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逢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對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創建趣味化的教學課堂有著積極的意義。下面,筆者將從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教學資源,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探索能力等方面出發,就在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改;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興趣;視野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有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和信息技術的整合,有效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將視頻、聲音、圖片等多種媒體融于一體,刺激學生多種的感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的內容時。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有關天都峰的資料。之后,在上課后,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天都峰的風光篇或圖片,而后讓學生根據他們搜集的資料進行簡單的介紹。這樣,學生通過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就有效增強了對課文內容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在講解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天都峰的畫面和視頻,讓學生邊讀邊進行想象,將文中的文字和自己腦海中想象的畫面進行結合,有效刺激學生視覺感官,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從網絡上搜集的關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視頻。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紛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而后就能在觀看他人的表演過程中,深化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總之,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就有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豐富教學資源,開拓學生知識視野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豐富備課的內容,為學生今后的課堂學習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學習資源。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網絡資源,提供更豐富的感性資料,增加學生知識積累,從而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認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然而,單純地講解,學生可能難以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有清晰的認識。之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當時的社會背景,對舊中國政府的腐敗、列強的侵略等進行簡單的介紹,如補充“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典型歷史資料,并展示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簽訂的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北京條約》等歷史資料和圖片,從而使學生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有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育教學工具,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進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創設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學習,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的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揭示課堂教學內容。如“同學們,你們有去過草原嗎?在你們眼中草原是什么樣的?你們知道哪些贊美草原詩句或歌曲?”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涵,進而激發學生了解草原的興趣。其次,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等等,具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將學生的思緒帶入草原高遠遼闊的境界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有著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促進他們從整體上感知草原的風光美和人情美。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欣賞圖片和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蒙古人熱情的待客習俗,并思考蒙漢兩族人們之間的深情厚誼。這樣,教師通過創設多媒體教學的情境,就有效營造了寬松、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信息技術有效的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對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積極作用。今后,筆者將繼續探索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策略,以期有效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德洪.新課改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華夏教師,2018,118(34):66-67.
[2]王樂果.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0):102-102.