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們根據自身經驗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將這些經驗整合、完善,形成理論,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原則。教學原則的分類主要有六種,分別是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關鍵詞:教學原則 語文教學 應用
一.啟發性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探索獨立思考,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在課程內容方面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習任務群二的主題是“當代文化參與”,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文化現象。一位語文老師在這個學習任務群的指導下設計了一節語文課,課題是《穿越文學的興起于評價》,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每組學生選擇一個研究課題,在課下查找資料總結學習成果,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成果交流。學生經過課下的查找資料,對穿越文學的興起原因,穿越文學的優點意義以及對于穿越文學的冷思考這三個方面都進行了分析探究。教師在學生隨機發言時,也讓學生將回答問題的角度進行總結,最后概括出分析當代文化現象應該從哪些角度入手。在這節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課中,教師就充分的遵守了教學過程中的啟發性原則。教師給學生研究角度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總結學習成果,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給學生確定學習方向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課堂上教師的行為又充分的做好了啟發者這一角色,根據學習者回答問題展示學習成果的角度總結出在分析文化現象時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既是對所學內容的概括總結又是對更廣泛學習內容的延伸和指導。另外,老師的選題也是頗有深意的,當代社會網絡無處不在,穿越劇和網絡小說深受高中生的喜愛和追捧,所以“穿越文學的興起與評價”這一選題既和當代生活相聯系,又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對穿越文學的研究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對穿越文學這種文學樣式的興起和評價有了全面的認識,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對高中生如何對待穿越文學也產生了教育意義,對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就是在這樣一節語文課中不知不覺進行的。
二.系統性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系統性原則也叫循序漸進性原則,是指教學根據所傳授的學科知識的內容在邏輯結構以及學生能力發展、知識掌握順序、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高中的學習對學生提出了新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于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幾個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2017年語文課程標準從祖國語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以語文學科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了“語文教學任務群?!?。高中語文根據學習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將高中語文劃分為18個學習任務群,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明確和系統。例如學習任務群一是“整本書的閱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寬閱讀視野,構建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個任務群主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有學習任務群五是“文學閱讀與寫作”,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學習任務群的設立以研究一類文章培養學生一種能力為目標,以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為原則,打破了原有教材中按照文章類別編寫的模式,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更系統、更集中。
三.鞏固性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掌握知識和技能,并使之長久的保存在記憶中,有需要時能夠迅速再現出來,以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應用。鞏固性原則是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運用的一種原則,以長春市第103中學劉瑜老師的《以泊船瓜洲為例賞析詩歌的煉字》教學實錄為例。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教師提出問題:在泊船瓜洲這首詩中有哪個字是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經過不斷錘煉才確定的?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是“綠”字。老師又問這個“綠”字好在哪里?學生繼續回答:“綠”原本是形容詞,但在這里用作了動詞,表達非常生動、形象。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又回答出了“綠”字的使用讓全詩具有很強的畫面感。老師接著追問,結合王安石的人生經歷想一想,“綠”這個字除了表示顏色,它還代表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后來總結出“綠”字還代表未來,代表希望。這時老師問同學們,王安石在開始作詩之時是否知道自己的心境和想表達的情感?學生回答知道。老師補充道:“文以載道,立意先行。王安石在作詩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他在不斷換字的時候,心境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由此揭示出這就是古代詩歌中的“煉字藝術”,突出本節課內容的主題。學生對煉字藝術有了初步的體會,但是理解并不一定深入,在實際生活中也不一定會應用。于是老師緊接著設計了“讓學生試一試煉字藝術”這一教學環節。老師出示蘇小妹、蘇軾、黃庭堅三人的典故,讓學生為“清風()細柳,淡月()梅花”這句詩填上合適的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派出一位代表展示本組討論結果并說明所選的字表達的意思。經過討論,每小組都展示出了自己小組的成果,第一組是“清風拂細柳,淡月沒梅花”,第二組是“清風迎細柳,淡月印梅花”,第三組是“清風吻細柳,淡月染梅花”,第四組是“清風吹細柳,淡月遮梅花”。四個小組的同學都給詩句填上了他們心目中合適的詞語,而且能夠闡釋原因,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了什么是詩歌的煉字藝術,而且在實際操練中還學會了應用,起到了對所學內容的鞏固作用。這種教學設計就是鞏固性原則在語文教育中的應用,對語文教學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四.量力性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原則,是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指教學內容、方法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是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要教的知識不是學生看一眼就能掌握的,而應是那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思考經過訓練以后才能掌握的知識,即所謂“跳一跳,摘桃子?!币琅f以劉瑜老師在給學生上的《以泊船瓜洲為例賞析詩歌的煉字》這節課為例。六年級學生對于《泊船瓜洲》這首詩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們對這首詩歌所傳遞出的情感認知僅僅停留在“思鄉”這一層面上,這種感情的表達對于學習者來說是顯而易見的,無需老師過多的講解。但是除了思鄉,這首詩是否還包含其他感情呢?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忽略了這個問題。教師如果考慮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王安石本人的人生經歷,詩中蘊含的感情學生是可以領悟到的。王安石曾經主張變法,但是在變法推行過程中由于一些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執行時的不良運轉,使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也遭到了大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王安石被罷免官職。后來王安石又被復官,這首詩就作于王安石復官歸朝的途中。王安石為國家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然而被貶,此次復官前途未知,而且一把年紀卻遠離家鄉,生死未知,王安石此時心中也是既無奈又糾結的。所以語文老師在帶領學生分析詩歌情感時,不應該只停留在詩歌的表面,而是應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對詩歌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讓學生徹底吃透讀懂所學內容。這種對詩歌感情的挖掘在選材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理解能力范圍內進行,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量力性原則。
五.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就是指教學要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上去傳授知識,引導學生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的目的。以一位高中語文老師講的《紀念劉和珍君》教學實錄為例。第一課時從整體上對課文進行了感知,明確文章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又從文章中的作者的描述中概括出了劉和珍君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第二課時課堂導入時,老師讓同學們復習回答劉和珍君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回答完問題之后,老師繼續讓學生思考上節課師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分析劉和珍君形象特點的?然后繼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在考試中如果有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題目該怎樣作答?學生回答。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按照以下的原則作答:首先,分析人物形象必須立足文本。第二,先總體概括出所分析的人物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逐一列出。最后,用文中的具體事例為例進行分析。學生在明確答題大致格式時,老師繼續強調這類問題特別普遍,在考試中肯定會遇到。一篇語文課文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提高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另一個是掌握答題的技巧,培養應試能力。范老師在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的設計中充分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這一教學原則。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分析劉和珍君的人物形象是對于課文的理解和分析,是屬于理論層面,在復習提問時讓學生思考人物性格類的試題該從哪些角度入手,就屬于實踐層面,既讓學生在課文中會分析。在考試中又能會答題,兩種能力在一堂課中學生都能提高,而且能力的形成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并沒有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這就是一節語文課最好的呈現方式。
六.因材施教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以一位高中語文老師講的《紀念劉和珍君》第三課時教學實錄為例。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很深奧難懂的,高中生在學習魯迅的作品時也有很大的難度,但是老師在第三課時分析文章中的重點語句時運用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跟上老師的思路,深入分析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分析描寫劉和珍遇害經過的地方,教師進行了如下設計:分析作者復原學生被害經過的意圖是什么?老師首先問這段話注重描寫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是遇害經過的細節。教師追問,作者為什么要描寫的這么細致,直接寫成“學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被打了一槍,沒有便死,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不可以嗎?學生笑,說不可以。教師繼續說,“從背部入”你能想象出當時的場景嗎?學生和士兵是否有搏斗的過程?學生回答:“沒有,從背部入說明這些請愿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中彈?!苯處熇^續說,那這場謀殺是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嗎?學生回答:“不是,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苯處熆偨Y,這場謀殺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有刺激揭露了執政府的暴行和反動文人的謊言和對大眾的欺騙。在這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是循循善誘的。學生對于魯迅先生晦澀的語言很難理解,于是教師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換了一種通俗易懂的說法,這樣學生馬上就能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根據課文難度的不同,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對課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這就是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運用。
教育學原理是對教學經驗和教育規律的總結,對語文教學有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應用這種教學原則,從而讓學生的學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育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教育學院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介紹:李玲,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科教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