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明確指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同年,教育部隨后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12年,教育部在進一步科學地指導和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認真總結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這些重要的措施,為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進一步維護和增進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力開展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而具體目標主要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豐富而復雜,實際開展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特別是要與學生當前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共同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1、生活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
人格輔導,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工作,主要包括情緒輔導、社交輔導、休閑輔導、日常生活輔導、性問題輔導等。
2、學習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
幫助學生解決愿不愿學,能不能學,會不會學的問題,主要是學習態度、學習智能和學習方法的輔導。此外,還包括考試心理輔導等。
3、升學和擇業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
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專業和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了解工作特性,獲得有關就業、社會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了解國家就業政策,讓學生掌握擇業決策的技巧,正確處理個人專業、職業興趣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
4、注重分階段進行教育
由于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個體,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循序漸進。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
小學階段重在:幫助學生認識班級、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和基本規則;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各種活動中悅納自己;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樹立早期職業發展目標;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著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階段: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掌握學習策略,積極應對考試壓力,克服考試焦慮;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運用多種方式和途徑,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來進行:
1、全面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和融合到整個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育、教育活動、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徑。
2、課程開設
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是學校開展這項工作的保障。重在通過活動課、團隊活動等形式開展,對年齡較小的青少年兒童,還可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競賽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并建設心理輔導室
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是達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建立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配備相應數量的專兼職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可以對少數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輔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恢復心理健康,增強心理素質。除此之外,通過心理測量和調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掌握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提高心理咨詢與輔導的效果。
4、建立家校溝通渠道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5、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條件的學校,應該要加強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共文化機構、街道社區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等的聯系和合作,組織開展各種有益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最后,引用東北師范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劉曉明教授的話:“有效心理關系是管理發揮作用的媒介,這是我們應有的教育態度;心理調適是提升管理效能的有效策略,這是我們應學會的教育方法;價值尊重是強化教育引導功能的保證,這才是我們的教育過程。”怎樣使更多的教師學會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貫徹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論綱[J].教育發展研究,2001.3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教育部文件).
[3]張國蘋.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走向[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4]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1.7.
[5]姚本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傾向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00.4.
[6]經衛國,姚本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原則及途徑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