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艷梅
摘 要:近十年以來,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在信息技術的影響與推動下,教育教學技術手段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信息化特征日益突顯。從現實課堂來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加大了課堂容量,拓寬了課堂的廣度,增加了課堂厚度,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整合
一、信息技術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義務教育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隨著教學手段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拓寬,信息技術也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中西部地區從十年前國家開始實施遠程教育項目(共三種模式,模一:光盤播放點;模二:衛星教育資源接收室;模三:計算機教室。),吹響了教學手段信息化的第一聲號角起,到現在的教學觸屏一體機的大力推行運用,讓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學手段信息化的變遷與發展。把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之后,豐富的呈現形式及內容,大大的改變了以往沉寂、單一、枯燥的課堂氛圍,注入了新鮮活力。文字、圖片、影像、動畫融為一體,可以變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形象,從聽覺、視覺、甚至是觸覺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情感體驗。趣味性、直觀性、有力地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益。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機整合,為課堂注入活力
1、優化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由于生活經驗所限,學生對寫景的文章缺乏興趣,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再也不用發愁教學寫景的文章了。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農村孩子很少有去桂林的,因此我在百度圖片上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特別是能體現山水特點的圖片),制成PPT并插入音樂,在課前播放,學生每看完圖片,如臨其境,學習興趣馬上被調動了起來,求知的欲望也隨之被點燃。
2、借助網絡搜集整理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要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要深入理解文本,可是有的課文所描述的背景,離學生現實生活十分遙遠。這時,借助網絡所具有的信息優勢,就能夠再現那個時代的實際生活場景,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寫作背景。如在教學課文《半截蠟燭》時,由于文中所講述的內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事情,學生對這方面知識了解不多,即使個別提前搜集了相關資料,認識也僅僅是片面模糊的。這時候教師播放一些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像資料,再現當時德國侵占各國的一些真實戰斗場面,對于什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學生就能一目了然,對理解課文內容也會大有幫助。
3、借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景,升華情感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必須使學生與作者達到情感共鳴。合理使用現代化遠程教育資源,適時創設情景,就可以讓學生很快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交融。教學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注釋能夠理解課文大意,但是對于這篇古文中所滲透的知音文化理解得并不透徹。這時教師就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去創設情景。根據文字配以插圖,并插入不同的背景音樂,再以故事的方式把兩人相遇成為知音到后來子期死后,伯牙摔壞琴扯斷琴弦這一過程講給學生。這樣,結合圖片,配著不同的音樂聽故事,學生就很容易與作者達到情感其鳴,體會兩人的知己情誼。在接下來的朗讀中,也會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聲情并茂地朗讀。
4、巧用多媒體課件,增強學生的識字欲望
在小學低段教學中,識字寫字是重點。老師必須想著法的讓孩子去學習生字,自從有了信息技術,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設置一些有意思的游戲或運用字理教學,幫助學生學習生字。
(1)氣球飛了
屏幕上出現很多漂亮的氣球,每個氣球上帶有要學習的生字或詞語。規則是只要學生讀對了氣球上的生字或詞語,氣球就會飛上去,如果讀錯了,氣球就不會有變化。
(2)種種子
PPT上出示帶有一排生字拼音的花盆,下面是種子,每一粒種子上都有一個生字寶寶,讓學生去找對應的種子,如果找對了,這粒種子就被種到花盆里了,如果找錯了,種子的下面就會出現一個哭臉。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輔助作用,讓生活走進課堂,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樂于探索的精神。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課時,那年恰逢南方遭遇旱災,桂林山水也失去了往日的秀美,特別是水,幾近干涸。在課堂即將收尾時,老師出示遭遇干旱影響的桂林山水圖片,讓學生展開討論,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人間圣地,如今卻變成了這樣,我們要怎樣做才能使桂林山水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樣課堂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更有教育內涵,才是真實有效的課堂,才是生動而有靈性的課堂。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增加了課堂密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怎樣才能讓課堂的時間更充分、有效的被利用?這是每一個老師都在深思的問題。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只有短短的40分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對于生字教學、知識點的強化教學,只能通過老師的書寫來完成,這就占去了大量的時間。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把生字或重點的知識呈現在PPT上,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加大了課堂的容量,延伸了課堂的厚度,側重于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閱讀水平的訓練,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而隨著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創設豐富有效的學習情境,這種集多種感官為一體的刺激,就可以喚醒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有所創新。如在古詩詞教學中,課后老師總會給學生出一道題——編寫故事。如果學生在課上沒有對文字畫面的感知,就很難去想象創造,能寫出來的也僅僅是對古詩大意的陳述。有了信息技術作輔助,這就容易多了。教師課前搜集一些與古詩詞相關的圖片,在教學中將文字與畫面相接合,對應詩句來看,一是促進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二是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形象,這樣在練筆時,學生動起筆來就容易多了。
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把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了課堂容量,拓寬了課堂的廣度,增加了課堂的厚度,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使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處理好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切記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學過程的實施者,要始終記住,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任何課堂上都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它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想使自己的課堂更加靈動、有效,就必須讀懂文本,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才能使我們的小語課堂匠心獨具,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教育部.課程性質(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1卷,2011年,P4。
教育部.課程目標與內容第三學段(5—6年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1卷,2011年,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