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 ? ?要】要想做好語文的搬運工,我們還需在提問、收放、落實、評價等方面進行努力。具體說來提問要有針對性,做到心中有譜;收放合理,不過多糾纏;落到實處,及時鞏固;及時評價,積極與學生互動。
【關鍵詞】提問 ?收放 ?落實 ?評價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202
人生路漫漫,我邁開了教師生涯的第一步。在劉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終于走上了期盼已久的講臺,講授了《燕子》和《古詩兩首》兩篇文章。教學要注重總結與反饋,因此劉老師給定了“我們是語文的搬運工”這一論題,希望我通過回顧自己在聽課和試教的心得體會的同時,能對教師行業和工作場景有個比較深刻的認識。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教學點。我們老師像是語文的搬運工,將課文所表述的以及我們自己所思所悟的,搬到學生的眼前,供他們去汲取。我覺得要想當好這樣的搬運工,還需要推敲以下幾點。
一是“提問”。我們解讀教材并羅列出來的教學點,并不能填鴨式地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領會。如何引導?一般是采用提問的方式。提問是建立一節的課框架和引領每一部分流程的關鍵。例如,在《燕子》一課教學中,主要通過討論“燕子的外形”、“燕子從哪里來”以及“燕子增添的生趣”這三個大問題,拉出了一節課的框架。而這本身也是這篇文章的教學要點。每個大問題下又要設計幾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大問題下有小問題,小問題又能指向大問題,問題之間相互有邏輯相關性是最好不過的了。
再如《春日偶成》的教學當中,第一個大問題聚焦這首詩寫事的“時、地、人”三大要素,然后由“人”引出“玩”這個話題,而“玩”又能引出下一個問題“樂”。這幾個問題彼此相接,一環扣一環,這是一種教學的邏輯,其實也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思路。提問要具有針對性,要準確。例如在教《江南春》時,我問道“‘酒旗’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問得就是錯誤的,應當問“酒旗是指什么?”教學中應盡量避免這種措辭不清、指向不明的問題。 提問要心中有譜、心中有答案,或者有明確的引導方案。問出的問題,拋出去要能收得回來。在教《燕子》一課時,最后問“燕子增添了哪些生趣?”這個問題的本意是帶學生再一次回顧三、四自然段意思,但是這個問題在文中并沒有明確的答案,學生不容易回答。因此不如啟發學生從品味“動、靜”兩個方面的描寫去切入。圍繞這樣的問題展開教學,老師能問能答,學生能懂會答。
二是“收放”。有時我們提出問題,學生一直答不到點子上來,或者是答偏了,怎么處理呢?在教《江南春》時,最初我的教學設計是將詩句從“晴、雨”兩個方面切入。但學生都認為前兩句不是寫晴天的,我們就陷在這里繞不出來了。仔細想,天氣晴雨并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因此沒有必要過于糾結。倒是可以換成學生所提到的“所見”和“想象”來引出“寫景”和“寄情”,這個切入點更為貼切。在課堂中有些教學點是需要老師及時把握的。例如在引導學生體會《江南春》后兩句情感時,說了很久,學生都說是眺望時的快樂。但此句所表達的“時光流逝、事物變遷”的興亡惆悵之感是一個教學重點。這個教學點,就不能夠簡單放掉,而是要把他們拉回來。學生是小孩子,他們關注的是當下的風景,而我們要告訴他們,詩人是大人,他們閱歷多,心境也不同,既關注當下,也反思過去。這樣,我們將學生的思維拉了回來。當然,這也是給了我們啟發,學生天真機靈,經常能夠語出驚人,但他們想的大多還是兒童視角看到的事物,與詩詞的真正意境和情感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老師自己品讀詩句的時候讀到的一些愁滋味,不能就想當然的認為學生也是能如此。所以,想學生所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挺難的。
三是“落實”。老師教了,學生學了,有沒有學到位呢?還是要追求落實。在教生字詞的時候,老師如果只顧及自己的寫和說,沒有讓學生跟著看、讀、臨摹,這就沒有落實。在談及修辭手法時,要通過引領學生多次的朗讀,讓學生去體會修辭效果,也可以進行一些仿寫訓練。《燕子》的最后一段是一個比喻句,寫出了一種淡淡的詩意美。教師給學生指點寫作手法和表達效果時,要通過語言的渲染或讓學生有感情朗讀,營造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比喻句形象生動效果。
講到落實,不得不講課堂上讀書的重要性。讀,是學習語文非常有效的方式。講內容要讀,講情感要讀,講寫作手法更要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藝術結合,不讀不行。學習語文并不是簡單的貼標簽、學概念。學《燕子》這一課,不僅要讓學生記住“燕子機靈活潑”和“春光爛漫”這兩點,還要帶著學生深入的去推敲那些準確的用詞和優美的用句,這就需要學生不斷地去讀、去想象。
四是“評價”。首先,表揚要及時,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時,他的心理預期會是“我這樣答了,老師就會表揚我”,渴望認同,求得關注。所以我們不要冷了學生的勁兒,要不吝嗇表揚,要及時。學生思考了、表達了,就可以給予他們一定的肯定。其次,評價要中肯專業,不要什么都表揚,而是要有針對性的點評,這樣學生就能夠知道你確實在聽他的話,而且理解了他的意思。學《春日偶成》的時候,學生讀了以后說作者的“樂”還表現在“樂于春光”,劉老師馬上說:“嗯,英雄所見略同”。另一位名叫高XX的同學說作者的“傍花隨柳過前川”是“在繁花綠柳之間穿行”,劉老師點贊道:“嗯,高XX果然高”,這樣的評價多么有意思啊。
最后,是“教態”。老師的體態語言也是課堂的關鍵要素。我開始沒注意,教學生寫字的時候,面朝著黑板寫,也沒有去觀察學生有沒有看我寫。所以,以后板書范寫的時候要側著身子,這樣能同時觀察學生有沒有將目光和心思跟過來。也可以寫幾筆回頭提醒學生“注意看我寫哦!”。對一些思想開小差的,也可以走過去輕輕提醒,或者用眼神、手勢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