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燕
摘要:小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階段,是學生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而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育人養德的重要學科,對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問題,廣受大家的關注和熱議,因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實踐教學經驗,對小學道德與法制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學觀念;教學手法
隨著小學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小學基礎品德教育的重要學科,如何開展有效的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是廣大學科教師的難題,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轉變觀念、豐富教學以及聯系實際三個方面出發,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進行分析探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正確引導學生成長方向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論性的灌輸,獨自一人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疏忽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管控,而學生在臺下被動的接受知識,再加上沉悶的課堂環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也沒有真正理解學科內涵,進而阻礙了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健康成長,因此,在新時代的教學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把握學生心理特點,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性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加深學生對學科的學習理解,從而達到有效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這些是大家的”的教學中,我在導入新課前引導學生回想身邊公園的警示牌都有哪些內容,學生立即展開回想:愛護公物、不要踩踏、文明游園等,產生公物的概念,接下來我對公物的定義向學生說明,引出新知,然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學校的公物有哪些嗎?學生積極的回答我的問題:電腦、課桌、垃圾桶等,通過大家積極踴躍的發言,帶出了許多校園公共設施,隨即向學生提出另一個問題:我們身邊這么多便利的公共設施,那我們應該怎么保護它們呢?幫助學生總結出:學校里的公共設施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防止公共設施的損壞,要愛護他們。通過身邊公共設施的導入,引導學生形成愛護公物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
二、豐富教學手法,提升學生自身行為素質
小學生正處于心智發育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同時認知能力和品德修養也在逐步成長,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大綱要求創新教學手法,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并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案例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提升學生自身素質發展。
例如:在“我們小聲點”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根據具體環境來調節自己的聲音大小,初步養成文明的說話習慣,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意識,我運用視頻短片,引導學生展開接下來的教學。在視頻短片中,有的人在公交車上大聲的喧鬧聊天,有的人在圖書館中接打電話,有的人在醫院病房中與醫生吵鬧等等,通過短片的播放,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不文明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觀看完畢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覺得這些行為文明嗎?我們應當怎么做?學生對剛才的不文明現象感到可恥,積極的舉手點明這些不文明現象:公交車上不應大聲喧鬧,圖書館中應保持手機靜音不能隨意接打電話,在醫院病房中要保持安靜。利用多媒體視頻的播放,調動學生課堂注意力,通過直觀的畫面告訴學生不文明的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緊密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學科,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行為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貼實際生活,靈活運用生活事例,讓學生感受學科與實際的緊密聯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方式,培養學生生活實踐能力。
例如:在“多樣的交通和通信”的教學中,我利用自己的生活事例引出今天的教學。我說:同學們,你們平常是怎么從家到學校的?你們猜猜,我是通過哪種方式來到的學校呢?通過簡單的日常來往問答,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對交通方式、特點及交通工具的變化進行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多樣化交通的認識,最后,我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采用問卷調查、親身體驗的方式,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優劣性,讓學生在實踐調查中,感受交通工具的多樣性,促進對交通方式的理解,讓學生合理選擇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同時,還安排學生向長輩詢問的方式,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近些年交通的發展變化,感受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快速,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把握學生心理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方向,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品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時,一堂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相互分享,在今后的教學任務中,我會不斷積累實踐教學經驗,為學生不斷發展的未來提供方向。
參考文獻
[1]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6):49-49.
[2]林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