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較早并系統(tǒng)提出各科教材教法的教育家。梁啟超信奉“趣味教育”,他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從積極的方面說,教育事業(yè)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具有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要經(jīng)常加入一些趣味,讓孩子在快樂中增長知識。本文中,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對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趣味教學這一問題談幾點個人的觀點和做法。
關鍵詞:趣味教育,趣味語言,趣味導入,趣味結尾
所謂趣味性就是讓學生最大可能在學習中享受最大的情趣。趣味教育是相對于灌輸式教育而言的,強調育教于樂,育教于情,因材施教。與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相比,趣味教育不僅把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和知識為目的,還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智能、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樂趣作為重中之重。因此趣味性教育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開展趣味性課堂實踐。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趣味性的語言、趣味性故事以及趣味性結尾來達到趣味教育的目的,下面,筆者就針對這三點進行詳細且全面的說明與描述。
一、用趣味性語言,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趣味性的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于低幼年級的孩子來說,成人的許多用語他們還無法理解,因此教師在教授知識時,需要把知識點掰開揉碎了,再用趣味化的語言講出來,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寓言兩則》中,筆者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兩個農民的故事,這兩個農民一個嫌棄禾苗長得慢,一個撿了一只兔子就想做獵人,可是卻都沒有成功,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農民和獵人兩個稱呼拉近學生和課文的關系,引發(fā)學生好奇。此外,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含義,筆者還舉了自己養(yǎng)花時的例子“老師為了讓花快快長大開花,每天澆很多水,結果把花淹死了”。學生們立刻踴躍講起自己在生活中犯過的“偃苗助長”的錯誤,比如有的學生為了讓小狗快快長大,把小狗撐死了等等,成功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例子和課文聯(lián)系起來。
又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中,筆者問學生,“有誰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啊?”學生們哈哈大笑,邊笑邊說,哪里有連媽媽都不認識的呢?筆者又告訴學生們,“有一群小蝌蚪就不認識媽媽,正在到處找媽媽呢。你們有誰知道這個故事啊?”有的學生已經(jīng)迫不急待地講起來了。筆者又啟發(fā)學生們,小魚認識媽媽嗎?小鴨子認識媽媽嗎?為什么只有小蝌蚪不認識媽媽呢?從而激發(fā)學生們找出真相的興趣。
二、用趣味性故事導入,抓住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非常愛聽故事,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語文課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故事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在課堂上依據(jù)所要講授的課文內容,積極采用趣味性故事作導引,來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整節(jié)課都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學習效果自然會更佳,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也能由此得以極大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農業(yè)的變化真大》一課中,筆者先問學生,誰會背誦《憫農》這首詩,有學生背誦后,又問大家,誰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大部分的學生只理解表面上的意思。所以筆者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了出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農民伯伯在大太陽底下,用鋤頭鋤地,鋤一小塊地要用一天的時間,可是到了秋天,只能收獲一小袋大米。但是現(xiàn)在,人們都有機器耕地,同樣一塊地,到了秋天能收獲好多好多大米。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用故事+問題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本上。
又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恐龍的滅絕》一課中,筆者先給學生們講述了大熊貓的故事:“大家都見過大熊貓,那你知不知道,大熊貓曾經(jīng)和恐龍做過鄰居呢!在很久很久以前,陸地上有恐龍也有大熊貓,可是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動物園里只能見到大熊貓,卻見不到恐龍了呢?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就知道了。”通過把學生們喜歡的大熊貓和消失的恐龍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三、用趣味性結尾,加深學生印象
在作文中,我們講究鳳頭豹尾,在課堂中我們既要重視導入,也要重視結尾,達到余音繞梁的目的。課堂結尾是對一節(jié)課的總結和回顧,如果把趣味性加入進來,則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了。所以,在講述一篇課文時,在一節(jié)課即將結束時,我們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富有樂趣的結尾,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同時,還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印象。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課本《司馬光》中,筆者在課程結束時,問學生們,“今天的課文講了什么故事?”回顧了課文后,又問學生,“如果你在公司里遇到小朋友掉進水里了該怎么辦?”有的學生說,大聲喊;有的學生說,找大人;也有的學生提議用樹枝撈起來。通過不同環(huán)境下的應變討論,讓學生們加深課文印象。
又如,在《恐龍的滅絕》一課中要求學生認識15個生字,這個生字量還是比較多的,為了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記住這些生字,筆者組織學生們進行了“開火車讀生字”的競賽游戲,讓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地起來讀生字,如果一個學生讀錯了,另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替代第一個讀下去。經(jīng)過幾輪游戲后,學生們基本上都認識了生字。最后,再請學生們把今天的課文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趣味性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并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根據(jù)小學生喜愛聲音圖畫的特點,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中通過播放音樂、懸掛圖片、播放影視片斷,以及利用多樣化的教具等方法達成趣味性教學的目的。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以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為依據(jù),來采取切之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來使小學語文課堂變得精彩有趣、豐富生動,大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濃厚興趣,充滿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動機,從而為高效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紅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之研究[J].學周刊,2018(29):63-64.
[2]任鴻玲.論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作用[J].才智,2018(26):186.
[3]陳曉真.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教學運用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