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桑植白族人民自大理遷徙而來,在文化上依舊保留了部分大理白族文化的身影,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等方法從桑植白族的歷史源泉出發,追溯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起源,通過分析桑植白族仗鼓舞舞武相融的表現形式,廣場舞蹈的運動模式,勿忘軍事的民族精神三個方面的體育特征,以及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多元文化交織,自然生態的完美體現,音樂舞蹈的相互配合三個方面講述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桑植白族;仗鼓舞;體育藝術
一、桑植白族仗鼓舞的歷史源泉
桑植白族本不屬于湖南本土少數民族,在南宋末期自云南大理白族遷徙而來。據考證,在南宋末期,蒙古族大將兀良合臺因權利斗爭而得不到用武之地,便解散了川貴地區部隊,而士兵深深體會到戰爭勞苦,疲憊不堪,向往男耕女織的美妙田園生活,途徑湖南桑植縣便在此過上隱士生活。在此之后關于桑植白族仗鼓舞起源傳說很多,其中有說白族人民在湖南生活很久后的一年臘月,正在打過年的糍粑,便來了當地惡霸想欺壓外地而來的白族人民,但白族人民本為軍人出生,拿起手中粑粑垂不費多大力氣趕走了惡霸,白族人民為慶祝此事,用粑粑捶跳舞歡呼,由此產生最初仗鼓舞,后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獨具桑植白族特色的仗鼓舞。
二、桑植白族仗鼓舞的體育特征
(一)舞武相融的表現形式
桑植白族仗鼓舞萌生于抗爭,粑粑捶作為抗爭工具,后演變為仗鼓舞的表演道具,在仗鼓舞中既有武術動作的身影,如“蘇公背劍”,“霸王撒鞭”等;又有舞蹈動作的韻律,如在仗鼓舞的表演過程中,有屈膝,下沉,前進,后退,起伏等動作,更配合音樂的節奏,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融舞蹈與武術為一體的桑植白族仗鼓舞。
(二)廣場舞蹈的運動模式
桑植白族仗鼓舞作為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不僅在各大節慶中常見它的身影,在白族人民的日常娛樂生活中也占據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政府的大力推進下,仗鼓舞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娛樂活動,這不僅使仗鼓舞走進人們生活,依靠群眾力量對仗鼓舞進行交流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仗鼓舞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
(三)勿忘軍事的民族精神
桑植白族無論從起源還是發展上都與抗爭有關,桑植白族祖先由于軍事戰爭而來到了桑植,而仗鼓舞的起源慶祝驅逐惡霸也都與軍事有關,體現了白族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強權的反抗精神,在仗鼓舞動作中摻雜了較多武術動作,在舞蹈的同時又不忘祖先為軍人出生,以此不忘祖先艱難的奮斗歷程,此外白族人民重視教育,將蘊含深刻道理的故編為動作融進仗鼓舞中,以此教育后代子孫勿忘先祖。
三、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藝術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相互交織
桑植白族源于大理白族,在文化韻味上不僅保持了大理白族的傳統風格,還融入了當地元素。大理為茶馬古道匯集區域,成為多元文化的匯集地帶,不僅信奉外來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如“童子拜觀音”等動作來源于佛教,更崇拜“本主”文化,旨在祭拜自然神,祖先神或者對本民族有重大貢獻的逝者祈求保護或驅災,這在桑植文化中也有所保留。桑植白族仗鼓舞便每年農歷三月份,在本主祭祀中得到體現,祭祀最重要的活動便是游神,游神活動為仗鼓舞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游神活動中人們伴以仗鼓舞,為展現本民族的特色,也為祭祀活動增添一抹色彩。
(二)自然生態的完美體現
大理白族世居于洱海附近,無論是各項娛樂活動還是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都離不開以水為核心的洱海水文化,并據考證,大理白族人民在很早的歷史時期便開始了農耕勞作,擁有早期的農耕文明,圍繞農耕文化進行的體育文化運動成為了大理白族人民的核心與主體,桑植白族自大理遷移而來,帶來了在大理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除此之外,農耕文化與水文化也在桑植白族仗鼓舞文化中有體現,不僅如此,桑植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多山脈地界,融合山地特色需要彎腰前行,在桑植白族仗鼓舞中動作時而跌宕起伏,時而婉轉纏綿,這將大理洱海水文化與湖南山地文化完美結合。
(三)音樂舞蹈的相互配合
仗鼓舞的仗鼓長約1.2米,鼓內中空,兩端大,中間細小可握。在仗鼓舞的表演過程中通常三人為一個小團體,仗鼓而入,且以多個小圈圍成一個大圈,以嗩吶,大號等樂器作為伴奏,表演者邊敲邊舞,老年人可以旱煙袋代替,年輕人拿木棒起舞。仗鼓舞的動作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霸王撒鞭”“二龍戲珠”等武術動作,靈巧多變,動作優美。仗鼓舞的伴樂工具并不固定,除大號,嗩吶,二胡等伴樂工具外,農具或者其他生產生活用具也可以作為仗鼓舞的伴樂工具。在表演過程中,伴樂有時與表演同時進行,有時放在表演前后,為了仗鼓舞與時俱進,現代文藝工作者也對仗鼓舞的伴樂進行了改編,伴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時而悠然自在,時而剛勁有力。無論從仗鼓舞的伴樂工具或是伴樂特點來說,都體現了仗鼓舞與當地文化特色融為一體,表現了桑植白族人民隨意自然,自娛自樂,悠然自得的生活特點。
四、小結
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不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與外來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礎上本土文化不免會受到沖擊,桑植白族仗鼓舞有其獨特的體育藝術特征,早已與桑植白族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當地政府與人民應盡力保護本民族文化不在歷史的長流中消逝。
參考文獻:
[1]劉唱.白族仗鼓舞的現狀與傳承發展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 (24):24-25.
[2]鈕小靜,高菲.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武相融”[J].黃河之聲,2016 (07):123-124.
[3]趙嘉磊.白族仗鼓舞體育價值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5 (09):72-75+112.
[4]黃曉娟.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形態特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5]朱立露.湖南桑植白族仗鼓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