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蘭
摘 要:圖片具有生動、具體、形象、直接的特點,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利用圖片呈現一些學生課堂上接觸不到的事物,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有助于學生形象生動地感知事物,減少學習抽象知識的困難,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果。本文通過實例說明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巧妙利用圖片,能夠達到激發興趣、建構新知、培養能力、升華情感等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科學;圖片;優化;課堂教學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的思維發展劃為四個大的階段,而小學階段正處于皮亞杰所論述的具體運演階段。小學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條件的影響和經驗積累的過程中,逐漸向抽象思維發展,也就是說,學生還要借助具體事物的表象來解決問題。而圖片具有生動、具體、形象、直接的特點,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利用圖片呈現一些學生課堂上接觸不到的事物,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有助于讓學生形象生動地感知事物,減少學習抽象知識的困難,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果。
1、巧用圖片之妙,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涉及一些學生比較陌生且抽象不易表達的內容,恰當利用圖片進行教學導入,能給教學活動提供熟悉、活潑、新穎的教學形象,使教學內容形象化,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狀態下,激發學習興趣,調動思維想象力。
比如《運動與摩擦》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了一段熟悉的場景來導入新課。要舉行拔河比賽了,小明希望在這次拔河比賽中大顯身手,該穿怎樣的鞋子呢?若老師問學生新鞋還是舊鞋,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參加比賽要穿新鞋,有的說穿上新鞋參加比賽能使出更大的力。很明顯,老師的提問沒有指向性,問題的呈現似乎與本節課內容毫不相干。通過出示兩張圖片,一張鞋底紋路清晰的新鞋子圖片和一張鞋底磨平的舊鞋子圖片,再讓學生選擇并說說理由。學生雖然不了解抽象的摩擦力,卻能對圖片作出簡單分析,知道磨平的鞋子容易滑倒,新鞋摩擦大。教師進而揭示課題,這樣有效地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同時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再如,《拱形的力量》一課中,教師收集了很多建筑圖片,有人人皆知的趙州橋,紹興古橋廣寧橋,紹興古建筑迎恩門,學校附近的特色建筑廊橋,還有著名古建筑朝京門。從學生熟悉的建筑物中拋出問題,這些建筑物在形狀上有什么特點?從而順理成章得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讓學生主動去探究拱形的奧秘。像這樣通過熟悉的建筑圖片導入新課,學生興致勃勃,神情專注,調動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興趣十足。
2、善用圖片之巧,建構新知
小學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于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有些科學知識抽象難以理解,有些科學知識必須通過長期觀察積累才能獲得,有些科學現象由于條件所限而無法在課堂直接呈現。而圖片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的生活,它所展現出的往往是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科學知識、現象、原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選擇合適的時機,在課堂上善用圖片,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將科學過程直觀化,化難為易,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拱形的力量》這課教學中,學生第一個分組實驗后發現,拱形受到壓力時,拱足會向兩邊伸開,拱頂向下。孩子的發現是直觀的,肉眼可見的現象,這時教師何不順水推舟,將拱形受壓時的特點以直觀、形象的受力圖片展示在課件上,將抽象難懂的力學分析生動化、直觀化,達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目的,讓學生從直觀現象順利過渡到抽象力學思維上,有效理解拱形形狀變化是由壓力向下向外傳遞引起的,從而為下面學習提高拱形抗彎能力打下基礎。
再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蠶的生命周期》,課堂上教師無法用實體呈現蠶一生的變化過程,并且學生養蠶活動在家里開展,觀察和記錄的長時探究在課外進行。但是這種課不是意味著教師不用組織教學,而是更應該發揮教師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呈現蠶的生命周期圖片,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記錄發現。這樣圖片不但彌補了無法展示實體的遺憾,而且形象展示了蠶一生的變化,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有助于對科學知識的整理和理解。
3、活用圖片之妙,培養能力
科學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形成觀察能力、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因此,學生在科學課堂上不僅要學習科學知識,而且要提高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抵抗彎曲》分組實驗后全班交流匯報時,發現大家的結論都是一致的,但細心的同學發現同樣是2張紙的厚度,有些小組的橫梁能承受12個墊圈,有些小組能承受9個墊圈,有些小組只有7個墊圈,這是為什么呢?若教師在學生分組實驗時及時捕捉信息,用手機拍攝幾組學生操作時的照片,那么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將學生實驗操作圖一展示,學生通過對比就會有新的發現,紙梁的跨度會直接影響抗彎曲能力。學生在教學上任何發現都是珍貴的,教師應認真對待、謹慎處理,讓孩子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依有據,有圖有真相,培養學生求證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液體的熱脹冷縮》這一課中,如何讓實驗現象更明顯,實驗開展更有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和改進實驗裝置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以材料超市的形式將圖片出示,讓學生自己選擇實驗器材,并說說理由。教師這樣精心設置實驗器材圖片,引導學生思索,促使學生感悟出圖片的精妙所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他們主動思考實驗方案方法,順利完成課堂中“教師牽著走”到“學生主動思維”的轉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使科學課的探究味更濃厚。
4、挖掘圖片之啟,升華情感
圖片大多來源于生活事例,關注社會熱點和科技動態,強調科學與實際生活、自然現象與社會的廣泛聯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觀察開拓視野的圖片,了解人類取得的巨大科學成就的經歷,密切關注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等的社會問題。逐步讓學生意識到人類活動帶來的重大影響,促使科學這門學課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快樂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如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單元中,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一幅幅垃圾圖片,堆積如山,數量驚人,又雜又臟,觸目驚心。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學生身臨其境,仿佛聞到了垃圾的惡臭,深刻感受到了垃圾對環境對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學生為環境的惡化而擔憂,培養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鼓勵學生能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又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指南針》一課中,當教師展示一組各式各樣的指南針圖片時,告訴大家: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逐漸從我國傳到了世界各地,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欣賞著中國最早的司南,孩子們一個個發出感嘆,學生為祖國的輝煌成就而驕傲,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無限魅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把圖片帶進教室,就是啞子也會說話了”,足見圖片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以上一些例子我們也發現,生動、具體、形象、直觀的圖片呈現彌補了課堂條件的局限性,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大大優化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巧妙利用圖片來組織教學,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為終身教育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力紅主編:《青少年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科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7年版。
[3](美)J·布羅菲著,陸怡如譯:《激發學習動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