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洋洋
摘 要:奩產,即女方嫁妝,是女方家為新婚夫妻提供的財物,隨女子嫁到夫家。根據具體情況,宋代婦女對奩產的權利有所不同,本文試以寡妻為中心考察宋代婦女奩產權,這對于了解宋代女性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宋代;奩產權;婦女
《宋刑統》明確規定:“諸應分田宅者,及財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1]妻財即奩產獨立于夫家其他財產,不在分家范圍內,屬妻子和丈夫建立的小家庭私有。“在法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又法婦人財產,并同夫為主,”用奩產等物置辦的家產,亦僅屬于夫與妻所組成的小家庭特有,且以夫為主。那妻子在丈夫去世后將怎樣處置這份“同夫為主”的奩產呢?宋代對此并沒有明確法規,只能在個別案件中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分析。
一、守節
妻子在丈夫去世后為夫守節,不再出嫁,就能替代亡夫地位成為小家庭的家長,并承擔亡夫所有義務,“有夫死子幼,而能教養其子,敦睦內外姻親,料理家務,”[2]即教養子女、敦睦姻親、料理家事、照顧老人等。作為回報,妻在守節時就獲得了對亡夫遺產(包括奩產)的繼管權。
有子守節寡妻擁有對奩產的處置權。《宋刑統》規定“兄弟之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法主體,則諸子均分”,如有子,其子才是亡夫財產的合法繼承人,并不是寡妻本人。但在宋代現實社會,這種律法并沒有真正實現。丈夫去世后,寡妻成為小家庭家長,法律意義上雖規定子可繼父財,但他只是名義繼承,并未在真正意義上繼承,家產還掌握在寡妻手中。“凡是同居之內,必有尊長,尊長在,子孫無所自專。若卑幼不由尊長,私輒用當家財物者,十匹答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如子擅自處置家財,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可見,寡妻作為家庭中的尊長,對奩產和其他家產有很大處置權。
守節寡妻即使無子,亦可承分夫家舊產,“寡妻妾無男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3]宋代法律規定夫死后財產由其子繼承,并非由寡妻繼承,除非夫婦二人無子,寡妻才能繼承亡夫遺產。[4]無子守節寡妻可繼承包括奩產在內的全部夫家財產,但不能隨意處置,“諸寡婦如無子孫,擅典賣田宅者杖一百,業還主,錢主、牙保知情與同罪。”[5]
可見,寡妻守節,不論是否有子,都能繼承包括奩產在內的所有夫家財產,即享有嫁妝奩產的所有處置權。
二、歸宗
婦女在丈夫去世后返回娘家居住,即為歸宗。宋代并沒有明確法規規定寡妻是否可以在丈夫去世后攜帶奩產回娘家,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
無子寡妻可以將奩產帶回娘家。《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收錄了一個和歸宗女奩產有關的案件。阿張在丈夫吳子順、獨子吳昇去世后“留得自隨奩田十余種”回娘家養老,夫家族人吳辰欲強占奩產,將阿張訟于官府。最終“吳氏房親尊長吳君用”證明“所余田是張氏自隨田,非吳氏之產也。”[6]官府判決,喪葬后從阿張夫族中選子為承嗣人,繼承阿張剩余奩產。可見無子繼承時,寡妻可自由處置奩產,并允許將奩產帶回娘家,但寡妻去死后,這部分財產還是被夫族繼承。
但有子時,寡妻不能隨意處置奩產。“陳氏之為徐孟彝之妻,……況有女三人,有男一人,攜之以歸其父之家猶不可,況棄之而去,……父給田而予之嫁,是為徐氏之田矣。夫置田而以裝奩為名,是亦徐氏之田也,陳氏豈得而有之。使徐氏無子,則陳氏取其田,以為己有可也,況有子四人,則自當以田分其諸子,豈得取其田而棄諸子乎? ”[7]南宋徐孟彝之妻陳氏在夫亡后回娘家居住,卻將三女一子留在夫家,還帶走了200畝奩田,被夫家告上官府。判官黃榦認為應“押陳氏歸徐家”,寡妻有子就不能隨意處置奩產,但他也公開承認“使徐氏無子,則陳氏取其田,以為己有可也”,寡妻在沒有子女的情況下允許將奩產帶回娘家。
可見在有子女的情形下,包括奩產在內的夫產應由子女繼承,寡妻無權攜奩產回歸娘家,但若沒有子女則可將全部奩產帶回娘家。
三、改嫁
丈夫去世后,很多寡妻改嫁時不但會帶走奩產,還會帶走用嫁資置辦的資產,“作妻名置產,身死而妻改嫁,舉以自隨者亦多矣。”但針對具體情況亦有所不同。
寡妻攜子改嫁可帶走所有奩產。寡妻如有子并承分夫產后,攜子改嫁,可以將奩產在內的所有前夫舊產全部帶走,等寡妻帶走的亡夫之子長大成人,將會由他繼承這部分財產。
也有些婦女會在丈夫去世后棄子改嫁。《夷堅志補》記載了一個鬼委托山庵住宿客人代自己訴訟妻子的故事。“我不幸去世,未期年,妻即改嫁,凡箱篋貨財,田廬契券,席卷而去。一九歲兒,棄之不顧,使饑寒伶仃,流與乞丐。”[8]這位有子寡妻在夫亡后棄子改嫁,并將亡夫家財席卷而去作為再嫁奩產,結果被亡夫在陰間訴訟,可見寡婦棄子改嫁也能帶走包括奩產在內的所有亡夫遺產。《夷堅甲志》還記錄了另一則類似故事,陸氏在丈夫去世后不久就拋棄親生子女,“才釋服,盡些其資適蘇州曾工曹”,亡夫鄭某在陰間控訴陸氏“遺棄我之田疇,移資財而別戶。不恤我之有子,”最后,陸氏“嘆恨不意,三日而亡。”[9]陸氏在丈夫喪期未除時就拋棄幼子另嫁他人,并將夫家資產席卷一空,最終收到懲罰。這種棄子攜奩產和前夫遺產改嫁的現象在宋代雖然存在,但拋棄子女的行為會受到訴訟與譴責。
寡妻在有繼子的情況下改嫁,亦可帶走全部隨嫁奩產。王氏在丈夫吳貢士去世后攜產改嫁,“續置田產,所立契券,乃盡作王氏妝奩,……王氏席卷于上,汝求(繼子)破壞于下,……王氏盡攜囊橐再嫁,汝求傾資產妄費,貧不自支,遂致交訟,……王氏原有自隨田二十三種,以妝奩置到田四十七種,及在吳收拾囊篋,盡挈以嫁人。”[10]王氏有繼子,在夫亡后“盡攜囊橐再嫁”,繼子吳汝求對她提起訴訟,但對于“王氏原有自隨田二十三種”并沒有提出訴求,可知,王氏帶走奩產的行為并無不妥,有繼子的寡妻在改嫁時亦可以帶走自己全部的隨嫁奩產。
無子寡婦改嫁則會完全喪失對奩產的所有權。“葉氏五十七碩谷田,葉氏尚在,豈外人敢過而問。但葉氏此田,以為養老之資則可,私自典賣固不可,隨嫁亦不可,遺囑與女亦不可。”[11]宋代婦人隨嫁奩產“乃是父母給與夫家田業”,無子寡妻若要改嫁并不能將奩產隨嫁帶走。可見,無子寡妻改嫁后會完全失去對奩產所有權和處置權,有子寡妻改嫁則可將全部奩產隨嫁帶走。
綜上所述,守節寡妻不論是否有子都擁有對奩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宗婦女有子就無權攜奩產回歸娘家,無子則可將奩產帶回娘家;改嫁的無子寡妻會喪失奩產所有權和處置權,有子則可帶走全部的奩產。
參考文獻:
[1](宋)竇儀.宋刑統:卷12《戶婚律·卑幼私用財》[C].北京:中華書局,1984:197.
[2]《袁氏世范》][《袁氏世范· 睦親》,第 41 頁。
[3]《宋刑統》卷一二《戶婚律·戶絕資產》,第 519 頁。
[4]《宋刑統卷一二《戶婚律·分異財產》。
[5]《名公書判清明集》卷九《戶婚門·違法交易》,第 304 頁
[6] 《名公書判清明集》卷《利其田產自為尊長欲以親了為人后》,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58頁。
[7]諸應分田宅及財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見《唐令拾遺》,長春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55 頁。
[8]《夷堅志? 夷堅志補》(第四冊)卷十六《嵊縣山庵》,第1703頁
[9]《夷堅志? 夷堅甲志》(第一冊)卷二《陸氏負約》,第15--16頁
[10]《清明集》卷十,“子與繼母爭業”,第 365-366 頁。
[11]《名公書判清明集·戶婚·爭業下》“妻財置業不系分”條,中華書局 198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