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為例,以問卷和訪談為基礎,分析中國高職院校學生在泰國留學期間遇到的適應性問題,并就此類問題提出建議,以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國留學生調整適應性,完成海外學業。
關鍵詞:高職;留學生;泰國;適應性
1.引言
1.1中國留學生現狀
根據CCG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和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60萬,我國繼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的地位。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區的建立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持續推進,中國各級各類院校拓寬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通道。
1.2泰國-新興東南亞留學國家
作為“東盟”的門戶國家,泰國有著各方面的優質條件。泰國國際化程度高,文化多元且包容性強,自然地理條件優越,風景旖旎,吸引了全球許多國家人才涌入。其高等教育也有明顯優勢:泰國高校留學生費用低,對工薪階層家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申請手續簡便, 許多院校開設國際班,引入國際上優秀師資,用全英文授課,有的專業直接采用國外一流院校原版教材和教學方法。并且,早在2007年,中國教育部與泰國教育部簽訂了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議,中國學生在泰國正規公立或私立學校所取得的學歷和學位都能得到中國方面的認可。而且一些知名泰國高校學歷在全球教育領域也被廣泛認可。因此,許多中國留學生將泰國做為出國學習的重要選項,中國也成為泰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
因此,中國學生留學選擇的國家也從早期的歐美西方發達國家,轉為更多元化的選擇。留學生的構成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也加入到留學大軍的隊伍中,其中又以短期留學生的學生居多。
1.3目前研究現狀
隨著高職學生出國留學的數量不斷增加,研究者們對這一群體關注度逐漸上升。和國內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不同,高職留學生來到一種陌生國度學習,面臨比國內更多的困難和挑戰。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主要是由于不熟悉國外的教育體制、課堂文化、教育理念而造成的教育適應困難,特別是基礎較差帶來的學業適應。留學生對新的教育環境的適應困難會影響其學業成功和社會適應的滿意度。對中國留學生適應新的文化、學習和語言環境時所遇到的學習適應問題的研究對國內高校課程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啟示。
在現有對中國留學生跨文化能力和適應性的研究中,多數研究者習慣于將中國留學生作為整體來研究,研究的結果往往模糊化、整體化,缺乏針對性和借鑒指導意義。本研究力圖扎根實際,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實地考查等方法,獲取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以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的赴泰留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探析高職類院校學生在適應東南亞國家高校系統時的跨文化能力和適應性問題,并剖析其原因。
2.問卷調查
2.1問卷內容
本次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在線發放,涵蓋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三個批次赴泰國留學的學生,留學時長均為5個月。最終收回有效問卷46份,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對泰國文化,學校學習氛圍、環境的適應性,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如何更好幫助留學生適應本地文化和樹立正確的心態,自我調整、留學生應該如何緩解和外國教師的互動壓力,學生在學業上應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等。
2.2調查對象信息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學生男生12人,女生34人。所學專業商務英語25人,旅游管理8人,國際商務4人,財務管理3人,工商企業管理6人。其中有19人目前還在泰國清邁大學留學,27人已回國。其中大一年級10人,大二年級12人,大三年級24人。
2.3環境適應性問題
該部分問卷總共設計問題12個,包括如下:泰國的高校文化環境、泰國高校的學習氛圍、學校的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學習生活節奏、泰國高校的日常管理服務效率、泰國高校的教學管理質量、泰國高校老師的溝通方式、泰國本土同學的溝通方式、泰國所學專業、泰國留學產生的學業壓力、學習期間遇到的困難、可能面臨學業失?。ㄈ纾簰炜?、拿不到 結業證),此項結果最終統計小結:非常不適應2.9%,不適應7.25%,一般適應21.92%,適應50.18%,非常適應17.75%。
2.4學業適應性問題
該部分問卷總共設計問題7個,包括如下:我的學習目標與泰國高校的教學目標、泰國留學的課業預期與實際的學習成績、留學的心理預期與我面對的學業挑戰、學習方法與泰國高校發散式的教學模式、時間安排與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習效率與老師的教學進度、英語水平與在泰學習中需要達到的水平。此項結果最終統計小結:非常不適應2.17%,不適應10.25%,一般適應25.47%,適應41.3%,非常適應20.81%。
2.5建議與對策
此部分問卷總共設計問題20個,調查結果小結如下(該部分選取典型建議與對策):
在學校應該如何幫助留學生適應泰國環境方面,71%的受調查者認為認為高校應增加留學生了解東道國的渠道,例如游學、開辦歷史文化展覽;80%的人認為應組織留學生與當地學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74%受調查者認為應增加中國留學生與泰國學生共同上課的機會,68%受調查者認為應為中國留學生在泰國提供短期的社會實踐機會。
在管理者應該如何幫助留學生提高適應性方面,87%的受調查者認為應為留學生增加語言培訓課程(如:英語、泰語課程),70%的受調查者認為管理者應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詢服務。
在學校老師方面,84%的受調查者認為教師應基于留學生特點,適當調整教學方法,74%的的受調查者認為教師應培養留學生對專業的興趣。84%的學生認為減少于老師互動壓力的方法是要轉變自己思維方式,適應當地課堂,主動與外國教師和同學交流溝通,82%的受調查者認為要主動提高泰語水平,并多參加課外活動和學校文化節。
3.國內高職院校針對留學生海外學習適應性的建議
3.1 與國外合作院校研究課程對接,協同育人
由于高職院校短期留學生在國外學習時間短,要以一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提高語言能力或取得本科學歷難度相很大。那前期在國內高校階段的課程就尤其重要,需要國內外院校共同培養,協商專業課和基礎課的課程體系和授課內容。首先保障課程體系的設置符合國內外共同的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內容選擇具有科學性和時效性,又能讓學生在留學期間學習內容不重復,課程學分能夠互換。
3.2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針對國際學生的泰國課堂,基本用英語授課,教材從英美國家原版引入。英語語言是國際語言,留學在生活和學習中涉及到的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能力。而這正是高職學生所不足之處。由于中學基礎不牢,高職階段留學生英語學習語言交際能力普遍不足。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下足工夫,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自身要不斷練好教學基本功,熟悉國內外TEFL(英語教學)的差異,讓學生提前了解國外語言教學與國內模式上的不同。同時還需提高教學外語口語能力,做到語音和語調準確,口語流利等。二是要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適合校情的外語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行“教、學、練、用”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學生語言基礎和精神狀態,精心設計實訓環節,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三是要優化課程考核模塊,著重突出提升學生聽、說交際能力,改進考核方式,促進養成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中積極參與和互動、課后主動復習和交流的良好習慣,將教與學延伸到課外,滲透到實際生活中,在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下,創造像國外一樣的沉浸式語言學習環境。
3.3 開設跨文化交際類課程,讓學生提前做好文化適應性準備
與國內學生不同,海外留學生兼具“外國人”和“學生”雙重身份。而文化與教育對教育有著極磊影響。一方面文化會影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反過來教育體現文化。老師的教學行為、課堂組織方式和學習風格無不受到文化的制約,這些跨文化差異會給來自不同文化的師生交流及教學過程帶來挑戰。1960年奧伯格 ( K. Oberg) 首次提出了“文化沖擊” ( culture shock) 的概念,將其定義為 “文化沖擊是因為人們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會交往符號和 標志所導致的一種精神憂慮?!倍硪幻逃龑W者吉爾伯特 ( Sarah Gibert) 認為,學術文化休克 ( academic culture shock) 是文化休克的一種,是指留學生本國與留學國高等教育上的差異而造成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迷茫、焦慮、挫折等感受,這會給海外留學生的學業帶來負面沖擊,讓他們在中國學生的圈子里走不出來,與外籍教師和同學之間的隔閡無法消除。
為克服“文化沖擊”的出現,首先國內外高校應共同努力,為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提供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開設跨文化交際類課程,促進社會文化和心理適應。并積極探索留學學生與所在國學生混合住宿和合班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多利用多元的環境學習,全方面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盡快適應留學生活。
對所留學的學校歸屬感和所在國民族認同感,對留學國文化持開放的胸襟,而非封閉的態度。這事實上是中國留學生心理適應的重要保護性因素,緩沖疏離感、排斥感對個體自尊的壓力和影響,增強對自我的積極認同和群體歸屬感。
3.4進行科學的出國前培訓出國后管理
首先在出國前要對學生開展留學國家法律制度,文化習俗、飲食事項、兌換貨幣途徑及常識、出國安全等方面的培訓,讓學生提前做好適應留學生活相關準備。二是在留學期間要及時隨時了解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態,鼓勵留學生充分用好語言環境,積極與留學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交流在提高語言交流能力的同時調整留學適應。
4.結語
帶有根深蒂固中國思維的留學生進入到全新的文化環境中,其所面臨的是國外社會、文化、學習方式、語言等各方面帶來的沖擊,不妥善處理,勢必會對學習有著負面的影響。
高職院校輸送學生赴東南亞國家留學,并不是把學生送到國外就完事,而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提高留學生適應性,實現留學的目標,需國內院校與國外合作高校通力合作、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才能夠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史笑艷.留學與跨文化能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71-73.
[2]黎史翔.門檻不高中國工薪層泰國求學[N].法制晚報,2016-07-4(A9).
[3]沈姝涵,陳奕樺.在泰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5-19
[4]林德成.赴泰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D].廣州:南理工大學,2010.
[5]王電健.中國留學生跨文化學業適應困難及應對策略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10.
[6]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2.
[7]吳文英,周紅玲,董曉梅.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實證研究: 基于北京某高校的調查[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作者簡介:寧偉(1978.3—),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