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萍
摘要:高效課堂強調的是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基礎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可以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自身更加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那么在實際開展信息技術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才能夠落實高效課堂的構建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多元策略
一、做好備課準備
備課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起始環節,教師備課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對學生講解信息技術知識前,教師也應當做好備課工作,從而讓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更有方向,教學的流程更有順序。
例如,在《獲取與處理文字素材》這節課中,教師先對班級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生最近的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狀態等進行分析,并將其作為備課的基礎;隨后,教師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指出“讓學生掌握獲取文字素材的幾種方法,認識文字素材的幾種常見規格”等,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緊接著,教師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中的內容指向學生在課堂中將會發生的某種變化,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細化設計,能夠作為教學活動和教學策略開展的依據;最后,教師針對上述分析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活動的安排,使《獲取與處理文字素材》這節課的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講解中,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備課,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利用問題導學
在傳統意義上,問題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的工具,教師能夠利用問題的形式,檢驗學生對基礎信息技術知識的認知效果,從而基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反饋,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為了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為學生指出自主學習的方向,從而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實現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自主分析。
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問題為媒介,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課本中的安排來看,本節課開展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制作幻燈片的基本步驟和要求,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在進行幻燈片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什么是模板?它的作用是什么?”“在進行幻燈片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如何插入圖片、聲音呢?”等問題,為學生進行本節課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指明方向,促進學生在解決上述問題后,完成對《制作演示文稿》這節課知識的自主學習。
不難看出,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基于教學的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自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成高效信息技術課堂。
三、開展合作活動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也開始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課堂之中,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但是,在傳統形式下,教師往往按照座位相近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以至于制約了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構建。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彰顯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價值,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實況,進行組員的優化安排。
例如,在《網絡安全法規》的教學中,為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同,進行組員的安排。首先,教師針對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知素養不同,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之后,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呈現差異化的差距。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開展學習活動,并讓小組中信息技術素養較高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和輔助,促進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對《網絡安全法規》這節課中知識的認知效果。
總而言之,做好備課工作、利用問題導學,以及開展合作活動等,都能夠有效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但是,這些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開始實現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當做繼續弱化自身的存在,不斷創新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手段,并應用在課堂中,促進教學經驗的積累,從而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化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導入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27-128.
[2]曹宏.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學周刊,2019(27):70.
[3]李婷婷.淺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有效提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