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昌
摘要: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拳種流派眾多,分布于大江南北,北有少林,南有武當,全國武術之鄉也不下50個之多,這就是中國幾千年歷史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正因為武術的分布廣泛對今天的武術訓練基地布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將從武術的分布情況來探討當今我國武術運動訓練的基地布局及其特點,從而了解我國武術運動訓練的基地布局,方便武術的交流,促進武術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基地布局;武術訓練;武術之鄉
中國武術的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分布廣泛,有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湖北的武當山、四川的峨眉山、福建的南少林、廣東的佛山以及河北的滄州等等,都是有名的武術發源地,他們對武術的傳承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對中國武術的訓練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我國重要的武術訓練基地。就此我們探討一下中國武術訓練基地的布局與特點。
一,武術訓練的基地布局
武術訓練基地最受歡迎的應該是河南的嵩山少林寺、湖北的武當山,因為在歷史上一直流傳著“北宗少林,南尊武當”這一說法。河南也因嵩山少林寺的存在而大興武術,特別是在李連杰的第一部電影《少林寺》的上演,使武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很多國家風靡一時。在那個時期,河南的武術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培養了很多武術運動員。現在在武當山也同樣可以發現如武當山道教武術院、武當山傳統武術館、武當山武術學院、武當山精武學校等等習武基地。
二,武術訓練的基地布局特點
2.1?武術訓練基地分布受歷史上的軍事影響很大
武術與軍事的聯系從古至今都是無法割斷的,武術的發展增強了古代戰爭的戰斗力,而古代的戰爭也促進了武術的不斷發展,它們本身就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進入氏族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萌發,原始戰爭日益頻繁起來,人與獸斗爭的工具和技能開始轉化為人與人斗爭的工具和技能了。中國武術也開始脫離生產活動而在適應原始戰爭的需要下逐步轉化為獨立的社會活動。過去的生產工具轉化為人們互相廝殺的武器,生產技能也隨之轉化為軍事武藝。同時,原始戰爭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器械制作及技術的發生、發展,對徒手的擒、拿、摔、打等戰斗技能的產生也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河北滄州的武術基地就有著這樣的歷史特色。滄州武林,根深葉茂;滄州武杰,名揚八方;滄州武術,遍及華夏,遠涉亞、歐、美、非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何河北滄州的武術有如此盛譽?滄州武術又是如何發展呢而來的呢?滄州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由于地理、歷史條件關系,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今滄州“武術之鄉”,含滄州市所轄縣、市。歷史上人民為了反對封建盤剝和壓榨,滄州民間武風益盛。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后,滄州武術得以復興與發展。
2.2?武術訓練基地的分布與武術的健身養身功能是互相吻合的
從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河南嵩山、湖北武當山、四川峨眉山等可以看出他們的發展環境都是遠離世事和戰火的山林。他們的共同特征是:空氣清晰、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環境優雅。由此可以看出,武術并不能獨自發揮它的健身養身功能,它必須與所處的環境相結合來發揮它的健身養身功能。因為從古至今中國武術都是強調陰陽協調、天人合一,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武當武術以內家拳為主,講究的是健身養身。而談及武當山武術,張三豐所創的太極拳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太極拳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倡導自然的拳種,其核心就是順應自然,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尋求科學健身和自我防御,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武當山景色優美,空氣清晰,遠離世事,讓人心曠神怡,太極的健身養身功能與武當山的自然景觀相互融合,更好的發揮了太極的健身養身功能。心態自然、松靜自然、心靜體松、拳法自然、呼吸自然、親近自然這是武當太極所追求的修為境界。試問每天在如此輕松自如、安閑幽靜的環境里習武又怎么可能不健身養身呢?
2.3?武術訓練基地逐漸步入高校
武術發展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多年的時間里,武術訓練基地布局的最大特點就是武術訓練已經成為很多學校的重要課程之一,如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等。
2.3.1 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
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國家體委直屬體育院校武術專業系科之一,國家體委直屬重點學科,具有武術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的第一批科研基地,創建于1958年8月,曾稱為體操武術系、武術部,1986年夏更名為武術系。近年來,該系代表隊在參加全國和國際武術套路、武術散手、太極拳、跆拳道比賽中,共獲個人冠軍39人次。1988、1989年獲全國武術錦標賽套路比賽甲組女子團體冠軍、男子團體第3名。90級學生陳超獲全國南北武術擂臺賽第一個武狀元稱號。
2.3.2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淵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動性游戲教研室。那個時候的本科教育就開設了武術課程,1978年開始招收武術碩士研究生,1991年成立了武術系,1998年獲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在保留系級建制的基礎上更名為武術學院。國家體育總局將“全國武術散打高級教練員崗位培訓基地”、“全國武術館校人才培訓基地”、“全國青少年武術散打運動員培訓基地”、“中國龍獅協會科研基地”設在武漢體育學院。
2.3.3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原名武術水上系,組建于1958年,系主任為南拳王周士彬教授。1988年7月,上海體育學院按武術項目劃分系部,重新組建了武術系,除武術專業外,還包括重競技和游泳專業,系主任先后為王锫錕教授和邱丕相教授。2002年9月,根據學員辦學思路,原重競技和游泳專業分別規劃競技體育系和體育教育系。武術系現有武術教研室、技擊教研室、民族傳統理論研究中心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心組成。1998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我系設立武術科研基地。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在我系建立中國龍獅運動科研中心。同年上海市教委在我系設立上海大學生武術藝術實踐基地。2005年我院民族傳統體育學科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我院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正在努力爭取成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
當然,除了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以外,還有很多的體育學院也同樣有武術訓練基地,如成都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等等。另外,全國很多師范類學校在武術方面也著很大的發展。
三,小結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蘊含著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國的寶貴遺產。作為華夏子弟應繼承好、發展好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使武術走進奧運,走向全世界,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繼承和發展武術,武術訓練基地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單有武術訓練基地還遠遠不夠。從以上分析的武術訓練基地特點來看,應該結合傳統的武術訓練基地與高校武術訓練基地二者的優點,做好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促進武術訓練的更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