可以獲得比存款更多的利益;從整個社會來看,使得財富分配及資源利用更為合理。(見表1)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對風險能力的評估
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經驗、風險偏好和流動性要求等信息來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并推薦合適的理財產品。但是,目前一些商業銀行在向客戶出售理財產品時,并未對客戶進行有效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尚未對客戶的基本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不能有效的確定客戶是否適合購買出售的理財產品。[2]
(二)風險控制能力較弱
存款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而社會存款以其較低的成本和更大的規模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尤其是社會存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互聯網理財產品發展引起的商業銀行存款規模轉移和結構變化上。在這三種互聯網理財產品模式中,第三方支付、P2P網絡貸款和網絡融資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有很大的影響。從第三方支付的角度看[3],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影響主要在于其存款結構的變化。這是因為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基礎的資金流通最終將回歸商業銀行。
(三)高息欖儲普遍存在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利用個人理財業務,違反國家利率管理政策進行變相和高息儲蓄,同時按照原則審慎負責地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這項政策的原因是為了防止某些商業銀行盲目夸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以增加客戶資源。然而,在實踐中,為了吸引客戶的資金,商業銀行仍將大力提升其預期的高回報。當理財產品到期時,如果沒有達到宣傳率,銀行將在自有資金或其他業務的利潤時支付理財業務的利潤率,以維持其聲譽。隨著時間的推移,商業銀行將面臨合規風險,嚴重的情況下將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四)商業銀行代銷理財產品宣傳不實
商業銀行以其渠道優勢向非金融部門經濟主體出售基金,保險,信托等理財產品的行為,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代理。由于通過收取傭金銷售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因此銀行不負責產品售后的相關服務及管理,一旦造成損失,責任由發行人或投資者承擔。但是,在具體的運營實踐中,銀行財務管理人員往往故意隱瞞銷售理財產品的風險,以謀求更好的收益。為吸引投資者購買,銀行相關人員通過大力虛構產品的收益,或財富管理人員直接隱瞞財富管理產品作為托運,給投資者幻想本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購買銀行發送的理財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風險,其自身利益嚴重受損。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思路
(一)鎖定目標客戶
運用個體特征分析確定目標群體,做好市場細分工作。通過對控制變量的個體特征對感知風險和財務管理經驗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年齡和風險偏好對感知風險的影響,年齡、收入和風險偏好對財務管理經驗的影響。投資者年齡越大,感知到的風險越大,他們的年齡和財務管理經驗就越接近正態分布,他們的理財經驗越多,年齡在26歲至45歲之間的人就越多,因此,年齡在26歲至45歲之間的群體被列為潛在客戶。月收入越高,購買產品的可能性就越大,進一步瞄準26歲和45歲的中高收入投資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據投資者定義的不同風險偏好的市場細分[4],分析表明風險偏好與感知風險成反比,與財務管理經驗成正比。因此,投資者傾向于選擇企業理財產品決策。對于金融產品的負面信息,商業銀行可以聘請相關專家積極引導投資者,改變他們的錯誤看法。總之,商業銀行應該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創造投資者可以信賴的金融產品,消除避險投資者的擔憂,從而增加他們使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機會,引入財務管理產品,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從而實現市場細分和準確營銷。
(二)提高產品收益率
產品收益率是產品的功能,是消費者選擇產品時所獲得的收入是否滿足顧客的期望。回報率是金融產品的核心生命線。與傳統的銀行產品相比,客戶發現網上的金融產品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是他們做出選擇的主要原因。2013年,“余額寶”在資金緊張的時候上市。正是它的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客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銀行金融產品行業,但是由于它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下降了,它已經不能滿足客戶對其回報率的期望,所以余額寶的發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頸,隨著投資者收益的逐步下降,然后淡出投資者的視線。只有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才能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從源頭上得到投資者的更多支持。[5]
(三)確保資金與隱私安全
隨著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和隱私對于其發展和市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企業應該在國家監管體系中,有效落實監管政策以保證其健康發展,自覺遵守行業內部法律法規,明確自己理財產品的定位和投資方向;第二,公司必須建立成熟的技術體系,建立多重安全防火墻。只有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才能保持互聯網金融的蓬勃活力和快速發展速度;最后,加強風險發生時的應急能力。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對自身理財產品的高回報率需求旺盛,忽視了風險性預警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王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研究[J].中國市場,2016(24):90-92.
[2]尹芳.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問題及對策[J].云夢學刊,2016,37(5):107-110.
[3]劉新華.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問題和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16(30):19-20.
[4]肖志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7(19):28-28.
[5]王英姿.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6(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