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芳
內容摘要: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實行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筆者談談如何實施小組互助式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組互助式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 應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語文教學法及教學策略有了明顯的轉變。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實行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優化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實施“小組互助式”課堂教學。
一.小組互助式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小組建設
1.根據學生學業水平科學分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摸底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按平時學習水平的差異搭配進行分組,以便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學習內容互相幫助,互相督促
2.小組學習要求及方式。每一個學習組在學習過程要合作學習,通過學習互相監督,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歌曲學習之后,學生分組練習演唱,采取“互補”的學習方法,針對學習的個別差異,熟悉的程度不同,互相指出學習中的優缺點,存在的問題集體解決,共性的問題請教老師解決。
3.小組互助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轉變為一個導演的角色,善于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減少課堂中的教師“教”的角色分量,循循善誘,注重引導,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參與式學習的能力。要適當淡化專業技能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語文情感體驗。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的藝術效果以及語文對學生的藝術感染力,適當淡化語文專業技能的學習,要在課堂中貫穿語文美的教育,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樹立語文教育開啟學生情商的觀念,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語文形象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基礎語文教學來說,大量的感性積累對學生語文情感體驗的培養尤為重要,學生在生活中對語文的感性積累對課堂中語文作品的感受、理解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努力使學生學習興趣保持的更持久。教師一定要結合各種教學的策略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力,事實證明學生對語文作品的內涵理解才會感覺到學習語文真正的樂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善加引導,多給學生機會,充分發揮小組互助的作用。讓他們在本小組中積極,主動的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互相促進。用“傳幫、帶”的方式促使學習小組集體進步。
二.小組互助式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1.學生自評。在學生將教師布置的學習內容基本完成后,教師將講臺做舞臺,運用各種策略讓各組的學生上臺表演,由全班同學推選出“評委”進行現場評價;或者采取由各組、個人上臺表演,其他同學隨機評價,發現表演中的優、缺點并提出改正的方法,在評價別人的同時完善自己知識結構,提升語文鑒賞力。
2.師生互評。教師根據學生的表演佰優可子生休們評價的適當程度,并結合其他學生的評價給予終結性評價,總結各小組學習和表演中的優點,集中分析解決存在的共性問題。師生共同參與,共同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評價的積極性,鍛煉他們的評價表達能力。
三.小組互助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效果
小組互助式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變得很高,往日學生中的靦腆漸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大方表演和爭先恐后上臺的情景。因為各個小組的競賽式學習,原來傳統教學中的枯燥、程式化的課堂模式被打破,小組中的學習由起先的消極變得積極,學生們的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在課堂中的評價環節中,學生們剛開始因為怕說錯或把握不準確不愿意發言,在老師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并且,隨著這種見解的不斷被肯定,學生的評價積極性變得更高,評價的方式也越來越適當、中肯。這些,都會使語文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大的改觀,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語文課的學習豐富而多彩,不斷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的效率。小組互助式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變得很高,往日學生中的師腆漸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大方的語言表達和爭先恐后上臺表演的景象。因為各個小組的競賽式學習,原來傳統教學中的枯燥程式化的課堂模式被打破,小組中的學習由起先的消極變得積極,學生們的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在課堂中的評價環節中,學生們剛開始因為怕說錯或把握不準確不愿意發言,在老師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并且,隨著這種見解的不斷被肯定,學生的評價積極性變得更高,評價的方式也越來越適當、中肯。這些,都會使語文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大的改觀,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使語文課的學習豐富而多彩,不斷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的效率
經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小組互助式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中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結合教學的實際效果,應該在語文課堂中廣泛的運用。但具體的操作和實踐不能程式化,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具體內容靈活進行,同時也需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使其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有力的輔助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