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業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喪失,對問題進行解答的時候僅僅是按照教師所教授的方法進行,缺乏創新,不能有效地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小學教師要不斷創新與優化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樹立明確的數學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興趣,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興趣;教師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與點撥,使學生具有自主探索學習的時空;關注學情,引導學生自主復習;優化教育評價方式,促進自主學習成果共享等,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數學教學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探索與發現的關注度。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有效地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受到當前數學教學長期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導致教師與學生都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和學習意識,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探究積極性受到較大的抑制。當前對數學教學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從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出來,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不斷創新與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有效性?;诖?,本文詳細分析了提高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有效性策略。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
所謂的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以自己為核心,自己獨立完成學習的目標的一種學習活動。首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們在不受外力約束和監督的情況下,積極主動的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在這種情況之下,不但能夠有效的緩解老師的教學壓力,還能夠有效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夠有效的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的,例如學習能力方面、學習基礎方面、認知水平方面以及學習興趣方面等。老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單純的采用統一的教學目標,必然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老師如果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們就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對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全面的掌控,從而更加合理的進行學習,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學生“自主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越發突顯出來。對小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行培養可以提高其責任感,從而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最終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1.樹立明確的數學學習目標。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因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并且審題與計算不認真等因素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就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找到數學學習的方向。在期中、期末檢測以后,教師要主動和學生進行談話,和學生一同總結、分析與反思上一階段的數學學習情況,并找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看到與優等生之間的差距,然后合理制定下一階段自己的數學學習計劃與目標,對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進行明確,并進一步增強競爭意識。
2.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通過相關的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想要有效的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要幫助學生們提升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此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加大對學生的鼓勵力度,要大膽進行思考,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較大的作用。對于學生較好的表現教師要給予一定的肯定與鼓勵,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得到較大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鼓勵學生進行研究與探索,有效提高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興趣
情境的創設在自主學習中是啟動環節。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其主要作用與基本功能:
第一,通過情境,可以將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進一步激活,從而在問題基礎上形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開展問題提出、分析、解決的學習活動。
第二,通過情境,進一步使學生現有的知識認知結構與問題發生聯系,使得當前的知識學習經驗對新的知識進行學習,將個體意義賦予給新知識,進而對知識結構進行重新的組建。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
自主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學習。另外,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將問題藏匿其中,這樣可以有效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更好地對數學進行學習。
(三)放手操作,使學生具有自主探索學習的時空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教學課堂才具有更多的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引導者,適當給學生提供指導。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作用。例如小學二年級的一道數學題:有5只烏龜,鴨子的數量是烏龜的5倍,鴨子比兔子多3只,兔子比小雞少9只。那么兔子和小雞各有幾只?學生在看到這種題目以后,不知道從哪里入手。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一下子將相關信息找到具有一定難度,同時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適當地給學生提供指導,大家對題目進行反復閱讀,然后用手中的小棒進行擺弄,或者通過自己喜歡的圖形畫下來。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一會兒就有了問題答案,然后踴躍地回答。為了使學生對該道題的來龍去脈有充分的理解與接受,通過課堂上自主地進行擺弄和畫畫,不知不覺將問題解決清楚。這樣一來,不僅對學生的自主動手操作能力進行了培養,還使學生學會了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突顯出來,進而使其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
(四)關注學情,引導學生自主復習
數學知識的學習具有較強的連貫性與系統性,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對舊知識進行復習。因此,教師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要對學生舊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設計有效的復習內容,從而使學生對舊知識有更好的掌握,并將其與新知識聯系起來。
例如五年級教師在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講解的時候,如果直接對例題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難以消化,并且還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因此,教師要對學生舊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然后設計復習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在復習內容中設置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復習。如你們還記得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請舉例說明;你們能寫出多少個分數?下圖涂色部分用分數怎么表示?
通過幾個簡單的小問題,讓學生對之前所學的分數知識有了較好的回憶,這樣在對新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順利完成,學生可以有較好的掌握,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突顯出來,將學生的能動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給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有效引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并且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交流與合作,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