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生
關鍵詞:全面;小康社會;背景;全民;健康體系;建設
一、前言
我國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
其中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追求人民幸福、做人民滿意的政府一直是我黨各屆領導者不懈的追求與責任。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因此全民健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體育運動是國際公認的一種低成本的保健舉措,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創建健身保健體系。雖然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等政策的不斷開展及社會健身環境建設的激勵,群眾性健身運動已經獲得較為廣泛的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我國的全民健康水平并不高、健康保健體系性較差,難以形成較高的發展層次與廣泛的社會效益是當前我國全民健康運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其發展水平與層次并不能與全民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要義相符,并產生協同發展力量。因此,本文立足全民健康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以群眾性健身運動為視角的全民健康體系建設的內容、內涵、發展要義及實現途徑。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設想
(一)確定全民健康內涵為全面小康社會下全民健康體系的建設提供科學性、系統性理論依據
近年來,經濟發展帶動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家庭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的同時我們仍面臨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等現實社會問題。人體健康既是一項關系個體健身習慣、意識、運動技能的個體性問題,又是一項關系到醫療、生活水平和習慣、社會文化發展層次和引導的社會性問題,因此對于全民健康內涵的確定必須要從社會學、體育學和人體運動學等多領域、多層面進行綜合考量。根據筆者的廣泛的社會調研和文獻檢索,得出影響民眾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元的、復雜的又是相互交叉的,除世界衛生組織(WHO)1947年明確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且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完美狀態”概念,至今再無明確概念,因此根據文獻檢索歸納出全民健康概念如下:
所謂的全民健康全體人民的健康水平,即包含人的身體、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的綜合健康狀態。全民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全面小康社會中追求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更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之本。因此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重點指出,實現全民健康必須要具有廣泛覆蓋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疾病經濟風險保護能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謀福利。
(二)根據民眾健康需求建立與群眾需求高度契合的健康體系內容,提高適用性
探索民眾健康提升舉措,提升民眾健康水平一直是我國黨和政府不懈的努力,我們先后在醫療改革、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社會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嘗試與努力,也收獲了階段性的成果,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6年的76.5歲提高到76.7歲。使我國人均壽命列入世界長壽之國。但除了醫療、衛生、社會服務的需求外,注重群眾精神需求和健身需求等也是提升民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內天。因此建設全民健康體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建設全民健康體系則必須要關注民眾健康需求,建立與群眾需求高度契合的健康體系內容,提高適用性才能使民族健康體系具有活力和發展意義。
(三)明確全民健康發展要義,確定小康社會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意義
由于我國人口龐大、地域文化、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并不平衡,城鄉差距仍然明顯,因此全民健康體系的建設必須要講求先后、兼顧公平,明確全民健康發展要義就是為全民健康謀福利,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保證每位公民的健康權利,因此在確定小康社會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時一定緊緊圍繞建設的意義,在體系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發展性、成長性。
三、全民健康體系實現途徑
(一)在理論建設層面,集多方科研力量立足國民體質健康現狀,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全民健康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對國民現階段的營養、健康、身心健康發展水平、健康理念認知等多方面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科學的調研,獲得最全面的數據,形成理論認知的基礎。我國具有13億人口,且各地政府工作能力、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現象明顯,因此要想提升我國全民健康的認知水平和管理水平,則必須要以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為依托,集高校、科研院所、醫院臨床等等多方科研力量立足國民體質健康現狀,加強對我國民眾的身體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健康發展需求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探討,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和過程。
(二)在實踐與應用層面,加快推進營養健康產業與群眾健身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
全民健康涉及到營養、疾病等顯性影響因素,也牽扯到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知識認知、健身理念培養等隱性因素,因此小康社會背景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必須要以人為本,加快在應用層面進行實用性探索。可依托營養健康與群眾健身體育兩個介質加快加快推進營養健康產業與群眾健身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產業的帶動與影響營造良好而優質的社會健康環境,喚醒民眾的健康意識,提升民眾對健康概念的正確認知,從而關注健康、參與健康提升,從而形成發展合力,加快健康產業的發展。
四、結論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民眾是立國之本,只有切實提升我國群眾的健康水平,加強全民健康體系研究才能推動我國跨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群眾安居的小康社會。基于這樣的社會發展要義,本文因此筆者就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從體育健身視角積極探索全民健康體系建設的內容、內涵、發展要義及實現途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設想問題中,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體系架構設想:一是確定全民健康內涵為全面小康社會下全民健康體系的建設提供科學性、系統性理論依據;二是根據民眾健康需求建立與群眾需求高度契合的健康體系內容,提高適用性;三是要明確全民健康發展要義,確定小康社會下全民健康體系建設意義。至于全民健康體系實現途徑,筆者認為可在理論建設層面,集多方科研力量立足國民體質健康現狀,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在實踐與應用層面,加快推進營養健康產業與群眾健身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田艷.構建全民健康體系助力全面小康建設[J].當代貴州,2015(48).
[2]宋大平.全球、區域及國家視野下的全民健康覆蓋:進程與挑戰[J].中國衛生經濟,2017(5).
[3]李玲.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制度[J].中國社會保障論壇首屆年會,2006.
[4]蔣春紅,羅五金,馬敬東.全民健康覆蓋的內涵及我國推進全民健康覆蓋的策略選擇[J].中國衛生經濟,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