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群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在新生兒期,50%的足月兒及80%早產兒均有不同程度肉眼可見的黃疸,這與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當新生兒血中膽紅素超過5mg/dl(85.5 μmol/L),即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本文通過對新生兒黃疸的了解、護理評估與干預,希望新手媽媽們能夠盡早的對新生兒黃疸進行有效護理,促進新生兒黃疸的快速消退。
新生兒黃疸在臨床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類,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從醫學角度分析,是指新生兒從母體脫離后,由于膽紅素產生過量,肝臟功能不成熟膽紅素代謝和分泌減少,腸肝循環增加等特點,都是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直接導致嬰兒的皮膚經歷一個肉眼可見的黃染過程,一般情況下,足月兒在出生后4-5天后黃疸會達到高峰期,早產兒則為5-7天。特點為新生兒皮膚呈現出淺黃色,輕者僅表現在面頸部,重者可延及軀干、四肢和鞏膜,糞便顏色黃,尿液顏色黃可成茶色。通常情況下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完全消退的時間為足月兒一般不超過兩周,而早產兒可能延遲至3-4周或者更久。在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臨床癥狀,肝功能正常時,黃疸屬于正常的現象,并且不會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是也需要密切的觀察和監測。
有些黃疸是可以慢慢消退的,但是有些黃疸是不能等待的,那就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它是由各種病理因素引起的血清膽紅素升高出現的黃疸。病理性黃疸一般在生后24小時內,肉眼可見皮膚明顯黃染,當經皮膽紅素值足月兒>6mg/dl,早產兒>8mg/dl;出生后48小時內,足月兒>9mg/dl,早產兒>12mg/dl;出生72小時及以后,足月兒>12.9mg/dl,早產兒>15mg/dl;血清結合膽紅素>1.5mg/dl;血清膽紅素每日上升>5mg/dl(計量單位mg/dl 與μmol/L 的換算關系為1mg/dl=17.1μmol/L)。
既然病理性黃疸是不能等待的,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非感染性因素包括:新生兒溶血病,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
2.感染性因素包括: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細胞受損傷,使肝臟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黃疸加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感染性黃疸中大約2%-4%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會出現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又分為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和遲發型母乳性黃疸。兩者的發生原因和發生時間不同。早發型主要是由于新生兒攝入不足、胎便延遲等引起。發生時間一般為生后的前幾天,持續時間大約在10天左右。這類黃疸一般通過增加母乳喂養量及頻率可緩解。遲發型黃疸其主要原因是母乳中的 β 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增高而導致腸肝循環增加有關。一般發生在生后7天左右發生,持續時間大約3周到3個月。
非感染性黃疸中較為嚴重的是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新生兒溶血是指母嬰血型不合,系孕婦與胎兒之間因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兒或新生兒發生溶血癥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臨床常見類型有Rh母兒血型不合及ABO母兒血型不合,我國主要以ABO血型不合為主,約占新生兒溶血的96%,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型,胎兒血型為A型或B型最為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危害較大;在新生兒 ABO 溶血病在診斷和治療上“早”是關鍵,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夠防止新生兒發生黃疸疾病,減少換血的可能性。
感染性因素中的新生兒高結合膽紅素血癥:主要原因是血中以結合膽紅素增多為主,膽紅素排泄異常所致,肝細胞對膽紅素排泄功能障礙,膽管排泄膽紅素障礙。以嬰兒肝炎綜合征最為常見,另有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癥、果糖不耐受等,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膽汁粘稠綜合征。在臨床上黃疸出現較遲,但呈進行性,黃疸由淡黃逐漸轉深黃或者黃綠色。新生兒可因皮膚瘙癢而煩躁,可能有肝脾大、肝功能損害,大便呈淡黃色或陶土色,多見于晚期新生兒及小嬰兒。因高結合膽紅素血癥為直接膽紅素升高,光照療法不能改善癥狀,相反可能會引起青銅癥。
上述幾種類型的新生兒黃疸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引起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開始表現為黃疸明顯加重,肌張力減低、嗜睡、尖聲哭、吮吸差。如治療不及時繼而出現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激惹、發熱、驚厥等嚴重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癲癇等問題。因此新生兒出現黃疸時,我們應慎重,出現肉眼可見的皮膚黃染時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及時發現新生兒黃疸呢?首先應注意觀察皮膚色澤、黃染部位、出現時間、范圍、程度變化,密切觀察嬰兒的精神狀態、哭聲、吮吸力、肌張力,并定時到醫院監測新生兒經皮膽紅素和血清膽紅素,從而對“黃疸”做出及時、正確的評估,以進行早期的診斷和干預使新生兒黃疸的處理更加合理、有效。
怎樣有效的護理新生兒黃疸呢?面對新生兒黃疸新手爸媽要做到心中有數,臨危不亂,畢竟這也是大多數新生兒可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
1.新生兒出生后應盡早頻繁有效吸吮母乳,促進胎便的排出。
2.合理喂養,保證新生兒每天的攝入量。
3.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顏色及量。
4.科學做月子,室內保證光線充足,開窗通風換氣,便于觀察新生兒的面色,和進行適當的陽光照射,通過利用自然光線照射,能夠促進新生兒的黃疸消退。
5.撫觸護理,通過對新生兒皮膚撫觸能增加新生兒食欲,加速腸道正常菌群生長,減少肝腸循環。
6.如果新生兒面色,四肢,鞏膜看起來越來越黃,精神欠佳,吃奶差,肌張力增高或減低則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