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婷
關鍵詞:賽前減量;賽前減量階段;賽前訓練安排
賽前減量訓練是目前高水平競技運動員在參加比賽前普遍實施的訓練工作,其目的是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心理能力高峰調整到正式比賽中,使運動員能夠創造最佳成績。賽前減量訓練理論近年來逐漸成為學術界和訓練界研究和爭論的焦點問題。
劉俊一在《論賽前減量訓練理論及其對競技訓練的策略》[1]中提到的,關于賽前訓練運動量的縮減定義有許多研究,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當屬西班牙賽前減量訓練的專家Mujika博士,Mujika博士將比賽前的減量訓練定義為:是以一個非線性的方式去逐漸的進行減低訓練量,在訓練計劃的時間內,有計劃地去降低運動員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與此同時要持續提高運動員先前訓練所獲得的身體狀態以及訓練狀態,促使運動員適時達到最好的競技狀態,從而達到競技水平的高峰。
將賽前的減量訓練分成不同的模式和類型,根據一定的減量趨勢,可以將賽前的減量訓練分為以下3種模式:直線式、指數式、階梯式。直線式就是按照一條直線勻速地進行訓練量的減低;指數式就是以一種系統范式指數的模式進行按曲線的方式安排減少訓練量的一種過程,其中包括快指數與慢指數;階梯式就是將訓練的負荷以一個恒定的量突然的進行減少,或是在訓練中按一個固定的標準進行減量訓練。直線式與指數式都是一種漸進型進行減量的訓練模式而階梯式則是一種非漸進型進行減量的訓練模式。美國的訓練學專家Banister和Zarcadas則是通過減量訓練模式研究的成果明確表明:在賽前減量中非漸進型減量模式不及漸進型模式的效果顯著,而在同樣都是漸進式減量模式下,快指數減量的效果要比慢指數減量的效果好。
陳亮,李榮,劉成等學者在論文《高水平個人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階段的負荷變化特征》[2]中提出觀點,賽前減量訓練階段的日負荷量變化通常以比賽目的為界分為2個階段,其中第1階段多為練1(大負荷量)調1;第2階段包括練2(大負荷量)調1和練1(中等負荷量)調1共2種基本形式;賽前3天左右主要以略微起伏的小負荷量訓練為主。減量訓練階段的負荷強度與之前相比保持穩定或略有提高,具體表現為,競速類項目中等強度訓練比例的下降;其他項群表現為專項、實戰、完整訓練和技術訓練比例的提高以及素質練習部分比例的降低。
王立冬在《優秀女子標槍運動員張莉備戰亞運會賽前減量訓練安排研究》[3]中提出,賽前訓練是運動員在參加重大比賽前,為創造優異成績所做的專門性訓練過程,而作為重大比賽前的一個重要階段,賽前減量訓練無疑會對比賽起到決定性作用,成為教練員訓練計劃中對運動員表現具有決定性的一個重要環節。國內外許多教練員、運動醫學研究人員都致力于推動運動員適應性以及訓練負荷以求在重大比賽中表現出最佳水平,一個良好的賽前減量訓練計劃可以使運動員在前面訓練中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適應得到最佳釋放,甚至促進運動員產生進一步的適應。
而根據賽前縮減訓練量實施的時間不同,又可以將賽前減量分為幾種類型:賽前大周期減量訓練、賽前小周期減量訓練和再減量訓練。比賽前的大周期減量訓練一般減量的訓練時間為2~5周,最好的成績一般都有所提高,提高3%~ 4%(Haff GG),安排在重要的賽事之前;賽前小周期減量訓練時間基本在1周之內,一般將安排在參加重大賽事之前的資格賽前進行;再減量的訓練時間一般定為1~2天,一般都安排在重要賽事之后另一次重要比賽之前,或者是安排在兩次比賽的中間。
綜上所述,賽前運用最合理的減量訓練法,逐漸降低訓練量,可以在預期時間里降低運動員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壓力,以達到最佳競技狀態,發揮最佳的競技水平。
參考文獻:
[1]劉俊一.論賽前減量訓練理論及其對競技訓練的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02):120-125.
[2]陳亮,李榮,劉成,田麥久.高水平個人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階段的負荷變化特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7,32(01):8-15.
[3]王立冬.優秀女子標槍運動員張莉備戰亞運會賽前減量訓練安排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6,32(0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