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
關鍵詞:體育競賽;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推動作用
一、體育競賽概念、價值及社會意義概述
(一)體育競賽概念
體育競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帶有強烈的抗爭意識,是體現民族精神的運動形式。從概念上理解,體育競賽是諸多體育運動項目引入規格賽制后的統稱,帶有競技運動性和科學管理性,按其發展規模和賽事性質,可以分為綜合性的運動會、單項賽事、選拔賽、表演賽等。高校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指導方向之一,是貫徹以人為本、高效競技理念的體育教育模式,在全國多所高校有類似課程,并取得良好的收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素質的提高,有著傳統高校體育教育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感染力,有效的實現體育教育機制的改革[1]。
(二)體育競賽發展的意義及社會價值
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體育競賽發展的意義,已遠超出其本身競技體育、身體素質對抗的意義,更多的是體現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功能。經濟功能方面,體育競賽的長足發展,意味著需要越來越多的設施場地等硬件措施,以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國力的強大;政治功能方面,體育競賽的昌盛有利于深化落實強國政策,育心育人;文化功能方面,體育競賽從精神內涵上理解,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競賽的興起,有利于國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二、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現狀及改革前景、方向
(一)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現狀
高校體育教育短板凸顯,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單一、課程形式刻板、評價體系僵化。高校體育教育課程內容較為單一,教材無法跟隨年齡段而有所差異,長期以來,教材內容僅限于網球、排球、籃球的體育教學,且年齡段教學內容基本無差異,無法對適齡學生做出針對性教學;高校課程形式刻板是指,單純的教學過程,“放養式”課堂形式,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無法引起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的興趣;評價體系僵化是指,當前大環境仍屬于“應試”教育,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模式,本身不利于教育機制的長效發展。
(二)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方向及發展前景
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整體方向和發展前景是朝著多元互助化教育發展[2],針對學生采用分層教育,針對課程引入多元課程內容及形式,針對教師個人成長培育采用長效鼓勵機制,針對教學評價體系,關注教育過程本身,針對整體素質推進,采取家校聯合,育心育德,以期獲得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穩中有進。
三、淺析體育競賽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推動作用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方向明確、目標堅定,但現今其改革發展狀態仍欠缺推動力,需要引入新理念扎實推動改革政策深入落實。體育競賽以其競技性、社會性、實踐性、科學性等功能優勢,為體育教育改革創新事業提供新思路,將體育競賽形式融入體育教育改革事業,是站在戰略高度看待問題的“強心”舉措。
(一)體育競賽的競技性功能,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理念改革
體育競賽競技、高效、感染力強等競技性功能,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育理念改革。目前高校體育教育理念較為刻板,體育教師教學“靠等”,學生學習體育課程“靠玩”,對待體育教學的態度和理念存在誤區,針對這一狀況,體育教學改革,對理念方面提出了教育觀念要實現“質”的革新,但是改革措施在深入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推動力、后發力不足的情況,需要包容新事物、新理念,注入“強心力”。體育競賽的競技性功能對體育教育理念的培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體育競賽競技本身,較強的競爭意識和賽程模式,使師生在競賽體育中更加注重體育教育的功能性和競賽性,師生對于體育教育的理解更加切合自身需要;二是,體育競賽教育高效性,針對目前,刻板化教學,“放養式”教學理念,效能低下,既不利于教育功能發揮,亦不利于師生共同成長;三是,體育競賽的較強感染力,體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措施就是創新理念,多元化教學,實現多元化,首先要吸引學生熱愛體育,體育競賽受眾廣泛,其獨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推動體育教育改革事業長足發展進步。
(二)體育競賽的社會性功能,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破壁改革
體育競賽的利他性、協作性、自覺性等社會功能,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破壁改革。首先分析當前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模式改革向著家校攜手、團隊互助、自律高效方向發展。家校攜手是指學生的體育教育不僅僅停留在學校教育,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亦應該配合學校體育教育,互助互動,使學生將體育教育融入生活;團隊互助是指體育教育要強調團隊意識,增強協作性,為將來學生成長更好融入團隊奠定基礎;自律高效是指體育教學模式要側重學生自學自律,通過引導學生自學、自省學習短板,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的效率。達到上述模式改革目標,體育競賽給出了良好的范例,體育競賽的利他社會性、協作性,有助于達到高校攜手的目標,為學生深入實踐學習體育奠定基礎,學生相互之間團結協作亦有利于團隊互助目標的實現,體育競賽的自覺社會性功能,有利于達成高校體育教育自律高效模式的實現,自覺學習是最能鍛煉學習人的模式,最能契合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終身學習”的實質性目的。
(三)體育競賽的實踐性功能,促進高校體育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體育競賽的實踐性功能的主要優勢特點是,將體育理論文化知識付諸于競技競賽實踐中,不刻板接受書本理論知識,豐富體育教育課程模式形式,對高校體育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具有巨大推動作用。這種推動改革措施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課程形式、課程內容、課程大綱體系方面,首先是體育競賽豐富了課程形式,當前課程仍是教學為主,少有將體育競賽引入課程的教學形式,將競賽引入體育教學課程,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喜愛上體育運動,強身健體;其次是引入體育競賽,有利于課程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富含趣味性和感染力,現今書本課程內容仍是圍繞籃球、足球、網球、田徑等項目展開,此類教材課程延續使用,且內容基本無差異,學生對于書本體育知識的學習從小學到大學已有所疲乏,采用體育競賽形式,充實高校體育教育內容,有助于改革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最后,在課程大綱體系方面,引入體育競賽,有利于構筑新的教學體系,體育競賽的本質就在于可選尖拔優,分層次進行體育教育,更有利于學生契合自己實際發展,更加科學的推動高校體育教育的長足發展。
(四)體育競賽的科學性功能,促進高校體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
體育競賽是一項科學、系統的運動形式,其在比拼身體素質的同時,亦更強調科學提高鍛煉、數據分析運動技能、強化個人的心理素質等,對于改革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只重結果、忽略過程的評價體系,有著深遠的推動作用。當前高校體育教育評價體系弊端日益凸顯,襖變的“客觀評價”演變成“重結果、輕過程”的刻板評價體系,似乎學生只要完成既定目標便可以得到學分,其實不然,現狀是較多學生考前突擊跑、找人代考、代跑等等,完全背離了高校體育教育的初衷,要扭轉這種死板的評價體系僅靠宣揚教育理念是不足夠的,引入體育競賽推動評價體系改革創新是正途,用競賽的科學性、持續性鍛煉,對學生的體育教育形成整體化、全局化、科學化的掌控,強調注重“伴隨式”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五)體育競賽的塑造性功能,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綜合教育改革
體育競賽是全身心素質的多維度鍛煉,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綜合教育全面改革。首先,體育競賽對學生全身心素質,多維度培養,主要是指此種形式,科學化的鍛煉能培養學生智力和邏輯,心理素質的培養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持續的實踐性體育鍛煉能強健學生的體魄,社會協作能力的培養能促進學生團結協作,更好的融入將來的社會生活;其次,高校體育教育需要全面綜合改革,對待學生的成長,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競技體育本身的良性向好勢頭發展為推動體育改革貢獻了力量,也進一步強化了改革的目標和決心。
四、結語
在高校教育系統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體育教育改革重點工作提上發展日程,本文通過淺析體育競賽的概念、理論基礎、現實意義、社會價值等,結合當前改革措施落實的現狀,探究將體育競賽引入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系統的理論基礎及前者推動后者發展的重要意義,以期精準落實改革政策。
參考文獻:
[1]錢津,劉勝峰.試論競技體育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2]夏晟,陳珍銀.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108-111.
[3]趙承磊.普通大學生課余體育競賽的改革與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