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斌 顏鵬飛 胡星斗 門小軍
“是因為當下發生的一些社會現象,在歷史上都發生過。打擊貪污腐敗,百姓冤屈上訪,國家工程貪污,這些問題,歷朝歷代都發生過,相似度驚人地高,好像那個時代的事物改頭換面,換一套馬甲又穿越跑回來了,像是時光倒流。……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都不是現代的問題,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制度的問題,這種問題的根源都在歷史上。”①而“中國傳統文化”向題的實質是“中國制度”中權力結構層次的問題。②
為什么妮?張博士沒有正面回答問題產生的根源, 其實,用國家制度的設計及管理理論一一“權力結構論”來回答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這是因為從秦國開始,中國就建立起了樹結構體制,決定了人們在 “單通道”之上相同的運行方式、社會樹序以及 “靜態穩定性”方式等,從而便出現了各個朝代都相同的社會圖像以及更糟的人情世故。特別是統治階級吸取了前代體制的經驗及教訓,這就形成了人們更糟的人情世故,如柏琳所說:“《金瓶梅》寫人情世故,平時大家笑臉輕相迎,人情中盡是那些‘仁義禮智信,人與人之間那種背叛、欺騙和傾軋,不到萬不得已是看不見的,但當你看見時一切都太遲了’。”③而新中國的建立,雖然“天”變了(指社會的屬性內容變了) ,但國家制度卻與中國封建社會權力結構都同④,即都為樹結構。這表明: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還是在封建社會那一套樹結構下實踐活動。進而,人們的主流思想、意識及文化(包括價值觀等) 也都相同⑤了,人們在這類社會中的運行、行為及思路也相同。就這樣,便出現了“歷史即當下”的社會現象,而這些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即樹結構的存在。而要徹底改變這種“歷史即當下”⑥現象的出路,也只有從變革樹結構類型開始,直到(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否則,完全無用。
由書⑦知道,在樹結構體制上,只能“體現”出“農耕文明”,它是固化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文明,也是列寧認為的:“我們直到今天還沒有擺脫半亞洲式的不文明狀態”⑧(所謂半亞洲的文明狀態,就是樹結構的存在的狀態)。而只有(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才能使這“半亞洲的文明狀態”消失,而且是中國現代文明的開始。
樹結構體制在我國已存在二千多年了,在封建社社會中,統治者為了保持樹結構的純潔性,是全面禁止人們(特別是官員) 經商的,在果結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雖然沒有這些“禁止”規定,但它的權力制約條件非常嚴謹。一般說來,可以使掌握“公共權力”者不敢經商、不愿經商、或不能經商。到現在為止,中國改革,只局限于“政策性”改革,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政治體制”改革(即權力結構的類型轉換)。或者說,我們現在把保持樹結構的純潔性的那一套完全打破了,但新的“權力制約”規則沒有建立起來,即我們還差(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在現實這類“樹結構+市場經濟”的這種“四不像”體制之下,我們反而把西方社會的“壞東西”學進來了。如(把不成熟、存在很多爭議的)“轉基因”技術等,被一些懷有各種“利益打算”的“聰明人”引進國內來,并加以宣傳,堆廣。結果, 這些“人”謀私利的目的算是達到了,但人民卻遭了殃,國家遭了殃。看到這些“高層次”的人,對“改革開放”都如此去理解,如此這般去做,人們還有什么“義務”去“學好”呢?!這就是現實中國人以“聰明為榮”,而西方人則以“誠信為榮”的根本原因(在我國這類“人治”社會中,“聰明”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想得到都行,而在西方“法治”社會“中,誠信”是以“法律”為底線的)。于是,宏觀上就出現了“各種無視法律的‘聰明’現象”,如文藝界的“陰陽合同”現象便是也。這樣一來,“文明素質”就嚴重下降了。“再不整治,中國道德就要崩盤了!” 怎樣整治?胡星斗教授說:“必須通往真正的市場經濟與法治民主的改革。”什么是“真正的”?就是要去掉兩千多年以來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包袱,即樹結構體制的存在,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的改革。
東西方權力結構的類型不同,決定了東西方人們文明素質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果結構體制的國家中,既不需要別人怎么說,也不需要別人怎么教,人們“天生”地從社會實踐中學會為社會公平正義合法爭取的“文化、道德、法治等方面的素質”、“依法追求公平正義的行為。”(這實質上就是制度“潛移默化”地教會了人們這樣做)。就多數人而言,權力結構(類型) 好,教出來的多數人也好,權力結構(類型)不好,教出來的多數人也難好。但在樹結構體制下,教會人們的卻幾乎是“無視法律”,只要自己想得到的就怎樣去做,以及如何求官、做官的一套方法體系。只有做到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它才是一個“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社會,一個充滿“民主、自由、法治”的社會,一個深刻去掉商鞅給我們帶來的樹結構制的禍害的社會,一個可以說真話的社會。只有此時,我國文明素質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提升,從而也從根本上解決了“歷史即當下”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⑥張宏杰:《什么改變了中國人》,麥田書社,2016年9月26日。
②⑤張潘德斌、顏鵬飛等著:《中國模式:理想形態及改革路徑》,第118~130頁:《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自權力結構的不同類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③柏琳:《我們的人情世故比〈金瓶梅〉更糟》,《文摘周報》2014年8月12日摘自《新京報》。
④潘德斌、顏鵬飛等著:《中國模式:理想形態及改革路徑》:第103~117頁:《社會同構現象的探源與“封建殘余”的根除》,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⑦潘德斌等著:《中國模式(2) :人類社會的最終統治形式》,將出版。
⑧《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77頁。
作者簡介:
潘德冰(原國家體改委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國家制度的設計及管理)
顏鵬飛(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導,2017年,被評為全國30位老年馬克思主義學者之一)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
門小軍(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