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華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是加強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培養和樹立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初中歷史學生的課堂教學中,應將道德和人文價值觀融入教科書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人文素質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人文教育的環境和氛圍,通過歷史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價值是突出人的作用,強調人在改造社會和歷史文明進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其歷史文化的積累下,對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對新時期初中歷史課的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本論文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從人文角度出發,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人文價值和教學實踐的創新,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還針對初中中學歷史教學實踐創新,提高初中生歷史學習實踐和教學水平的做出一定的嘗試。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認為價值 課堂教學
歷史文化史往往反映了過去時期的國家發展情況和文化底蘊,顯示了過去與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某種聯系。閱讀歷史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正如俗話所說,“閱讀歷史可以是明智的”,“前者的錯誤可以跟隨后者的錯誤”。因此,在初中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提高初中生對民族過去的認識方面,我認為在初中歷史教育中,人文價值的引入對初中生的起著重要改善作用。本文將討論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學任務和實踐三個層面的作用。
一、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人文價值的現實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地體現了人類社會科學文化發展的繼承性,增強了學生對歷史演進規律的認識,即歷史演進的批判繼承。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遺產,并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對其進行批判性總結。”我們今天的發展只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相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也是在繼承傳統歷史的前提下。我們要正確對待歷史文化,繼承和總結珍貴的歷史遺產。這也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精髓。在歷史教學中,要大力弘揚歷史文化所蘊含的優秀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愛國情懷,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豐富學生思想感情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小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此外,學習歷史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從歷史背景、時間價值的意義,不同角度的看歷史的成敗,如發散思維的邏輯,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想象思維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
二、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任務
在確定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人文價值的教學任務時,首要的解決方案是中學歷史教育的歸屬,這是一種歷史研究形式或歷史應用形式,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歷史研究是歷史演變研究過程中歷史現象的最大追求。歷史的應用是歷史學家在人類歷史的系統性安排的基礎上,根據歷史的本質和意義所作出的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過程。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僅是一個有限的時間,它蘊含著更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時間。我們可以在無限的歷史中,找尋自我的生命的價值,體驗不一樣的自我,從中得到升華。從歷史學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作品的嚴謹性、細致性和復雜性。但在中學的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遠遠達不到這種程度,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為研究人類社會歷史演變,而是要學會應用歷史,只有在初中的教育過程中,積累更多的歷史知識,才能對學生的價值觀和對情感的態度有著更好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的解決方式。
三、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教學思考
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人們尋求社會化的一種方式,也是人們實現自我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步過程。由于人們社會生活的復雜而全面的特征,實際問題往往不能通過某一學科的單一專業知識來解決。人才需求的綜合特征是現代教育和課程設計更加全面。歷史本身與各種邊緣學科密切相關,這些學科的發展軌跡是一種歷史形態。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有必要深入探討上述歷史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為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創造條件。例如,在哲學,政治,法律和經濟學中,與歷史,政治,經濟,哲學和某一時期的法律密切相關,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歷史情境。此外,人文教育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歷史主要描述人類社會的過去,但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時間維度的統一,過去形成的歷史思維方式在人類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預測中起著重要作用。歷史思維方式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人類社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人類社會的發展缺乏歷史教育的基礎,就不會有可持續的社會穩定和進步。正如一句中國諺語所說,“要了解自己的方式,首先必須創造歷史。”只有當各國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才能進一步發展和平,友好和合作的關系。中國歷史有許多文化內涵,包括儒家文化,它在人民的個人成長和進步以及國家的繁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對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提出了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要求它積極地結合人文價值觀,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和探索歷史學科中的人文知識,從而影響和塑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我們應當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根據最新的指導,不斷的改善教學模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從而引導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學習了解社會生活的歷史和基本結構,建立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建立更積極的人格素質。同時,在我國不斷的發展中,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因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使得人們的歷史內涵不斷得到提高,培養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可以不斷的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旺堯. 初中歷史校本練習開發的實踐研究[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5):100-100.
[2]葉翔.關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任務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2009(10)
[3]趙宗海.對中學歷史教育價值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