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鳴
摘要:實施校內教育均衡,是實現教育均衡的最前沿最基礎的陣地。學校要立足于讓學生人格均衡、素養均衡、因材施教,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教育? 均衡? 發展
實現教育均衡,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但是沒有校內教育均衡的實施,無論國家政府有多大的投入,采取多少有力措施進行推進,還是不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從學校層面上說,實施校內教育均衡,是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最前沿最基礎的陣地。
一、人格均衡――讓愛的陽光照耀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的強調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的核心是尊重,人格上的尊重。因此,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必須“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提升每一位學生,成就每一位學生”,這才是均衡教育。客觀上學生中存在一批弱勢群體,這些弱勢學生總是有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有如品德弱勢的,有學習能力弱勢的,由家庭弱勢的等等。而這些常常被我們的學校、教師所忽視甚至漠視。我們的教育愛的陽光應該首先灑向這些學生。給予這些弱勢學生以更多的關注和關愛,體現教育的公平。
這些學生的弱勢因素的存在,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長期以往,有些學生的人格就會出現偏差。所以,尊重人格,實施人格均衡。尊重學生人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做到嚴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自我超越。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實施人格平等和均衡。那么我們的學校和老師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凸現人本的教育理想。做到以學生為本,就必須認識到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對象,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他們具有獨立人格。作為教師,因處處從學生的特點出發,事事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研究他們,了解他們,并引導他們實現自我。
2.彰顯公正的教育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對他們的習慣、興趣、愛好、性格、心理狀態等作出客觀公正的評估,給學生以尊重和關愛。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心目中的好學生身上。要一視同仁,精心呵護與引導。
3.突出鼓勵的教育原則。善于發現,更要善于鼓勵每一個學生最大化的發展,是實施教育公正的初衷也是目標。在教學中、班級事務的決策上,師生共同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即使學生的見解有偏頗,也應耐心的啟發誘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忌批評、斥責。教師和學生對話,要以肯定學生的優點為先、為主,讓學生在激勵中顯示自我,實現自我;觸及缺點、錯誤,要讓學生多作自我剖析;出現歧見,要允許學生爭辯;出現對抗要做冷處理,善于等待。
二、素養均衡――讓學生真正同處一片藍天下
教師的專業素養的均衡,是實現學校均衡發展的關鍵。教育專業素養均衡了,學生就真的同處一片藍天下接受教育的陽光雨露,健康茁壯成長。學校教師的不平衡主要存在于學校的班級之間、年級之間、學科之間、同一學科之間,表現為師德差異、專業素養水平的差異及教師個體身體狀態的差異。要實現師資的均衡,必須打造一支結構均衡的、合理的、高質的、有特色的教師隊伍。學校要做的就是通過校本研訓等途徑來實現教師的師德修養和專業能力均衡的目標。
1.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是實現校內教育均衡的基本保障。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途徑和方法很多。如開展師德教育論壇活動,有知情意行入手,特別是用身邊人的先進事跡感染教師;又如開展專題教育系列活動,從細節入手,促進就是關注每一位學生;再如開展依法執教評比活動,從規范入手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使教師努力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從而規范執教;還可以通過專家講座等形式,使每一位教師不斷對照自己,反思自己,解剖自我,超越自我。
2.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實現校內教育均衡的根本保證。可以從具體的學習與研究入手,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學校要構建讓教師人人參與的平臺,讓每個教師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從而達到教師的整體提高均衡發展的效果。有些學校提出的“培訓學校是給教師的最大福利”值得提倡和借鑒。應該說,教師的學習、培訓、研究、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旋律。教師培訓活動形式應該活化,可以以會代培、以學代培、以課代培、以賽代培、以研代培,還可以開展青藍工程、校際交流、參觀考察、QQ專題群等等活動。教師培訓內容應該多樣化:案例研究、教師論壇、讀書活動、集體備課、典型引路、自我反思展示、教師博客、課題帶動、校本課程開發等。特別是集體備課,開展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等應該常搞常新,不斷創新。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中提高教師把握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達到“輕負、高效、優質”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教師之間的專業化成長的均衡發展,實現每一位教師最大化的發展,為校內教育均衡奠定基礎。
三、因材施教――讓每一朵花都開得燦爛
推進校內教育的均衡發展,從學校層面來說,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的最大化的發展。但是,學生的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式、性格特質本身有很大的差異,要實現學生均衡發展,途徑很多。但是因材施教是主要途徑,因材施教可以讓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質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每一朵花都開的燦爛。
1.熟悉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礎。因材施教就必須要求教師深入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對“材”的理解是學業水平狀態,其實,這個“材”內容是豐富的。我們既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點(知識基礎掌握情況、學習態度、理解能力等),更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特長、愛好等),還要分析研究造成差異的家庭、社會、歷史的各種原因。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學生都有不同發展的潛質和發展可能,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發現它們,然后因材施教來發展它們。
2.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是因材施教的保證。教學內容研究的外延和內涵都豐富。但以下兩個方面是不可或缺:一是教學的深度、進度要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要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認真研究教材的內容,把書本知識賦予實際生活的內涵,做到生活化、具體化、形象化,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面對低年級學生,就要把枯燥簡單的知識趣味化,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高年級學生,則要兼以說理,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點燃他們的學習激情,激活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3.實現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新是因材施教的關鍵。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特質潛能的不同,甚或教學環境的變化,就要求我們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均衡發展。必須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正確制定切實可行教學目標和要求,把教學目標具體分解為不同層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達到不同的目的。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進行個別輔導,使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對有特長、有潛質的學生,要全力發展;對“學困生”要“開小灶”,通過耐心細致地教育,激發他們的潛能,努力使“學困生”不再“困學”,能夠主動發展,向優秀學生看齊,努力追趕。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包括進行不同的心理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發展。
實施校內教育均衡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如師資均衡搭配、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等等。推進教育均衡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學校自我必須先行,必須在現有條件下,做諸多探索和實踐,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關于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哲學思考》 陶志瓊 汪維民著
2、《學校布局調整后縣域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狀況研究》 曾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