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慶蘭
摘要: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要實現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社會現狀,當前必須加大力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縮小少數民族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把教育發展放在怒江優先發展的位置。作為一個一線教師,如何實現怒江基礎教育的教育現代化水平?這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
關鍵詞:少數民族 教育現代化 基礎教育
怒江地處云南省的西北部,北與西藏相連,東和迪慶、大理、麗江相連,南面與保山相連,西與緬甸相連,國境線長449公里。全州有傈僳、白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彝族、藏族、漢族等十多個民族。人口五十多萬。怒江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教育發展不均衡,自然條件惡劣,文化基礎、經濟基礎薄弱。人們的觀念意識陳舊等諸多原因,這就給怒江邊疆民族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特殊的問題好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把發展現代化教育放在優先位置,怎樣放?怒江的教育怎么辦?這就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思考。現將我對怒江教育的思考闡述如下:
一、發展不平衡,基礎教育薄弱
1、怒江傈僳自治州境內自東向西稱云嶺,包括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擔當力卡山等。水資源有瀾滄江、怒江、獨龍江。三江四山相間排列,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高山峽谷地貌,地勢陡峭,水資源豐富。全州有亞熱帶、溫帶、寒帶立體氣候,有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怒江人口稀少而且居住分散。在過去由于山高路陡,道路不通暢,自然環境惡劣,造成學校分布點分散而不足。少數民族居住地大多在高山,山嶺重疊,平壩稀少,交通滯后,當地人與外界交往甚少。有些被大山阻隔的村莊,只能是一村一校,由于財力、物力、教師缺少等條件的限制,這些學校就連最基本的設施都配備不齊全。
2、生產力極其落后,社會發展層次較低。這由怒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比如說,怒江州貢山縣的獨龍江鄉解放前還處于原始社會,它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致使怒江長期陷于封閉狀況,城鎮民族居民聚居地教育相對完善。高寒地區教育基礎依然薄弱,這和當地的宗教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有些村小的入學率、鞏固率不能有較好的保障。怒江除了蘭坪縣有金鼎鉛鋅礦以外,沒有像樣的工業企業,水資源十分豐富,但近年來又不能開發。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譽有東方大峽谷的美稱。游客望而卻步。問及原因,那是因為怒江至今無高速公路、無飛機場、無鐵路。老、少、邊窮集于一身,等、靠、要思想嚴重。
3、州、縣、市黨委政府對教育十分重視,教育經費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20%-25%。我州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大,占全州人口的92%。由于底子薄、基礎差,辦任何事情都要等國家財政撥款才能辦成,教育經費還是嚴重不足。近年來教育經費對鄉鎮完小和鄉村小學加大了投資力度,使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軟件實施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大多數學校都蓋了新的校舍,班班通進入課堂。條件有所改善了,但我們的教學質量是否也隨之提高了呢?素質教育是否真正的體現了呢?我們的教學質量和內地發達地區相差甚遠。怒江教育的發展,要從州情出發,實事求是辦好民族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政府部門要有切實可行的宏偉規劃。
4、從怒江州少數民族教師隊伍素質看,學歷合格率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比過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我們學校為例,現在入職的都是本科生,但與全國發達地區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學歷和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缺乏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現有的教師年齡偏大,逐年退休,青黃不接形勢嚴峻。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再到今日的創新型社會思想。創新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有堅定的創新思想。不要把創新片面的理解技術,教育也要創新的,如技巧創新,一題多解,構思新穎,比這些更重要的當然是思想創新和理論創新。不斷提高教師少數民族教師隊伍的理論水平。
二.邊疆民族教育再思考
第一、必須克服經濟發展教育要讓的思想。應該把經濟建設轉移到教育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否則經濟上不去,教育更落后。教育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要振興經濟,就要提高廣大群眾干部對教育的認識,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意識。振興民族經濟,必先振興民族教育的思想,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擺在全局性的地位。
第二、“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素質的培養,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邊疆民族地區教師的數量還是質量都與內地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距,教師應該根據邊疆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開展教學,教師要切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少數民族教育的論述,根據現代化教育理念,學校要辦出學校的特色。比如近幾年來怒江州實驗小學就辦出自己的特色。不僅教學成績名列全州前茅,學校還開展了以民族特色為亮點的素質教育,按照“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展示人人有特長的要求”每周五下午有兩節活動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書法、科技創新等九大類51項興趣小組活動。發揮教師資源優勢,外聘民間藝人,把民族樂器“笛里吐、起奔、擺時”和各類民族舞蹈,納入特色課堂。讓校園成為同學們學習、成長的樂園。
第三、狠抓基礎教育,縮小地區差別,是邊疆少數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近幾年來,在黨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懷下,大多數農村學校不僅蓋了新的教學樓,學生宿舍、餐廳等硬件設施、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軟件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教師不再用原始的教學手段教學。現代教育手段走入了課堂,高寒地區也能做到使用“班班通”“電子白板”等電教設備,現代科技發達利用互聯網真正做到了教育資源共享的目標。
第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具有一定素質的勞動人才。怒江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由于缺乏高素質的勞動者,造成經濟效益低下。經濟結構、經營方式十分單一。發展經濟投入高、消耗高、效益低。教育和科技的落后,是制約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整體民族的素質,盡快讓少數民族脫貧,職業教育顯得非常重要,讓學生學會一定的技術,真正做到培養一個學生,能致富一個家庭,從而帶動地方經濟,人人受實惠,提高了農村家庭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
第五、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在邊疆少數民族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并且會長期存在,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反應到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對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辦好教育,要正確的貫徹落實好黨的宗教政策,教育和宗教分離的原則。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但也要防止宗教對教育的干擾。尤其要防止利用宗教信仰宣傳封建迷信。
總之,改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的現狀,必須首先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與內地的和諧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才能在習總書記新時代、新起點、新作為、新思想的引領下,取得怒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陳萍,石偉.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0(30):47-48.
[2]阿呷熱哈莫.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教育現代化的困境分析與應對思考——以涼山彝族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7(0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