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包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黨和國家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個體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開展農村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公共財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規為保障,使廣大農民在勞動之余,能就近享受文化服務的場所、場地;滿足不同層次文化需求的活動內容;有接受培訓、展示技藝的機會和條件;有創造文化的氛圍和環境。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對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以人為本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前提。在過去和現實的實踐中,有些地方政府把農村文化建設或是當成對農民的施舍,或是當成宣傳自己政績平臺,不愿意扎扎實實地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而是大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忽視了農民的意愿,忽視了實際的效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功能就是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必須的公共文化產品,加快推進以改裝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因此,必須以滿足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為根本,使文化活動形式與農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接受能力相適應,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實現人們之間的和諧發展。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識等有機地融入各種文化活動中,促進農民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
社會公平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準則。社會公平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會保障公平等等。總體來看,我國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要堅持社會公平原則,做到“三個公平,三個傾斜”:即城鎮和鄉村公平,盡量向鄉村傾斜;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公平,盡量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富裕農民和貧困農民公平,盡量向貧困農民傾斜。要著力于加強面向鄉村、面向欠發達地區和面向貧困農民的公共文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使農民群眾普遍得到公共文化服務。
科學發展是構建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各地政府要結合當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實事求是地進行整體規劃,量力而行地分步實施,扎扎實實地推進工作,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健康科學發展。要改變傳統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落實政策,健全制度,全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公共文化場所是農民群眾接受公共文化服務最基本的場所,只有形成一個以公有文化設施為主導、社會團體、民辦文化設施作補充的,遍及農村集鎮,合理布局、公平準入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才能實現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的。
政府主導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鍵在政府行為的到位和責任的落實。公共行政體制的本質是“公共服務”,以社會和公眾的公共需求為導向,追求公平和正義。當然,政府提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并不是要求政府將公共文化產品全部包下來,而是屬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服務,超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可以通過文化市場獲得。根據國外的實踐經驗和我國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政府對農民的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政府免費直接提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二是政府全額出資購買農村文化服務,三是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給予適當獎勵。
社會參與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條件。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各級政府應該加強領導,工業應反哺農業,城市要支持農村;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個人都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關心、支持、參與新農村文化建設。只有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才能有力地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向前發展。一定要盤活農村現有文化資源,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共謀發展思路、共興農村經濟、共辦公益事業、共推設施建設、共育文明鄉風。文化行政部門要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換,大力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農民電影放映隊、文化中心戶以及其他民間文藝服務團隊,采取民辦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民辦文化開展多種面向農村、面向社區的文化經營活動,真正發揮人民群眾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體制創新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要按照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試點先行,逐步推開,深化縣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勞動、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內部改革,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全面實行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對農村文化市場,要按照普遍服務原則,運用市場準入、資格認定、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投資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絡服務等領域。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不得企業化或變相企業化,不得以拍賣、租賃等任何形式,改變其文化設施的用途;已經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要統籌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的規劃建設和綜合利用,努力做到相關設施共建共享,著力解決農村文化設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鼓勵各種文化設施采取多種方式對農民群眾開放。我國鄉鎮絕大多類村的面積都不大,居民住的相對集中,且大都經常來往、彼此熟悉。因而,在鄉鎮所在地不斷建立健全文化站、廣播站的同時,在各個村中,也可以建設“文化中心樓”,方便農民就近學習、娛樂、休閑。
隊伍建設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大量優秀人才。我國長期扎根農村,與廣大農民打成一片,積極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的農村文化工作者大約有5萬多人。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繁榮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最重的一環就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這支隊伍建設成為一支龐大的、素質較高的文化工作隊伍。一是要完善人才競爭考錄機制,今后文化部門事業單位工作崗位新增人員,應全部進入人才市場,以公開競爭方式考核錄取;二是要完善實績提拔任用機制,將工作實績作為選人用人的第一準則;三是要完善特殊人才選拔機制,不一味看文憑,真正做到將選拔人才的標準定在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適應文化工作需要上;四是要完善人才培訓機制,縣級文化行政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對現有人員一方面每年都應邀請有關專家來輔導授課,另一方面將一些有培養前途的人員送到國家、省、市文化機構組織的專業培訓班及高等院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五是要完善人員交流機制,前幾年在農村機構改革中,各地將鄉鎮文化站下放鄉鎮管理,為了穩定隊伍,各地可將鄉鎮文化站在編在崗人員工資全部上劃至縣級財政統一發放,人事調配權收回縣里管理,還應明文規定各鄉鎮不得用文化人員編制,不得將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長期借用到非文化崗位工作,從而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集聚的良性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監督評估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證。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好文化發展專項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納入領導班子任期考核指標;把農村文化發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鎮村評比體系;落實有關部門工作職責,同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做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工作。要形成一個權威的評估系統,以便政府可以依據評估的結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制,從而保證農民群眾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務、政府的撥款(投資)、社會捐助等資金得到正當合理的使用等等。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機構,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過程中,要堅持最大限度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的原則,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只有建立了群眾監督評估組織,才能真正做到“請群眾參與,讓群眾知情,由群眾評判,自覺接受監督”。
總之,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為了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具體行動。為此,要立足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狠抓落實,努力開創農村文化建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