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樹楠
摘要:互聯網給大學生法治教育帶來了一定挑戰,但也帶來了機遇。大學生在互聯網上出現的道德失范或者是違法行為,揭示了大學生法治意識薄弱的現實狀況,依托現有的法治教育情況,可考慮走互聯網+教育的道路,在本文的研究當中對此進行了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意識;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代表了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正在深刻地影響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法治意識。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積極作用顯著,運用不當負面影響將非常突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互聯網的運行必須要在法治軌道上,在虛擬的網絡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必須要提高,才能正確地對待互聯網。
一、法治下的網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國特色法治,必須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社會,在這個虛擬的社會上,也必須要進行法治與德治。高校是各種思潮和思想觀點的交匯點,當然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撐和人才基地。新理念、新思想、新經驗經常最早出現在高校校園內,而當代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其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很容易在新思想、新思潮的沖擊下變得思想不穩定、理想信念不堅定。互聯網的健康離不開道德自律,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為維護正常網絡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這是網絡空間自由開放的一個基本準則之一,另一個就是必須要遵守互聯網法律,網絡的法治化就是要在自由和安全之間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打造網絡安全和網絡文明的法治基石。大學生在互聯網上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不得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是他人的合法權益。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路徑思考
(一)加強教師的引導
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良性引導,強化大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和了解,特別要讓學生認識到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要培育學生的辯證思維,引領學生辯證地看待網絡上的信息,同時利用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來引導學生自覺抵制這些信息的入侵,并且要杜絕學生傳播這些信息。因此需要在教育教學當中將增強學生媒介素養和思政教育、法治教育聯系起來,用先進的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用法律來約束學生,讓學生能分辨網絡上信息的真偽與良善,形成獨立的媒介判斷意識。
互聯網為針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帶來了挑戰,但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即互聯網+教育,結合上文分析走互聯網+教育的道路是一種理想的形式。因為互聯網本身是不具有好壞之分的,關鍵在于如何用它,用好了就是好的,用不好就會有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充分重視并且科學有效地運用互聯網,合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來有針對性地展開法治教育。
比如說微信,微信本身是一個社交平臺,即時通信是微信的最大優勢,當然隨著微信的不斷更新,目前也是一個視訊工具。利用微信可以重新打造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途徑。在基于微信的法治教育中,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將學生集中在一個微信群中,方便管理的同時,也方便利用微信公眾號來展開法治教育,一般可以利用朋友圈,根據學生的專業、政治面貌、規劃目標和個性需求等,來針對性地發布一些消息,包括法治教育方面的微課、MOOC等,讓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在線學習。
再比如抖音,抖音平臺上有很多做法治宣傳的官方賬號,可以參考微信的運用方式,直接利用現成的抖音平臺上的內容來做法治教育的資源,并將這些資源融入到相關的課程教學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造趣味性的法治教學課堂。有趣而且有用,學生就會產生興趣,進而自覺地去研究法治相關內容,也才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二)拓展互聯網法律實踐教學平臺
互聯網法律實踐教學平臺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培育大學生實踐能力和法治意識的關鍵,國內很多知名高校都在法律實踐教學平臺上做出了探索,根據這些經驗,其他高校可建設互聯網法律實踐平臺來構建一個綜合、開放、創新的資源平臺,依托該平臺實現做中學、學即用、用則善。同時可以在校內依托學生會、社團等組織來打造校內法律實踐服務機構,并由校方組織開展法律知識大賽等活動,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與學習機會。校外則可以多校聯合,舉辦更大規模的普法大賽,或者是與企業合作,讓學生參與到校外的法治事務當中。尤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依托互聯網可以打造在線實踐教學平臺,依托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也是一種理想的實踐方式,這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三)強化法律師資隊伍建設
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需要一支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的指導教師隊伍,為此要建立指導教師培訓機制,開展專業培訓,鼓勵教師到相關行業、企業當中掛職鍛煉,定期對輔導員、專業課教師進行集中法律輪訓,全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為此可以組建培訓專項領導小組,將培訓作為常規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來抓,培育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的教師隊伍。同時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名師引進制度,打破地域限制,優化教師選拔程序,引進名師,構建名師工作室,培育后備名師,為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束語
針對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應當依托互聯網技術,重新構筑法治教育平臺,積極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幫助學生提升法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媒介判斷意識,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會受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的影響,樹立更高尚的品德。
參考文獻:
[1]趙曼.公民意識養成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實施路徑初探[J].教育界,2017(6):37-38.
[2]張顯棟.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以依法治國為視角[J].科技視界,2016(23):386-387.
[3]楊迎春.西藏大學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3):22-23,28.
[4]郭勤英.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探析[J].河南農業,2015(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